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萬的腳踏車“還是便宜了”

16。5萬元的腳踏車,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太貴了,但對於愛馬仕的目標群體,可能剛剛好。倘若看齊奢侈品的品牌定位,甚至可以說這樣的價格太便宜了。

奢侈品消費是否需要接受道德審查,箇中爭議可能比愛馬仕、香奈兒的年齡還要悠久。合法合規的標尺之下,討厭30萬元包包的消費者,會討厭天價的腳踏車;喜歡百萬名錶的消費者,有追逐上萬元麻將牌的權利。

對於大多數消費者,“吃瓜”伴隨著無感,才是奢侈品作為茶餘飯後談資的日常——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但愛馬仕、天價、腳踏車,三個關鍵詞組合在一起,值得深思的並非奢侈品價值本身,而是消費情緒錯位對映的商業關係不對等。

長久以來,愛馬仕等奢侈品最大的詬病就是配貨制——一種捆綁銷售方式,奢侈品都有自己的暢銷產品,顧客購買熱銷款之前,必須先購買一些配件雜物,達到一定金額才能獲得熱銷款的購買資格。

從這個角度,天價腳踏車,實用性不足尷尬性有餘,又不是愛馬仕主力產品,作為更高價暢銷品的配貨倒顯得對號入座。

這樣看,16。5萬元愛馬仕腳踏車,算是把品牌意圖寫在了明面上。對比之下,5000元的抱枕、上萬元的金別針,甚至不防水的雨傘和不能游泳的泳衣,又充斥了什麼呢?示好、戲謔,抑或嘲弄?

奢侈品消費並非剛需市場,但奢侈品企業與大眾消費品企業的經營目標並無二致,要規模要利潤要更多的購買力。

如果說奢侈品追逐利潤,只談品牌溢價,愛馬仕腳踏車大可以賣得更貴。事實卻是,越來越多的奢侈品在走相反的路,用低於主力區間的價格,附著於常規認知外的貨品。幾十萬的包包不稀奇,上萬元的曲別針挺搶眼,越來越多的反常識,呈現的效果卻不錯,怪異與流量並存,質疑和業績齊飛。

因此,爭議性消費,普遍有個怪現象,企業拿曖昧的價格撩撥顧客:並非遙不可及,卻也費點錢包。企業心機滿滿,消費者心癢不已,在價值的模稜兩可、價格的機會難得和嚐鮮的躍躍欲試中,承擔不起後果才可怕。面對奢侈品,大多數消費者還是那句話:勤觀察慎下單,量力而行。

有意思的是,愛馬仕此番操作,只是掀開了腳踏車消費新局面的一角。奢侈品是一類話題,車圈潮流是另一類話題。從死飛、山地車到公路車,產業價值伴隨著產品價格水漲船高,近期頻頻有報道稱,一萬一輛公路腳踏車賣斷貨,最頂級玩家出手十餘萬不再稀奇。

連共享單車都漲價了的當下,夾雜著圈層文化和運動時尚,腳踏車消費“奢侈”一把,不是什麼罪過,就是小心被割了韭菜。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

【來源:北京商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