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圖騰及發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於哪裡(二十六)

(卷之二十六)

本章節導讀:本章節更新姓氏

向 古 易 戈 廖 居 衡 都 耿 滿

中國姓氏圖騰及發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於哪裡(二十六)

向氏圖騰釋義

釋義

】向,“向也”。向的本義是指朝北的視窗或煙囪口。

得姓始祖:

向父(宋國君主)

始 祖 地:河南商丘

郡望堂號:河南、山陽、河東;淑均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119位/約180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337位

起源

】向姓主要源自:

子姓、姬姓

1、是炎帝生的二十四個兒子之一,起為向姓,在夏朝向垚在陝西建向國,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記載,西周時期有個向國,為小諸侯國,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大封諸侯時,在追封先帝后裔時,封炎帝的一個裔孫在向地,班固定為沛郡(今安徽懷遠區域),建有向國,國君稱向伯。

在史籍《潛夫論·志氏姓》中更明確地記載:“炎帝苗胄,四嶽伯夷,為堯典禮,折民惟刑,以封申、呂。裔生尚,為文王師,克殷而封之齊,或封許、向,或封於紀,或封於申。申城在南陽宛北序山之下,故詩云:‘亹亹申伯,王薦之事,於邑於序,南國為式。’宛西三十里有呂城。許在潁川,今許縣是也。高氏、襄氏、士強氏、東郭氏、雍門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淵氏、子幹氏、公旗氏、翰公氏、賀氏、盧氏,皆姜姓也。”

在周平王五十年(公元前721年),西周的向國被強大的鄰國莒國所吞併,亡國時間在史籍《春秋·隱公二年》中有記載:“莒人入向。向,小國也,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向國與山東莒縣沒有任何關係。

向國滅亡之後,向伯的王族後代子孫以及國民遂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向氏,世代相傳至今。

2、源於子姓,出自商湯王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桓公子御說有五個兒子,他的第四個子名叫子肸,字“向父”,其後世代為宋國卿士。

到了子肸的孫子子戎時期(一說曾孫),出任宋國左師,並主掌國政。

公元前546年,向戎師華元故智,約合晉卿趙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結盟,再次弭兵,談判修和。此次弭兵大會共邀二十餘諸侯國參加,使晉、楚藉以平分霸權。這次盟會以後,中原各諸侯國在十餘年間未再發生較大戰爭,各國得以安寧生息積蓄力量。這在春秋亂世中是非常少見的,子戌也因此名揚列國。

子戌就是以祖父“向父”之字為姓氏的第一人,因此又稱向戎、向子戌,其後裔子孫沿續相傳,皆稱向父氏、向氏,後向父氏亦省文簡改為單姓向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向父”氏的正宗祖宗。

“向父”氏族人大多尊奉向父為得姓始祖。

3、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上卿羊舌肸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羊舌肸,亦稱叔肸、楊肹,字叔向,具體生卒年代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後再予刊載。他是春秋時期的晉國貴族,晉軍名將羊舌鬥克之後,是春秋歷史上著名的先賢之一。

羊舌肸主要活動在晉悼公姬周、晉平公姬彪、晉昭公姬夷三代晉侯執政時期(公元前572~前526年),他的封地在楊邑(今山西洪洞東南七公里處),故又稱楊肹。

羊舌氏家族是晉國的公族,羊舌肸之父羊舌職即為大夫。到羊舌肸這一代,羊舌氏家族極盛,有兄弟四人,即羊舌赤(銅鞮伯華)、羊舌肸(叔向)、羊舌鮒(叔魚)、羊舌虎(叔虎),皆為晉國大夫,史稱“羊舌四族”,聲名四播,連當時的晉國世敵楚國人,都稱其為“強家”。

在羊舌肸的其他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叔向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向氏、叔氏(舒氏),世代相傳至今。

