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張魯為何那麼嫌棄劉備呢?

“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張魯為何那麼嫌棄劉備呢?

三國的故事和人物,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儘管真實的三國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時間, 但他產生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不僅僅是茶餘飯後的談資,更是透過裡面的中間善惡,用一種民間文化的形式,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了歷史普及教育。

因為是民間文化,就免不了選取典型人物,展現鮮明的人物性格,而且無法避免臉譜化,畢竟一個複雜的人物很難被人幾乎,想劉備和曹操這樣,一個忠,一個奸,一個好人,一個壞人,大家記起來也是非常方便的。

三國的故事,從宋朝開始,就有了中間善惡的區分,劉備一方逐漸變為正統,成了好人,而曹操一方,則逐漸演變成了篡漢的一方,曹操本人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

“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張魯為何那麼嫌棄劉備呢?

這種形象,自從《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出來之後,尊劉貶曹就更加的明顯,自從小說流行之後,曹操奸臣的形象就徹底深入人心,而且經常是跟劉備的仁義放在一起比較,曹操和劉備成了三國演義裡,人格典型的兩個極端。

一個是仁義的代表,為了百姓,不惜在被人追殺的時候,帶著百姓走,而曹操則是為了一己之私,不惜屠城,這樣的曹操和劉備,一個深度人心,一個遭人唾棄。

但奇怪的是,當劉備佔據了四川之後,就要進一步讀取漢中這個戰略要地,要不然劉備的四川根本站不穩,所以對於漢中這個戰略要地,劉備是一定要拿下里的。

“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張魯為何那麼嫌棄劉備呢?

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全天下都知道劉備仁義,而曹操奸詐,但當時佔據漢中的是張魯,他說出了一句讓人非常費解的話,“

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

這個就很讓人費解了,張魯為什麼對劉備如此抗拒,而對曹操如此喜歡,用了非常誇張的說法,說寧給曹操當奴,也不去做劉備的座上賓,而事實上後來張魯也的確是投降了曹操,儘管劉備佔領漢中的目的實現了,但漢中的人口大部分都被曹操給遷徙走了。

這就非常奇怪了,張魯和曹操之間,也沒什麼親戚關係,張魯自己割據漢中,靠的也不是曹操的關係,相反曹操能夠割據漢中,靠的都是當時的益州牧劉璋。

“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張魯為何那麼嫌棄劉備呢?

要弄明白張魯為什麼如此親近曹操,就要從東漢末年的一次大動盪開始,這就是黃巾軍起義,正是這次起義徹底造成了地方軍隊的軍閥化。

黃巾軍起義依靠的就是當時的道教,古代造反利用宗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形式,而當時的道教在中國有兩個大的分支,一個是黃巾軍的張角,而另外一支力量,就只張魯。

“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張魯為何那麼嫌棄劉備呢?

事實張張魯在漢中的政權,是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張魯依託道教的組織形式,在漢中割據為王,自己既是世俗政權領袖,同時也是道家的最高祖師。

而曹操之所以能跟道教扯上關係,是因為曹操收編了大量的青州兵,而青州兵也是黃巾起義的一支,朝廷派曹操去鎮壓,而後來曹操就精挑了裡面戰鬥力強的,作為自己的兵員,後來青州兵也成了曹操最核心的班底。

“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張魯為何那麼嫌棄劉備呢?

曹操之所以能夠收編青州兵,是因為曹操同樣利用了道教,這支部隊是把曹操當做教主來看待的,他們完全只聽命於曹操一個人,在他們的眼裡,他們不是為國家政權而戰,他們完全是為曹操這個教主而戰。

後來曹操死後,曹丕居然完全指揮不動這個軍隊,因為曹丕有了其他的資源,也不需要再依靠什麼道教了,指揮不動乾脆就解散了青州兵,從後面的事也能看出來,曹操當年的手腕,完全是那種宗教式的控制。

曹操既然領著青州兵,張魯很自然就對曹操另眼相看,這相當於就是自己人呀,張魯如此堅定地要投降曹操,根子就在於,張魯完全是把曹操看成是自己人。

“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張魯為何那麼嫌棄劉備呢?

而曹操對張魯也是非常好,答應張魯的封賞也都沒少,張魯和他的家族歸降了曹操之後,封張魯為閬中侯(,食邑一萬戶,曹操將他和家屬帶回鄴城,封張魯的五個兒子及閻圃等人為列侯。

很多時候,人品好是一方面,但是別人之間如果有特殊聯絡的話,就不是人品好能夠征服的,曹操和張魯就是這種特殊關係,所以張魯才會如此決絕的拒絕劉備熱選擇曹操。

“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張魯為何那麼嫌棄劉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