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看起來一點都不聰明的人,實際上很有可能是最高明的人

《老子》中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若愚者,貌似愚而實則非愚,只是一種表象、一種策略,並不是真正的愚笨。

有些看起來一點都不聰明的人,實際上很有可能是最高明的人

大智若愚者,待人處事心平氣和,遇亂不懼,受寵不驚,受辱不躁,不顯山、不露水,對事看透而不說透,知根而不亮底,而表面上還顯出一副不知不懂的樣子。

在生活中,有些人表面上看起來聰明絕頂,整天四處說東道西,想借此來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實際上這些人並不聰明,真正聰明的人是不會用這種愚鑫的方法來證明自己的,他們反而會故意裝愚。所以,有些看起來一點都不聰明的人,實際上很有可能是最高明的人。

阿根廷的著名足球運動員迪戈·馬拉多納在與英格蘭球隊對陣時,踢進的第一球竟然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球”。據說當時有位墨西哥記者拍下了這個“用手拍入”的鏡頭。

有些看起來一點都不聰明的人,實際上很有可能是最高明的人

在後來的記者會上,有記者問馬拉多納,那個球到底是手球還是頭球時,馬拉多納機敏地回答說:“手球一半是迪戈的,頭球有一半是馬拉多納的。”

馬拉多納如此頗具心計的回答的確很難得,因為倘若他直言不諱地承認“確係如此”,那麼就表示他對裁判的有效裁決“恩將仇報”。但是如果不承認,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員”的風度。

有些看起來一點都不聰明的人,實際上很有可能是最高明的人

這句“一半…一半”的回答的確妙不可言,既承認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顯示出自己“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將氣概,又在規則上肯定了裁判的權威,這樣一來又不失君子風度。如此一箭雙鵰的效果又有幾人可以做得到呢?經此一次,又有誰能否定他的機智呢?

莎士比亞《第十二夜》中的主人公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因為他很聰明,才能裝出糊塗人來。徹底成為糊塗人,要有足夠的智慧。”這種特殊場景中的假裝糊塗其實只是一種機智的應變。

有些看起來一點都不聰明的人,實際上很有可能是最高明的人

在人際交往中,時常會遇到由於對方提出的問題比較敏感,或者涉及某種“隱私”而不好回答的情況,可是,面對客人又不能不答,這個時候,那些高明的人就會用假裝糊塗來給予回答。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問劉墉一個怪問題:“京城裡總共有多少人?劉墉雖猝不及防卻也毫不慌亂,立刻回了一句:“只有兩人。”

乾隆就問:“此話何解?”劉墉答道:“人再多,也只不過是男人和女人兩種人,那豈不就是隻有兩人?”

有些看起來一點都不聰明的人,實際上很有可能是最高明的人

乾隆又問:“那今天京城裡有幾人出生?又有幾人去世呢?”劉墉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卻有十二人去世。”

乾隆更加不解了,問道:“此話又怎講?”劉墉妙答道:“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個屬相,所以只能算出生一人;而今年去世的人則十二種屬相皆有,所以死去的應該有十二人!”

有些看起來一點都不聰明的人,實際上很有可能是最高明的人

乾隆聽了大笑,甚是滿意。不可否認,劉墉的回答卻是極妙。皇上發問,不回答就是抗旨;回答,又不能亂說,這才急中生智,趣對皇上,不僅逗得龍心大悅,也幫自己逃過了一劫。這就是所謂高明人的所答非所問。

不管是閃爍其詞,還是所答非所問,目的都是一樣的,歸根結底都是避重就輕。這幾種方法的共性就是假裝糊塗。只有假裝糊塗才能閃爍其詞,也只有假裝糊塗才能所答非所問,才能顯現出你的足智多謀和處事的高明。千萬不要小看了糊塗人,更不要高看了聰明人。

有些看起來一點都不聰明的人,實際上很有可能是最高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