4、源於西南夷,西南夷是黃帝后代,出自漢朝時期巴郡“南郡蠻”,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記載,古巴郡(今川東、鄂西地區)的“南郡蠻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五個大的氏族群體,其中的巴氏之子務相為五姓之首,被大家共尊為廩君,曾聚居在武落鍾離山(今湖北長陽一帶)。

在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公元~年),在廩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人改為漢姓向氏。一直到清朝時期的湖廣施南地區,該向氏家族世為巴地土司,其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5、源於土家族,出自五代時期贛西地區原漢族,屬於漢姓夷化為氏。

土家族向氏,源出漢族。

在唐朝時期,今江西吉安地區先後由彭氏、覃氏、冉氏、田氏、向氏等漢族人組成較大的準軍事力量佔據。

到了唐末五代時期,湖南和今鄂西、黔東部分地區被楚王馬殷父子割據,馬殷委任彭瑊為溪州刺史,轄永順、龍山、保靖等縣地。此後,那些本以征戰為目的西遷的五大姓漢族人就駐留於該地區。此後,因朝代更迭、戰亂等原因,這五大姓漢族人逐漸與當地著民通婚,逐漸被現代人視為“土家族”。

該支向氏,就是這樣的土家族人,世代相傳至今。

6、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侗族、彝族、苗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向氏族人分佈。詳實情況,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中國姓氏圖騰及發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於哪裡(二十六)

古氏圖騰釋義

釋義

】古,即“故”。指過去、往昔,過去已久的年代。會意字。以十表示多數,“口”表示口口相傳,時代不斷,古事不忘。上古時代的人們藉助口傳,記住前人的陳事嘉言。古的本義是已經發生過而且沒有說出來的往事。

得姓始祖:

亶父

始 祖 地:河南鹿邑

郡望堂號:新安、新平、河內;新安、國寶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210位/約56萬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338位

起源

】古姓主要源自:

姬姓

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後代子孫,以古為氏。

2、出自苦成氏(參見詞條郄犨)。周代有大夫受封於苦城(今河南省鹿邑),其後人以訛音古成為氏,以後去成單姓古,稱古氏。

3、出自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吐奚氏。後魏吐奚氏入中原後逐漸與漢文化融合,改為單姓古氏。

4、出自回族。自唐初進入中國於天寶十四年任大將軍的古都白丁後裔有姓古。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時遷至揚州。古氏原有家譜,歷三十三世,後毀於兵難。在明代時,揚州還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稱“古回回”。古姓回族主要分佈在江蘇和河南地區。同時,古姓也為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佈在雲南等地。

5、源自“姑發氏”。古姓來自吳國泰伯弟仲雍次子旻,吳國被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滅國,吳王室逃亡一蹶不振,從此改姓隱居,春秋後期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由“姑發氏”改為“古氏”。

6、源於苗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苗族古氏主要居住在貴州省修文縣、雲南省河口縣、屏邊縣、文山縣及越南。

7、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8、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9、源於高山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0、古姓遷徙傳播

周族原居住在邰的地方(今陝西省武功縣),後來經常受到周圍的遊牧民族的侵襲,居無寧日。后稷的第十二代子孫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武王的曾祖,遂率眾人另闢家園。結果在歧山(今陝西省歧山縣)定居,古公亶父致力農業,政治各方面的改革。終於建立了強大的周族。他的後人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名號為姓氏,形成了古氏。北魏時吐奚氏的後代也有改姓為古的。

古氏在臺灣的居住地區,以新竹、苗栗等地為最多,且多采用聚族數古戶而居的形式。這類村莊在苗栗西湖、臺中東勢、屏東潮州鎮、竹東、楊梅等地幾乎隨處可見。古氏遷臺,發生於清康熙年間。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貴起義以反清復明相號召,稱“大明重興元帥”時,就有古氏從廣東五華來臺開基,其中義民古蘭伯、古芬興等就居住下淡水港東西二里處。至乾隆年間,又有一支古氏從泉州移臺,初居今桃園縣龍潭坡,後遷住臺北、臺東、新竹等地。

