人性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3位聖賢爭論不休,你是怎麼看呢?

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琢磨君專欄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有矛盾就會產生鬥爭,充滿鬥爭的地方稱之為“江湖”。有的人說,江湖上人心險惡;有的人說,江湖上有很多行俠仗義的英雄豪傑。這兩種說法都是對的,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罷了。

人心的好與壞,背後就隱藏著人性的善與惡,那麼到底人性是善是惡呢?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3位聖賢爭論不休,而且好像是每個人的話都有道理。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這3位聖賢對於人性的評價!

人性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3位聖賢爭論不休,你是怎麼看呢?

第一位:孟子,他主張人性本善。

《孟子》一書中,孟子說:“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也就是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好比是向下流淌一樣。人的本性沒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沒有不向下流淌的。

孟子還強調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在他看來,人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內心,就看君主們如何引導,所以孟子鼓勵諸侯們施行“仁政”。

“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出自於孟子的思想。比如說,一個小孩落水了,路人都會見義勇為,積極營救這個小孩,而不管這是誰家的孩子。這就說明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每個人內心都有善念。

人性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3位聖賢爭論不休,你是怎麼看呢?

第二位:荀子,他主張人性本惡。

荀子,是百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比孟子要晚出生59年,他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荀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他認為人性是惡的、虛偽的,他非常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勸學》就是代表作。

荀子認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順從人的本性,順從人的情慾,必然會導致僭越等擾亂倫理綱常的事情發生,從而破壞社會的正常秩序。所以說,人性是“惡”,而不是“善”,人是要被教育,被道德和法律約束的,這樣才能稱之為“文明人”。

人性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3位聖賢爭論不休,你是怎麼看呢?

比如說,如果一個母親生了雙胞胎,當其中一個孩子要吃奶的時候,另一個孩子又哭、又鬧,把奶搶過來自己吃,可見人性是惡的。還比如,一個小孩從小就頑皮搗蛋,很不聽話,如果不嚴加管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長大了就會成為大禍害。

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各種小人,他們自私、嫉妒、貪婪、虛偽。因此我們說這種人是“本性難移”,說他們是“打從孃胎裡出來就壞掉了”。由此可見,很多人認可“人性本惡”的觀點。如果我們經歷了各種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也會更加堅信“知人知面不知心”,認為人性是惡的。

人性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3位聖賢爭論不休,你是怎麼看呢?

第三位:告子,他認為人性不善也不惡。

《孟子》中記載告子的言論,他說:“

人性就好比是水勢急速的水流,在東邊衝開缺口就向東流,在西邊衝開缺口就向西流。所以人性沒有善與不善之分,就好比水沒有流向東西方之分。

在告子看來,人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壞。人性就好比是一根木頭,以圓規一量可做成圓形,用矩一量又可做成方形。人性就像是白絲布一樣,要把它染成黑的就是黑色,染成紅的就是紅色。

可見,人性無所謂善惡,善惡都是後來的染色。這就好比是教育孩子,每個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張白紙,關鍵是看父母、老師、朋友給他塗上什麼顏色。如果孩子周圍都是善的人,那麼孩子就是“人性本善”;如果孩子周圍都是不善的人,近墨者黑,那麼孩子表現出來的就是“人性本惡”。

人性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3位聖賢爭論不休,你是怎麼看呢?

琢磨君思考:

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這個哲學大問題,人類思考了幾千年,依然是沒有下定論,因為從正反兩個角度看問題,得出的結果沒有覺得的對與錯。比如說,你認為白天好,還是黑夜好?最後,依舊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其實,我們在討論人性的善與惡的時候,不妨想想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水德”。“水德”是變化多端的,它只是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順道而為。

《道德經》第8章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此時的水德是善的,它往低處流,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爭奪,更不會傷害萬物。

再看《道德經》第43章和第78章說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此時的水德又是惡的,洪水滔天,無堅不摧,所到之處,一片摧枯拉朽和狼狽不堪。

人性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3位聖賢爭論不休,你是怎麼看呢?

為什麼水一會善,一會惡?為什麼水一會是利於萬物,一會又傷害萬物?就是因為外部的環境發生的變化,它自己也順勢而為罷了。正可謂是“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人性善起來的時候會很善,但是惡起來的時候又會很惡。

比如說,一個年輕小夥子,窮苦的時候,勤勞、善良、真誠;但是後面他創業成功,發達富貴了,社會地位變化了,心態也變了,對待人的態度也變了,或許是拋棄糟糠之妻、六親不認、老奸巨猾等等。

世界在變,人是也會變的,只是每個人獲得的勢能不同,最後變化大小也不一樣。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平庸無奇,那麼他的變化也很小,或許會一如既往的善良;如果一個人變化很大、人生起起伏伏,那麼他的變化就會特別大,或許他已經變得讓親戚朋友都認不出來了。

人性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3位聖賢爭論不休,你是怎麼看呢?

綜上所述,我們也要用發展和變化的眼光來看待人性,多想想老子《道德經》中的水德,它可以“潤物細無聲”,也可以“波濤洶湧”,就看周圍的環境和土壤是如何的。至於它的本性,是好是壞,是善是惡,往往不是由它自己能夠決定的。或許,這就是“道”在冥冥之中主宰著萬物——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朋友們,你是怎麼看待人性的善與惡呢?

歡迎大家留言互動,精彩的評論,我會置頂鼓勵哦。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絡刪除

閱讀更多洞悉人性的精品文章,歡迎大家免費訂閱本專欄!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