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拋棄”石頭科技,“掃地茅”股價腰斬,再遭減持50億

雷軍“拋棄”石頭科技,“掃地茅”股價腰斬,再遭減持50億

撰文 / 陳暢

編輯 / 楊潔

小米生態鏈中的“明星公司”石頭科技,在業績下滑、股價腰斬之際,又遭遇了雷軍的“補刀”。

近日,石頭科技釋出公告稱,包括天津金米投資合夥企業在內的眾股東及董監高計劃減持不超過10。75%的公司股份。以公告發布時的公司市值估算,此次大股東擬減持股份所對應的市值接近50億元。而在同一天,石頭科技剛剛釋出了業績快報,其2021年的總營收和淨利潤都呈現增速下滑趨勢。

當初,石頭科技和做充電寶的紫米科技、做手環的華米科技,都曾是小米生態鏈裡的“優等生”。作為石頭科技第三大股東的金米投資,背後的實際控制人正是雷軍。在石頭科技業績增長顯露疲態之際,雷軍系企業帶頭減持,不免令業界不少人發出疑問:雷軍是正在“拋棄”石頭科技嗎?

小米從2013年底首次提出生態鏈概念,至今已有9個年頭。截至2021年上半年,小米生態鏈投資企業累計達330家,投資總賬面價值接近600億元,走出了多家上市公司。當初定位小米生態鏈時,雷軍並沒有強調要“賺錢”。但實際上,純從投資回報角度來看,小米也算是碩果累累。

但小米和生態鏈企業間的關係並不是一塊鐵板。華米科技、石頭科技等上市公司們,也在致力於研發自有品牌、擺脫對小米的依賴。同時,小米對生態鏈企業的投資思路,也在進行改變。

石頭科技遇到的事情,也曾發生在其它小米生態鏈企業身上。去年11月,雷軍旗下兩家公司決定減持智慧平衡車龍頭九號公司;去年12月,小米退出了其最早期投資的企業紫米科技的股東行列。

連續“削藩”之後,小米想做什麼?小米生態鏈,最初是圍繞著小米手機為核心搭建起來的。現在,小米手機也在積極推進高階化戰略;同時,雷軍也在不斷加碼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入。圍繞著小米“造車”的新故事,小米生態鏈還能複製過往的成功嗎?

雷軍“補刀”石頭科技

曾經在科創板上大出風頭的石頭科技,可以說是小米一手“捧起來”的。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成立於2014年7月,同年9月就獲得了小米的投資,早期主要業務是為小米的米家掃地機器人做代工。公司頭頂“小米生態鏈企業”的光環,同時接受小米在品牌、渠道、供應鏈的全方位幫扶。

根據石頭科技的招股書,在2016-2018年,石頭科技與小米的交易金額佔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一直較高,分別為100%、90。36%和50。17%。相應地,公司的淨利潤也由2016年的-1123。99萬元爆發式增長至2018年的3。08億元。在2019年,石頭科技的營收增長為37。8%,淨利潤增長則達到了154。2%。

2020年2月,石頭科技在成立6年後,以271。12元/股的發行價成功登陸科創板,上市當日股價即暴漲了83。65%。2020年底,公司股價突破千元,成為滬深兩市繼貴州茅臺之後的第二隻千元股,從而被市場冠上了“掃地茅”的稱號。2021年6月,石頭科技的股價一度飆升至歷史高點1494。99元,市值逼近千億元。

在上市之初,雷軍旗下的順為資本和金米投資合計持有石頭科技24。7%的股權,是石頭科技的第二和第三大股東。

但在上市兩年後,石頭科技的業績來了個“變臉”。今年2月24日,石頭科技釋出了2021年業績快報,其中公司年度營收58。37億元,同比增長28。84%;歸母淨利潤14。02億元,同比增長僅為2。40%,營收和淨利增速相對上市前均出現了大幅下滑。

石頭科技的減持公告,也伴隨著這份業績快報一同釋出。在它們的雙重影響下,石頭科技次日開盤後股價一度跌超10%。截至3月8日,石頭科技股價繼續下探,收報540。66元,較去年股價最高點跌去六成;總市值為361億元,市值較高點已蒸發超過630億元。