據清舉人丘荷公主編《上杭縣誌·氏族志》載:“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後,因以為氏。”新安為古姓遠祖居地,這個遠祖就是北魏吏部尚書、宰相古弼。上杭古姓,人口不多。民國《上杭縣誌·氏族志》雲:“縣東安鄉有古姓十數戶”。這些“安鄉”古氏住的村子——馬祖灘,現已改屬臨城黃竹行政村所轄。20來戶村民,務農為業。他們由於歷史變遷,只知道遠祖源於新安郡,其他無譜可依。

中國姓氏圖騰及發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於哪裡(二十六)

易氏圖騰釋義

釋義

】易的本義是“給予”。在甲骨文中,易字像用手把一個器皿的水注入另一器皿之形,後來引申為贈予、交換、變換、改變之義。

得姓始祖:

尚公

始 祖 地:河北易縣

郡望堂號:太原、濟陽;純孝堂、植慄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124位/約180萬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339位

中國姓氏圖騰及發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於哪裡(二十六)

起源

】易姓主要源自:

姜姓、姬姓

1、戰國時期中山國被滅以後,其王室後代後來被秦國遷至太原,再逐漸南遷,分散於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並改姓易。

2、易姓乃黃帝后裔,黃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徵日月之兆以為姓,易者,日月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開物成務,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周易彖辭上》,詳見《周易譯註》,黃壽祺、張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538—563頁。

3、源於姜姓,出自姜太公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作者在陝西黃帝陵,見館藏百家源流紀念館中,所記如此,並有盾章作為紀念。

據史籍《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期,姜太公的後裔中有人被封於易州(今河北易縣),他便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北易氏。

4、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該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畢萬在晉獻公屬下為大夫。在畢萬的後裔子孫中,有人食採於冀州東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孫遂以水名為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

5、源於韓信後裔,呂后殺韓信一門,韓信一幼子得太尉陳平幫助,由乳母帶出,遠遁江南,改姓為易以自保。故今廣東鶴山坡山易姓一族,逢農曆四月初二,必紀念陳平陳太尉生日,至今兩千多年,不曾中斷,太尉恩典,永誌不忘。

中國姓氏圖騰及發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於哪裡(二十六)

戈氏圖騰釋義

釋義

】戈,古代的一種兵器,長柄橫刃,盛行於殷周。甲骨文的“戈”字就如一兵器狀。“戈人”應是擅長製作此類兵器的氏族,也是為國戍邊、使用戈衛國的將士及其後裔,他們以“戈”為氏族的原始圖騰,加以崇拜,引以為榮,繁衍生息,最終形成“戈姓”。

得姓始祖:

夏禹後裔

始 祖 地:河南杞縣、太康、通許

郡望堂號:臨海、景州;平允堂、平寇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349位/約17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341位

起源

】戈姓主要源自:

姒姓

1、出自夏朝東夷族的寒國,以國名為氏。伯明之子名浞,因屬寒國人,故史稱寒浞。他殺死後羿當了國君,篡奪了夏朝政權,自立為王,封他的一個兒子澆在過國,另一個兒子封在戈國(位於宋、鄭之間),為夏王朝附庸國。後來,少康中興,滅掉戈國。原戈國後代子孫遂以國名命姓,乃稱戈氏。

2、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後裔,以國名為氏。寒浞篡夏以後,少康經過努力,終於復國。少康的兒子杼滅掉了寒浞建立的戈國,分封夏朝同姓人於戈。仍為諸侯方國,其後人亦為戈姓。

3、源於職業,出自商末周初工匠戈工,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戈工,就是制戈的工匠,為固定職業的軍職工匠,一如今天的軍工企業職工。

4、源於官位,出自唐朝時期官吏司戈,屬於以職業或官職稱謂為氏。司戈,是唐朝武則天天授年間設定的武官職稱,官秩從八品,主要用來授予置閒的武將,需要起用時,另授實職。

