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掐死蛇”太暗黑?下架伊索寓言、製造“無菌環境”?

“蟹掐死蛇”太暗黑?下架伊索寓言、製造“無菌環境”?

2020年11月12日,家長帶著小朋友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參觀,為孩子講解童話插畫作品 (ICphoto/圖)

流傳了兩千年的《伊索寓言》,一夜之間成為個別讀者眼中的“毒品”。這事的“邏輯線”太過凌亂,由此引發的熱議,不免讓人心多了一份沉重。

近日,一名豆瓣網友談起一件怪事:有學生家長在讀了《伊索寓言》中螃蟹掐死壞心腸蛇朋友的故事後“深感不安”,於是打當地市民熱線電話投訴,要求出版社刪除此篇並追回全部已出版書籍。出版社表示以後出版的《伊索寓言》會對這個故事情節做一些修正,但已經出版的無法召回。沒想到這位家長二次投訴,說自己通讀了《伊索寓言》後,認為其中充滿了暗黑童話,會給小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無可挽回的負面影響,要求全面下架《伊索寓言》。

這條吐槽被網友轉發到微博上後,一位在某出版社工作的認證網友跟帖說:“剛接到家長打電話,說鄙社六年前出版的美繪版《安徒生童話》裡《玫瑰花精》把她三年級的兒子嚇得哭到半夜,讓我們刪除,不然就告到教育局。”

兩件事遙相印證。誰也沒想到,樸素的正義感有一天會被偏見“搶斷”。有網友即時調侃:四大名著在瑟瑟發抖。

要是按照某些家長的認知圖譜來識別,《三國演義》裡殺人如麻的場面多了去了,那種腹黑的計謀也司空見慣;《水滸傳》也是一言不合就取人性命,還有一些“香豔場面”;《西遊記》裡“殺生”場面也不少,更別提豬八戒滿腦子情色思想;至於《紅樓夢》裡,有紙醉金迷,有陰森命案,涉性描寫更是不鮮……

當然,對於無理要求,大可以不用理會。面對投訴者的咄咄逼人,出版社謙抑有加,但也應該守住底線,否則這種事就會接連發生,到頭來無書可出。

讓自己的孩子不讀也就算了,還打算讓所有的人不讀,這就管得太寬了,未免可笑。

家長當然應該關注孩子的閱讀感受,但正確的方式是給孩子選擇合適的讀物,在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給以循序漸進的指導和幫助,同時也應明白,自己的孩子沒有那麼脆弱,過度保護,孩子對真實的世界失去免疫力,這種脆弱才可怕;世界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不那麼美好甚至陰暗的一面,那才是生活的全景。

遷怒於正經的文學作品是沒道理的。《伊索寓言》和《安徒生童話》……這些教人向善的作品歷經人世考察,又完全合乎法律和出版標準,和誨淫誨盜之書有著天壤之別,哪能因為“螃蟹掐死蛇”等情節的存在就斷定滿紙暗黑呢?

明智和常識是個好東西。

出版社當然應該為孩子們出版好書,但“好書”的標準不應是“乾淨”。如果“乾淨”就是絲毫不能涉及不美好的話題,那不僅因失去比對之物,難以說明何為人性之善、世界之美,還會因一味追求“無菌”環境,而導致人失去判斷力和免疫力。

文學作品不會也不可能只描寫美好的事物,放棄對陰暗一面的著墨。否則,這樣的文學作品就只能成為寫給生活的“諂媚書”。熱播劇《掃黑風暴》大膽聚焦陰暗面,才讓這部劇更真實、更飽滿,對黑惡勢力的抨擊也就更有力。而正因無情暴露了“壞心腸的蛇”,以及亮出了“懲惡”決心,《伊索寓言》才散發著經久不息的人間正氣。當然,這些東西如何展現、以何種價值觀展現,是需要謹慎與推敲的。但無疑,面向兒童的文學作品可以有適度觀照現實的權利,它們不該受到苛責。

一位朋友說得好:童話寓言,不應該都是鶯歌燕舞,也應反映自然界的實情,包括虎狼蛇蠍的惡毒殘忍,讓孩子瞭解真實的世界,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文學作品是現實生活的折射。現實生活是複雜的,存有陰暗、醜陋的東西。比如校園霸凌現象,也提示著人們倍加小心。

簡單地說,如果孩子以為生活只有美好沒有醜陋,恐怕在霸凌者面前只會方寸大亂、不知所措。讓他們透過文學作品瞭解到真相,繼而教育孩子:我們不能主動施加暴力,但當我們面對暴力等傷害時也不能一味忍讓——而這有著包括報告老師在內的正確路徑。

總之,打算讓全社會“無菌化”,和瘋話無異。要讓孩子理解社會,而不是迴避社會真相,迴避問題,孩子才能獲得對社會化生存至關重要的免疫力,這才是對孩子來說必不可少的教育與成長。

(作者系媒體人)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伍裡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