藉助小米才得以發展壯大的石頭科技,這次卻沒有得到雷軍的幫助。一時間,業界紛紛傳言稱,石頭科技“去小米化”,而雷軍也正在將其“拋棄”。

實際上,石頭科技的股東們早就開啟了減持“搶錢”模式。2021年2月,石頭科技迎來300億元鉅額解禁,包括順為資本和公司多位董監高在內的10名股東就減持11。1%,涉及總市值超過70億元。2021年第二季度,金米投資減持了石頭科技133。33萬股,套現金額16。5億元。

無獨有偶,石頭科技並不是唯一一家一邊“逃離”小米,一邊被小米減持的企業。

在去年11月,雷軍系兩家企業People Better和順為決定減持小米生態鏈企業九號公司。九號公司作為電動平衡車及滑板車行業的龍頭,曾為小米生產過“米家電動滑板車”。2020年10月,九號公司存託憑證正式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成為A股“CDR第一股”。但在其上市一年解禁後,雷軍系的股東們就開始“迫不及待”地減持股份。

2020年4月,小米負責生態鏈業務的高階副總裁劉德退出安徽華米資訊科技有限公司股東與董事行列,也一度引發了業界關於華米科技“加速去小米化”的猜測。之後,華米科技對媒體表示,小米的持股從未發生改變,劉德也仍然是上市公司的董事。

2021年12月,江蘇紫米電子技術有限公司也發生了工商變更,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退出了其股東行列。

“博弈”小米生態鏈

早在2013年底,小米就啟動了佈局生態鏈的計劃。

在那一年,小米實現了銷售手機1870萬臺的成績,銷量同比增長160%;全年銷售額達316億元(含稅),同比增長150%。但對於雷軍來說,小米並不是一家手機廠商,而是網際網路公司,因此,打造和維護更多的流量入口才是最重要的。

小米的生態鏈業務啟動後,由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全權負責,雷軍一開口,就為其定下了“5年內投資100家”的目標。生產1MORE耳機的加一聯創(後更名萬魔聲學)就成為第一家入選小米生態鏈的公司,有了小米的加持,公司售價99元的耳機曾拿下過一年銷量超100萬的業績。

小米選擇投資的產品,基本聚焦於手機周邊、智慧硬體和生活耗材三個方向,可以與小米的核心產品手機相連線。作為生態鏈企業,在共享小米的客群和銷售渠道的同時,也為小米帶來新的流量。

用雷軍的話總結就是,“用投資的方式,找最牛的團隊,用小米的平臺和資源,幫助企業做出最好的產品,迅速地佈局網際網路。”

小米貼牌的售價69元的充電寶、99元的手環、699元的空氣清淨機、1999元的平衡車等產品,也先後推向市場並走紅。它們背後的紫米科技、華米科技、智米科技、九號公司等,也迅速成長起來,年營收快速達到了十億元以上的規模。

2014年底,小米生態鏈企業拓展到27家,並在2018年突破百家,劉德團隊順利地完成了雷軍當年定下的目標。小米集團在港上市後,投資版圖繼續擴張。

截至2021上半年,小米生態鏈共投資了330家公司,投資總賬面價值579億元,其中也走出了華米科技、雲米科技、石頭科技、九號公司等上市企業。同時擁有5件以上小米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裝置(除手機外)的使用者已達740萬,總AIoT連線數已達3。75億。

雷軍“拋棄”石頭科技,“掃地茅”股價腰斬,再遭減持50億

(小米生態鏈主要公司相關資訊。資料來源/企查查、各公司公告;圖/國盛證券研究)

小米和生態鏈中的企業,形成了“相輔相成”的關係。

2015年-2016年,小米遭遇了“供應鏈危機”,手機出貨量也一度降到谷底;2016年的淨利潤更是僅有5。53億元。而彼時小米生態鏈產品卻銷量同比增長了220%,部分抵消了手機銷量不佳對業績帶來的影響。小米之家線下門店裡售賣的小米生態鏈硬體產品,也為小米手機提供了反向曝光和引流,對手機的線下銷售起了輔助作用。