5、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格晉氏,滿語為Gegin Hala,漢義“戈”,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後有鄂倫春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鄂倫春族格晉氏所冠漢姓即為戈氏,讀音皆作gē(ㄍㄜ)。

中國姓氏圖騰及發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於哪裡(二十六)

廖氏圖騰釋義

釋義

】《說文》:“廖,人姓”。作為姓氏,古時廖、嫪、飂通用。實際上廖姓就是由飂姓演化而來。《說文》:“飂,高風也。”高風即西風。

得姓始祖:

廖叔安(廖國國君)

始 祖 地:河南唐河、固始

郡望堂號:汝南、鉅鹿;果烈堂、武威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60位/約490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342位

中國姓氏圖騰及發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於哪裡(二十六)

起源

】廖姓主要源自:

己姓、姬姓、偃姓、張姓

1。出自己姓,是以封地名命名的姓氏。古帝顓頊(姓己)有個後裔叫叔安,因封在廖國(又寫作寥,在河南唐河縣西),又稱廖叔安。

2。出自姬姓,召伯廖是周武王的同姓宗室召公奭後裔、春秋時周惠王的卿士,封於召國,召伯廖後人取其“廖”字為姓。

3。出自偃姓,堯、舜賢臣皋陶的後裔,夏朝時受封於蓼(今河南固始縣),春秋時建英、立等小國。據《潛夫論》雲:“皋陶庭堅之後,封於蓼,子孫以國為氏。”楚穆王四年滅英、立二國,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即為廖氏。

5。出自張姓,入贅廖家而改姓。據《廖氏大宗譜》所載,元代福建人張元子入贅廖家,改姓廖,其子孫遂為廖姓。

6。出自賜姓或其他少數民族有廖姓。清乾隆二十三年賜臺灣原住民七姓,其一為廖;仫佬族、瑤族、水族、苗族等族均有廖姓。

中國姓氏圖騰及發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於哪裡(二十六)

居氏圖騰釋義

釋義

】居,本義是蹲,雙足在地,臀部下移,膝蓋彎曲,股頸相依。今本義廢,“居”引申為居住、居所、佔據之義。

得姓始祖:

春秋時晉隰叔、先且居、香居

始 祖 地:山西平陸

郡望堂號:渤海、信都;湘侯堂、瞻盦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436位/約10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346位

起源

】居姓主要源自:

杜姓、姬姓、媯姓

1、出自杜姓,以祖名為氏。相傳周大夫杜伯的兒子在晉國作官,被封在先邑,他的子孫於是有以邑為姓,稱為先姓。晉文公提拔他的後人先軫為中軍元帥,職掌國政。先軫曾經率領晉軍在崤山一帶打敗秦軍,他的兒子先且居後來繼位中軍元帥,在彭衙再一次打敗秦軍。先且居於是變得很有名,他的子孫於是有以他的名字中的“居”字作為姓氏的,稱為居氏,世代相傳。

2、源於姬姓,出自遠古少昊思的後裔倍伐,屬於以先祖封邑名稱為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少昊元妃生倍伐,帝欲傳位高陽,先降處長子於絹淵(今地待考),其後有居氏、倍氏。”

3、源於媯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大夫香居,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香居,亦稱香車,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齊國王族大夫,仕從齊宣王田闢疆。

4、源於西夜國,出自古代西域地區的羌族分支悉居人,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悉居人,是古代西域地區的羌族人分支。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悉居,古西夜國人。”

中國姓氏圖騰及發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於哪裡(二十六)

衡氏圖騰釋義

釋義

】衡,本義是綁在牛角上以防觸人的橫木。為防牛抵人,把一根大木橫在牛的角上,引申為平衡作用的器物。也比喻行政權力中樞及權力準則。

得姓始祖:

公子衡(魯成公之子)

始 祖 地:山東淄博、河南商丘

郡望堂號:汝南、雁門;阿衡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480位/約7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347位

