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500多年無人模仿,元代小詩人寫首詩叫板,一詩成名

很多人喜歡用“一次偉大的失眠”來形容張繼的《楓橋夜泊》,這種說法確實沒錯!一個落魄文人,一葉扁舟、一記鐘聲、一場失眠,一首千古絕唱,就這樣問世了: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500多年無人模仿,元代小詩人寫首詩叫板,一詩成名

就是這樣的一首28字小詩,讓張繼一詩成名,它到底牛在哪裡?個人覺得答案或許就是兩個字:意境。從遣詞上看,全詩通篇並沒有任何高階的字眼;從題材上來看,也無非就是抒寫羈旅之愁,這類詩在唐詩中太多了。所以能讓它脫穎而出的,只有意境之美。

《楓橋夜泊》500多年無人模仿,元代小詩人寫首詩叫板,一詩成名

前兩句共用了月、烏鴉、霜、天空、楓樹、江水、漁火共7個意象,一氣呵成,寫出了愁眠的詩人眼前之景。後兩句,由視覺到聽覺,遠處的一計鐘聲,傳到了客船,讓這股愁意更濃、更盛。因為這首詩,捧了蘇州城的兩個景點。在千年後,還被改編成歌曲《濤聲依舊》,“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唱出了很多人對詩中景的嚮往。

一首好詩問世後,被後世模仿是很正常的事。但張繼此詩問世後,在唐代卻無人模仿,可能是唐人覺得仿起來太有難度,很難超越原作。直到元朝,這首500多年無人敢仿的作品,卻引來了一位小詩人的叫板。此人名叫孫華孫,在元代文壇本是個無名小卒。其平生存詩並不多,目前僅存10首。

《楓橋夜泊》500多年無人模仿,元代小詩人寫首詩叫板,一詩成名

孫華孫夜遊寒山寺,來到500多年前張繼夜泊的江邊,登上畫船,寫了首同名詩叫板張繼的原作。雖然詩水平肯定不如張繼,但卻也一樣流傳至今。這樣的狂傲之舉,讓他被後世記住,也算是一詩成名了。我們來看一看他寫了什麼:

《楓橋夜泊》(元。孫華孫)畫船夜泊寒山寺,不信江楓有客愁。二八蛾眉雙鳳吹,滿天明月按涼州。

說實話,這首詩與張繼的原詩差了不只一點點,能被後世記住主要是因為比較新穎。前兩句,寫自己夜遊寒山寺,宿於畫船中。所謂畫船就是一種供文人賞樂的船,一般會有各類曲目表演。當初張繼所宿的應該是一個普通的客船,可見兩人的身份地位是不一樣的。

《楓橋夜泊》500多年無人模仿,元代小詩人寫首詩叫板,一詩成名

正因如此,孫華孫便體會不到張繼當年所感受到的那份愁苦,才會說:“不信江楓有客愁”。姑蘇姑不管是在唐代,還是元代,都屬於江南繁盛之地,眾多文人墨客筆下的江南都是一片美好之景。所以,孫華孫覺得這樣的江南美景,不應該有客愁。

詩的後兩句,二八蛾眉指代女子,寫的是江船上歌伶彈曲的情形。最後7個字,其實還是有點兒水平的,由眼前之景寫到滿天明月,以此落筆也算挺有意境。

《楓橋夜泊》500多年無人模仿,元代小詩人寫首詩叫板,一詩成名

有了孫華孫的這次叫板後,元、明、清就出現了很多模仿張繼的詩作。而且很多詩,都像孫華孫一樣,直接用“楓橋夜泊”這4個字當詩句。筆者大概統計了一下,光是明代典籍有記載的模仿同名詩作,就有6首之多。這些仿作,有些是文人真的去了寒山寺江邊,有感而作,有些則純粹是為了模仿張繼而已。那麼它們之中,有沒有能達到張繼水準的作品呢?筆者放上一首個人認為比較好的仿作,大家看一看:

《楓橋夜泊》(明。 陶益)姑蘇船上月溶溶,獨系楓橋客思濃。雁影又微江又永,寒山寥寂但聞鍾。

這是明代文人陶益的一首作品,在眾多仿作中算是上等的了。同樣是寫楓橋,寫的也是如張繼一樣的羈旅之愁。張繼詩中的意象,除了露、漁火等,基本上其它的都保留了。而且此詩創造性地加上了雁影這一意象,以孤雁抒情。最後的落筆,同樣用寒山寺的鐘聲作結,也算是耐人尋味。雖然此詩無法和張繼原詩相提並論,但總體上個人認為比起孫華孫的反駁之作要強一些。

《楓橋夜泊》500多年無人模仿,元代小詩人寫首詩叫板,一詩成名

當年因為李白、崔顥等人在黃鶴樓寫下了經典詩作,讓黃鶴樓成為了一座賽詩樓,千年來眾多文人在此樓上留下了多首經典。張繼的這一首《楓橋夜泊》,也是一樣,讓寒山寺成了一座賽詩寺,引來這麼多文人的仿作,可見它有多受後世推崇。近幾年很流行一句話,叫“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筆者認為用在張繼這首詩上十分合適。大家若是有興趣,可以把所有叫《楓橋夜泊》的詩作都找來讀一讀,看看有沒有能超過張繼原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