但事情卻不會一直如此美好。劉德曾用“結婚”一詞比喻生態鏈企業和小米的關係,“床頭吵架床尾和”,但關係又“不足為外人道也”。

做小米的“代工廠”,也並不是沒有代價的。以價效比為核心的“小米模式”,固然能讓生態鏈企業迅速做大規模,但卻削薄了它們的利潤,也弱化了品牌。當生態鏈企業完成了積累後,尤其是其中的龍頭企業們,不可避免地想要透過打造自有品牌,擺脫這一“桎梏”。

小米曾承諾“硬體毛利率不高於5%”,而這對生態鏈企業們來說,無異於套上了一副“枷鎖”。

根據公司招股書,在上市前的2019年上半年,石頭科技的綜合毛利率為32。5%,在同行業中基本處在墊底水平,其中小米產品的毛利率僅有14%。直到2017年和2018年,石頭科技相繼推出其自有品牌“石頭”和“小瓦”掃地機器人,開始和米家掃地機器人正面競爭,才逐漸降低了對小米的依賴性。2021年上半年,石頭科技自有品牌銷售額佔比超過了98%;綜合毛利率也增長至2020年的51。32%。

華米科技也是一樣,它早期的營收都來自代工、分銷小米產品的分成。2015-2018年,小米產品貢獻的收入佔其總營收的比例高達97。1%、92。1%、78。8%與66。9%。但在2015年,其毛利率只有12。34%。

為了提升利率、擺脫對小米的依賴,華米在自有品牌Amazfit和Zepp上不斷加碼,引發了業界對於其“去小米化”的猜測,但在2017年,其毛利率已提高到了25%左右。

但它們想要“自立門戶”,也並非一件易事。這意味著,它們要把小米幫它們趟過的路,重新自己再走一遍,這比創業時開局甚至還要更為艱難。

根據財報,在2021年第一季度,華米科技收穫了近年來首個季度淨虧損,虧損額為4042。7萬元,而這和它大力投入自有品牌研發緊密相關。石頭科技的業績增速也經歷了連續下滑;從去年8月至今,其股價已然腰斬,“掃地茅”神話已被打破。

同時,小米生態鏈上的公司在做大之後,紛紛開始拓展品類,也出現了更多的橫向競爭。“(它們)按照營收排資論輩,互相拆臺、提防、這不是我們想要的。”小米生態鏈總經理屈恆曾表示。

對於小米而言,生態鏈的圈層已經足夠厚重,本不該出現的“內耗”競爭,也讓小米生態鏈中的“爆品”開始越來越少。

反映到業績上,2018至2020年,小米IoT與生態消費產品部門的營收增速分別為87。2%、41。8%和8。53%,逐年大幅下滑。

小米生態鏈“內憂”的同時,智慧手機硬體廠商同行們也紛紛推出了“生態鏈”概念,產業鏈條向物聯網、全屋智慧領域延伸,小米在這塊市場上原本的“獨食”變成了“分食”。vivo推出了Jovi物聯;OPPO成立了新興移動終端事業部,發力IoT裝置;華為更是在2021年推出“1+2+N”全屋智慧解決方案,用備受關注的鴻蒙系統建立生態鏈環境。這些都為小米生態鏈的進一步發展增加了難度。

競爭加劇,小米生態鏈的擴張速度也在放緩。資料顯示,目前小米生態鏈的330家企業中,有超過210家都是在2019年之前投資孵化的。

原本小米生態鏈是以手機產品為中心搭建的,現在,隨著小米品牌戰略的改變,小米生態鏈建設也需要重新作出思考。

小米“高階化”

對於小米的核心產品手機來說,“價效比”的故事也不再新鮮,雷軍已經轉向“高階化”的戰略佈局。

早在2019年,紅米從小米剝離,成為獨立品牌。在同年的小米9釋出會上,雷軍宣稱,小米要進軍高階市場。2021年12月,蘇炳添代言的小米12正式釋出,雷軍放出的豪言也升級為“全面對標蘋果”。