起源

1、商湯有賢臣伊尹,因為在滅夏過程中功勞最大,商湯封他為尹(宰相),並封了個尊號叫“阿衡”(“阿”就是“倚”,“衡”的意思是“維持”,合起來意思就是“國家的倚靠”)。後來伊尹的後代子孫就以伊尹尊號中的“衡”字命姓,稱衡姓。

2、周公長子伯禽封於魯,建立魯國,他的後代有公子衡,其子孫以祖上名字命姓,稱衡姓。

3、三國時,曹操於官渡之戰打敗袁紹,袁紹的幾個兒子又自相殘殺,袁姓部分族人就逃到湖南衡山隱居避難,以居住地名為姓,改姓衡。

4、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城邑雍雝,屬於以地名為氏。雍雝,亦稱衡雍、垣雍,在春秋時期為鄭國的一個城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武原縣西北五里處,目前還有故雍雝城遺址。

5、源於滿族,出自清朝時期著名官用寶刀工匠葉赫那拉·聖治,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著名的北京“寶刀衡”所製作的刀劍,輕可裁紙絹,重可斷鋼筋。

6、源於蒙古族,出自清朝中、後期著名學者哈斯朝魯,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衡氏,源出清朝時期著名的作家、詩人、哲學家、翻譯家哈斯朝魯,他是蒙古“黃金家族”的後裔。

7、源於三國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有禰衡擊鼓罵曹操,三個兒子逃至四川,為逃避追捕,將”禰衡“二字顛倒,採用”衡“姓。

8、源於滿族,清出隨努爾哈赤征戰,為清王朝效力,清乾隆40年,衡府君官封文林郎逝世葬於河北省承德市雙灤區西地滿族鄉燒鍋村,皇帝欽此石碑以資褒獎。石碑及祖墳歷經戰亂及1953年土地革命,現已殘缺不全,族譜刻於石碑上。

得姓始祖

公子衡。衡氏的來源有三個,根據《元和姓纂》記載,周朝時,由周公子伯所傳的魯國(今山東省境內),魯國公子衡的後代子孫以衡為姓,稱衡氏。另一支衡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是商湯的賢臣伊尹的後裔,伊尹因功被任為宰相,並封號叫“阿衡”意思是“國家的倚靠”。後來他的子孫中有以其尊號為姓,稱衡氏。此外《萬姓統譜》還提及另一個出處記載,三國時的袁紹戰敗之後,他的子孫為了避難,跑到衡山躲起來,並且以山名為氏而姓了衡,稱衡氏。衡姓得姓至今有3600多年的歷史。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百家姓》注居雁門郡(今山西省代縣西北)。衡氏後人尊公子衡為衡姓的得姓始祖。

中國姓氏圖騰及發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於哪裡(二十六)

都氏圖騰釋義

釋義

】都的本義是“大”。引申有首都、都市等義。古代稱有先君宗廟的城邑為“都”,沒有宗廟的則稱“邑”。

得姓始祖:

公都子

始 祖 地:河南新鄭、新密、滎陽

郡望堂號:吳興、黎陽;鴻臚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351位/約16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349位

起源

都姓始祖公都子,戰國時期齊國人,孟子學生,載有:孟子卷十一之五“孟季子問公都子”章中。

1、據光緒二十三年都其琛四修家譜原文記載,都姓始祖公都子,戰國時期齊國人,孟子學生,載有:孟子卷十一之五“孟季子問公都子”章中。

2、出自公都氏。春秋的時候,楚國有公子田,受封于都邑(今地不詳),所以稱為公都氏,他的那一支子孫,有單姓都的,就成為都氏的一支。

3、蒙古族後裔,元朝初期必裡海出自成吉思汗黃金氏族,以其卓越的功勳,被封為中書省益都路寧海州(轄今牟平、乳山、文登、榮成一帶)軍事、政治、經濟的最高長官——都達魯花赤,兼管本州諸軍奧魯勸農事,並具有世襲罔替特權。必裡海是牟平(現山東煙臺牟平區)都氏始祖。

