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傳入中國及對人口的影響,獨有特色的連城地瓜幹

番薯傳入中國及對人口的影響,獨有特色的連城地瓜幹

地瓜,也叫番薯,從名字上看就知道是外來物種,原產於南美洲,在中國大地上,幾乎每一個地方都有種植,非常普及。但其傳入中國的歷史卻不長,而且過程非常坎坷。

明朝萬曆年間,福建長樂人陳振龍父子常年在呂宋島經商,見到由西班牙人引入菲律賓種植,當地叫甘薯的植物,產量高,生熟皆能食用,且“廣種耐瘠”。當時的江南廣大地區水患嚴重,五穀不收,百姓流離失所,陳振龍遂想將其帶回家鄉。但當時的菲律賓屬於西班牙殖民統治,把番薯當作奇貨,禁止出境。陳振龍精心策劃,將番薯藤條編入汲水繩中,用汙泥塗抹繩面,混過關卡,傳入福建。

番薯傳入中國及對人口的影響,獨有特色的連城地瓜幹

後經過陳氏幾代人的努力推廣,這種高產、美味、營養的植物逐漸在中國傳播開來,成為救荒救災的好作物。清朝乾隆時期,由於官方大力提倡,更進一步蔓延開來,番薯的畝產量是水稻的三四倍,有的甚至能達七八倍,多出的糧食多養活了很多人。不少史學家認為清朝人口激增,地瓜的廣泛種植功不可沒。

番薯傳入中國及對人口的影響,獨有特色的連城地瓜幹

連城地處福建省西部,是中央蘇區之一,典型的丘陵地貌,所謂“八山一水一分田”。全縣人口33萬,農業人口28萬,是個典型的農業縣。田地少,因而都在無水的丘陵上種植地瓜,藉以增加糧食。以前,幾乎家家戶戶都種地瓜,並將其加工成地瓜幹,蒸熟後既可以當乾糧帶到田地間當午餐,也可早上加入後作早餐。

史料記載,連城紅心地瓜乾的加工已經有了300多年曆史,改革開放後,越來越多的人以加工地瓜幹為生,成為了連城特產,位居“閩西八大幹”之首。

番薯傳入中國及對人口的影響,獨有特色的連城地瓜幹

農色惠_(紅薯條+紅薯片)1000g連城地瓜幹 番薯乾紅薯幹零食特產

檢視

連城境內雨量充沛,晝夜溫差大,土壤多紫區巖、沙質巖、泥質岩,造就了獨特的地瓜品質。其色澤紅潤、氣味香甜、質地鬆軟耐嚼,低熱量、少脂肪,富含膳食纖維、賴氨酸、粗蛋白、鈣質和胡蘿蔔素、維生素C、D等多種營養物質,有潤腸排便、解熱健胃的功效,是有特殊營養功能的保健品,非常適合家居旅遊。

現在連城紅心地瓜幹已獲得“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稱號。產品有蜜餞、香酥、重組三大型別60多個品種,銷售量約佔全國地瓜幹消費量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