2022年虎年開工第二天,小米集團內部舉辦高階化戰略研討會,會議明確,“高階之路是小米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小米發展的生死之戰,我們會堅定不移執行高階化戰略。”會議還立下了”三年內拿下國產高階手機市場份額第一”的目標。

雷軍“拋棄”石頭科技,“掃地茅”股價腰斬,再遭減持50億

(雷軍宣佈正式對標蘋果,一步一步超越蘋果。圖/小米12釋出會截圖)

“小米手機品牌高階化之路困難重重,甚至行不通。”品牌學家高韜對《財經天下》週刊表示,“其中原因有四:小米一直以來的極致價效比的品牌烙印太深,難以抹滅;全球第一品牌蘋果仍是小米難以逾越的高牆;品牌定位戰略‘自上而下’是可行的(如蘋果、特斯拉),反之‘自下而上’難行,這已經被大量實踐證明;小米科技公司在做品牌戰略決策時存在思維盲點,沒有意識到搶奪人文佔有率要比搶佔市場佔有率艱難百倍。它需要來一場意義革命,而不僅僅是科技、產品、價格等理性因素。”

“相比之下,啟動全新頂級品牌獨立運營,或是收購品牌改造,也許才是小米高階化的出路。此外,小米給出的三年的時間太短,要做好十年以上的準備。而且品牌高階化的失敗機率極高。”高韜建議稱。

圍繞著這一戰略,雷軍為小米生態鏈賦予的功能和意義也發生了改變。2020年中,雷軍曾在小米的全員信中表示,要將原有的“手機+AIoT”戰略,升級為“手機XAIoT”戰略。

雷軍認為,在智慧互聯進一步融合的當下,小米的手機核心業務和AIoT生態佈局,不再只是簡單的加法,AIoT業務要滲透更多場景、贏得更多的使用者,並獲得海量的流量和資料,成為小米商業模式的護城河。

屈恆在公開採訪中,也透露了其對2022年小米生態鏈的最新思考。他提到,集團對生態鏈的定位變化後,現在看來,手機、汽車、全屋智慧等場景聯動的機會更多;為此,生態鏈內部也砍掉了很多SKU,更加聚焦於智慧周邊,迴歸老本行。

據媒體報道,從2019年底到2020年初,小米內部曾把產品品類重新梳理了一遍,最後把生態鏈後續佈局的產品定位為三類:和手機主業相關的產品、全屋智慧以及酷玩產品。小米生態鏈的SKU也從1500多個砍到了600多個。

過往小米生態鏈的投資集中在“螞蟻市場”上,即市場中沒有寡頭存在,大量的市場需求被“螞蟻”一樣密密麻麻的小玩家所分食。但現在,跟隨著小米高階化的腳步,生態鏈投資也“向上”擴充套件,例如比較成熟的白電市場,投資範圍中也增加了路由器、新風空調、加溼器等等。小米生態鏈企業的投資門檻也提高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專注於初創企業,想要入局的專案要足夠成熟;小米也會選擇深入到工廠端和行業上游中去選擇龍頭企業進行投資。“大眾產品普及化、高階產品大眾化都是生態鏈的使命。”屈恆稱。

這或許也意味著,小米生態鏈要擺脫傳統品牌們的“內耗”,躍至更大、更高的空間去尋找新的爆品。

近年來,小米出手投資的專案也逐漸偏向了半導體領域,例如投資了無線物聯網晶片研發商優智聯科技、物聯網Alot SoC系列化晶片研發商微納核芯、感測器晶片研發商華景感測和物聯網晶片研發商安凱威電子等。

接下來,以車為中心?