韓國數萬姓都的人,祖先是漢代的臨蔡侯

先來說說《來自星星的你》劇情。男主角叫“都敏俊”,是一個外星人。他在地球上生活了400多年,因為有著不老的容顏,怕暴露身份,每隔幾十年,這位帥哥就要換一次身份。醫生、軍人、銀行家……幾乎各行各業都嘗試了一遍,光兵役就服了24次,在部隊裡度過了49年零7個月。

在電視劇中,現在的都敏俊以大學講師的身份生活在首爾,因此也被稱為“都教授”。

此外,韓國都姓知名人士還有組合EXO的成員都暻秀(D。O。)。

根據來自韓國的權威資料,目前,韓國姓都的人有數萬人,在韓國250多個姓氏中排名第66位,不算大姓。

編成於1752年的朝鮮《星州都氏大同譜》的譜序跋文中提到,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都氏,其先祖為漢代的臨蔡侯都稽。

都稽為漢武帝時期人物,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因為抓獲南越相呂嘉被封為臨蔡侯。漢成帝鴻嘉年間(公元前20年~前17年),都稽的後代都祖從長安去了高句麗,輔佐當時的高句麗君主。都祖於是成為韓國都氏源起第一人。

公元158年前後,都祖的後人都彌到百濟(韓國西部)做官。之後,有一名叫都陳的人被當時的朝鮮政府封為星山府院君;另一名叫都順的人,官至典理尙書。

這份跋文中還提到了韓國都氏的幾位知名人物:都元興是著名詩人,都興持、都希慶功勳卓越,都夏以文章詩文名聞中華,都元結、都元亮為朝廷命官等等。

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源自中華的韓國都氏發展到了數萬人的規模。

中國姓氏圖騰及發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於哪裡(二十六)

耿氏圖騰釋義

釋義

】耿,從耳從火。兩形會意,表示在大火燃燒時發出的巨大的聲音。

得姓始祖:

祖丙

始 祖 地:河南內黃、山西河津

郡望堂號:高陽、扶風、河東;美陽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145位/約120萬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350位

起源

】耿姓主要源自:

姬姓

1、以地名為姓。商代有君王名祖乙,祖乙繼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設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內黃縣境。因內黃縣地處黃河下游,河水時有暴漲,河水一漲洪水氾濫,不僅大量莊園被沖毀,黎民百姓難得定居,生命財產時有淹沒的危險,就連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商王祖乙為此整日鎖眉不展,食寢不安,他身邊的賢臣巫賢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於是便直言不諱地向他啟奏說:“君主之慮卑職早就洞察,無非是為都城之變遷而已!”祖乙王聽了甚是歡心地說:“賢相既然瞭解,就該為朕出謀定奪。”巫賢大臣坦然應曰“聞說西有耿地,位汾陰,那兒一 則物阜民順,二則非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遷耿建都城。” 祖乙聞聽後思謀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舉從相地遷到耿地。即山西河津市東南二十里的山王村。

而後,次年,由於河患,祖乙由耿遷至邢以後,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沒有跟隨他南遷,仍然留在了耿地,而將他的弟弟祖丙封於耿地(今天的山西。河津。山王村一帶),建立耿國並立祖丙為國君。耿國後人便以地名為姓,後來祖丙被尊奉為耿氏之祖,每年的臘月初五是祖丙誕辰,為紀念這位氏祖,擺設柿餅(“柿餅”一詞在晉南發音:SI BING,有思念祖丙的意思 )

2、以國為姓。周朝建立後耿國滅亡,周室封同姓人再次於耿(今山西。河津。山王一帶),重新建立耿國,是為姬姓耿國,春秋時(公元前661年),晉獻公滅耿,原耿國公室後裔逃往他國,以國為姓,是為耿姓。

後晉獻公將耿地封給趙夙,趙氏後人也姓耿。

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

①清高麗人有耿姓,世居博川郡。

②清滿洲人有耿姓,世居瀋陽。

③裕固族各爾格茲氏漢姓為耿。

④羌族耿家志(房名),後改姓耿。

⑤今滿、蒙古、土家、錫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證據:以下是證明耿姓來自山王的史書證據

①《山西通志》(卷八) 、《 河津縣誌》(光緒版)雲:“河津古耿地,‘禹貢’冀州之域。歷唐虞夏皆為甸服。商祖乙(公元前1525~前1507 年)自相遷此,為王都,凡七世。”

②《索隱》:“刑音耿”。近代,本亦作“耿”。今河東皮氏有耿鄉。”

③《集韻》三十九耿部,有“刑”字,雲:“地名,通耿。”

④《路史。國名記》亦說“耿”即“刑”。這說明“祖乙遷於耿”一作“祖乙遷於刑”。二者為一地,即之:今河津山王一帶。

⑤《河津縣誌·古篇》載:“耿都城在縣東南二十里,汾水西逕耿鄉城北,故殷都也。

⑥《通志?二六?以國為氏》記載:“耿氏,姬姓。商時侯國,魯閔元年(公元前661年)為晉所滅。今河中龍門縣南十二里耿城是。”

⑦《古今姓氏書辨證?三十九耿》記載:“耿氏,出自姬姓。侯伯之國,其地皮氏縣東南耿鄉是也。#國學#

4、源於姬姓,出自周朝王室同姓貴族的封地,又為諸侯國,屬於以國名為氏。耿地原為商王朝耿國,在周惠王姬閬十六年(晉獻公姬佹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吞滅耿國,之後有周朝王室貴族被封於其地,為姬姓小諸侯國,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國名作為自己姓氏者,稱耿氏,成為耿氏家族的另一支。#國學經典#

5、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賡音氏,滿語為Gengyin Hala,漢義“昭、明”,世居黑龍江流域。清朝中葉以後,多以其氏族名稱首音的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冠漢姓為耿氏、賡氏等。

6、源於朝鮮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旗分內高麗姓》記載:朝鮮族耿氏,世居博川郡(今朝鮮平安北道西南部大寧江左岸的博川平原),後為滿洲正藍旗包衣,代表人物就是耿世尼,他的孫子耿赫森曾出任正藍旗參領。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eng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朝鮮族、滿族耿氏所冠漢姓即為耿氏。

7、源於裕固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裕固族耿氏,源出裕固族的各爾格茲氏族,本源出自西突厥阿史那部。#姓氏#

8、明永樂初,侍御柴文以戇直得罪,子孫俱禍,易姓耿。後由貢士歷官江南廬江知縣耿光祖,即柴文侍御九世孫,今門祚衰微。#人生#

中國姓氏圖騰及發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於哪裡(二十六)

滿氏圖騰釋義

釋義

】滿,是水充盈而外流之義。當容器中盛滿水,沒有餘地了,就要溢位,這就是“滿”。

得姓始祖:

媯滿(虞舜之裔)

始 祖 地:河南淮陽

郡望堂號:山陽、汝南;昌邑堂、清廉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294位/約24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351位

起源

滿族姓氏的來源 一個民族的姓氏,原是該民族社會血緣團體的符號,或者說是這個民族中一個家庭系統的符號。滿族姓氏即是構成滿族某家族血緣團體的符號。姓氏在滿語中稱“哈拉”,家族稱“穆昆”。在滿族共同體形成時期,其姓氏是多音節的,用漢字寫就是二個或二個以上漢字共同組成。滿族入關後,其姓氏逐漸向單音節過渡,即與漢族單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實質上既有原多音節姓氏的內涵,又有與漢族姓氏相同的單音節的表現形式,形成了滿漢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質。#國風大典#

“姓氏圖騰和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姓氏的歷史和發展歷程,雖不能完全當真,但可以從中學得不少知識。

感謝家人們的支援關注,小編將更加努力查閱相關文獻,為家人們持續更新中華400多個姓氏圖騰和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