作為小米生態鏈企業們的“帶頭大哥”,小米也已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它講述給資本市場的商業故事重心,已經從生態鏈向造車發生了偏移。

據媒體報道,屈恆也表示,在宣佈造車之後,雷軍也給內部提了一個新問題:“怎麼打造以車為中心的生態鏈”。

2021年底,一則“雷軍退出小米電子公司董事長”的訊息引發網路關注。雷軍退出了多家關聯公司的領導席位,針對網路上各色評論,小米公關總經理王化表示,這是正常的變更,雷軍的精力主要放在了造車相關的事務上面,高管們可分擔他此前的工作。

在此之前,雷軍在2021年“生生不息”春季小米釋出會上重磅宣佈了造車的訊息,並將其視為“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專案”。52歲的雷軍甚至說,他願意為此“押上人生全部聲譽”,親自帶隊,為小米汽車而戰。

按照雷軍的預計,首款“小米牌汽車”預計於2024年上半年量產。在今年,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雷軍提交的四份建議中,兩份都是關於新能源汽車的。

雷軍“拋棄”石頭科技,“掃地茅”股價腰斬,再遭減持50億

(位於北京亦莊的小米汽車總部,圖/視覺中國)

雷軍曾坦言,讓他下定決心造車主要基於三個因素:一是不差錢,截至2020年底,小米賬上現金流高達1080億元;二是擁有優秀工程師團隊和智慧生態;三是虧得起。

對於雷軍造車背後的考慮,在一家傳統車企工作的工程師楊凱向《財經天下》週刊表示,他非常認可小米的入局時機。他認為,2021年國內乘用車市場累計銷量超2000萬輛,其中,新能源乘用車全年增速貢獻了9個百分點,“電動車的成長空間非常大,未來拼的就是錢和資源,小米有信心去打持久戰。”

“另外,經過行業發展,整個市場對於電車車的認可度已經得到明顯提升,而以小米的聲量,只要錢給到位,也能招到優秀的研發團隊。最後一點,小米造車有北京政策方面的支援。”他說。

雖然小米造車的野心不小,但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張書樂向《財經天下》週刊表示,“小米造車的最大問題在於,業內並沒有看到其在智慧汽車和新能源汽車所急需的指揮車艙上有獨家優勢。小米現有的龐大生態譜系和造車領域的弱關聯,也使得其戰略佈局顯得縱深不足、底氣不夠。”

為此,小米也開啟了新一輪的“買買買”。小米產業投資基金在2021年10月的Demo Day上展示了其投資的超過40家汽車領域企業,雷軍親赴現場與做汽車解決方案的誠瑞光學和瑞聲科技進行了交流。

據光大證券研究所整理,在成立汽車專案和官宣造車之前,截至2021年7月,小米集團已經透過集團本身以及創始人雷軍設立的順為資本,在汽車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產業投資佈局,涉及鐳射雷達、自動駕駛、三電系統、智慧座艙硬體、車聯網等多個領域。

雷軍“拋棄”石頭科技,“掃地茅”股價腰斬,再遭減持50億

小米在智慧電動汽車產業鏈相關領域的投資,資料來源:汽車之家,蓋世汽車,圖源:光大證券

“從小米的投資版圖來看,它應該是完成了造車的初期積累,因此我認為小米造車也應該是對整個產業鏈思考完善的結果。”通訊高階工程師、戰略規劃專家袁博稱。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依附於小米生態鏈上的企業,在造車的想法上與小米不謀而合。

在去年年底,智米科技曾傳出造車的相關訊息,據悉,其造車方向為乘用車,計劃推出的首款車型是SUV,由前通用泛亞電動汽車專案負責人馬永東負責其整車業務。天眼查顯示,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是智米科技的法人,佔股95%。

石頭科技旗下名為“洛軻汽車”的造車專案則啟動更早、進展更快。有訊息稱,其在2021年末已完成騰訊領投的1億美元融資,該專案由石頭科技創始人CEO昌敬親自操盤,還拉來了前威馬汽車CTO閆楓加盟。

而它們和“老東家”小米之間,在造車上未來是形成協同效應還是正面競爭,都還是未知數。

但無論如何,圍繞著新的高階手機戰略和新能源汽車,小米生態鏈未來的玩法,已經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