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拍《沙丘》的錢拍《三體》,能成嗎?

拍一部科幻大片,到底要花多少錢?

作者 | 星暉

編輯 | 園長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丹尼斯·維倫紐瓦先生既激動又忐忑。

9月的威尼斯首映場,由他執導的科幻新作《沙丘》首次在世人面前亮相。維倫紐瓦的興奮來源於《沙丘》原著的崇高地位,壓力同樣來源於此。

電影《沙丘》由傳奇影業牽頭,專案成本達1。65億美元。維倫紐瓦原先打算背靠背拍完兩部,“這是我的第一個想法,一起拍攝。然後就像《指環王》一樣,一年之後陸續發行,但那太昂貴了。”

套拍計劃擱淺後,最終成片只拍攝了第一部分,恢弘史詩揭開序幕。殘酷的事實在於,假如首部曲的市場表現達不到資方預期,續集開發將面臨極大挑戰。

用拍《沙丘》的錢拍《三體》,能成嗎?

電影《沙丘》海報,圖源電影沙丘官博

大洋彼岸,另一部科幻鉅著也在影視化的道路上掙扎前行。

近年來,中國作家劉慈欣的《三體》系列小說聲譽卓絕,其改編動向牽動著萬千粉絲的心,卻始終被一重又一重疑雲籠罩。

無論是《沙丘》還是《三體》,都面臨著投資體量的複雜命題。一部科幻大片的問世,究竟需要什麼級別的投入?

《沙丘》之前

《沙丘》上映的這天,曾在科幻迷腦海中翻滾的風沙終於吹向了現世的銀幕。

“弗蘭克·赫伯特”是世界科幻史上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自1965年首次出版後,弗蘭克的《沙丘》橫掃全球科幻獎項。整個系列的影響力橫跨數十年,收割了無數書評榜單的讚美之詞,被視作二十世紀科幻作品的巔峰之一。

將這樣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影視化,無疑是項激動人心的事業。然而改編《沙丘》絕非易事,過去的嘗試大多以失敗告終,《沙丘》甚至被蓋章為“不可能被改編成電影的小說”。

20世紀70年代,曾執導《聖山》的知名導演亞歷桑德羅·佐杜洛夫斯基受到邀請,籌備將《沙丘》改編為電影。考慮到原著中的世界觀設定無比複雜,佐杜洛夫斯基的團隊報出1500萬美元的預算,大幅超過了投資方的預期,好萊塢也不願補足這筆鉅款。

佐杜洛夫斯基曾表示,製片公司想讓他製作片長1。5小時的電影以便院線公映,但他理想中的成片時長可達到12小時甚至20小時。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使佐杜洛夫斯基選擇退出這一專案。

到了80年代,另一位改編者走上舞臺。美國名導大衛·林奇接下了這門差事,林奇版《沙丘》的成本約為5000萬美元,放在當時已是極其驚人的投資體量。為了拍攝沙漠外景,劇組曾動用200名工人手工清理出3平方英里的墨西哥沙漠。

用拍《沙丘》的錢拍《三體》,能成嗎?

大衛·林奇版《沙丘》海報

這一版《沙丘》的初剪版片長超過4小時,導演林奇認為3小時最為理想,可環球影業與其他投資方堅持要求縮短至標準的2小時。電影最終於1984年上映,遭遇了票房與口碑的雙重打擊。北美票房僅3092萬美元,虧損嚴重。

2020年底,大衛·林奇接受THR採訪時,被問及是否關注維倫紐瓦的新版電影。林奇回答道:“我對《沙丘》的興趣為零。因為《沙丘》讓我心痛,當年那部電影很失敗,我沒有導演終剪權……那部片子不是我想要的樣子,有幾個段落我很喜歡,但對我來說它是完全失敗的。”

原著內容設定了過高的投資門檻,而高成本又帶給創作者極大的商業壓力,再加上小說粉絲的期待與審視,改編《沙丘》的困局大抵如此。

步入21世紀後,好萊塢電影工業迅猛發展。2008年,派拉蒙買下了《沙丘》的改編權,宣佈要重啟電影專案。

關於導演人選,派拉蒙先後邀請過《全民超人考漢克》的導演彼得·博格、《颶風營救》的導演皮埃爾·莫瑞爾。可惜前車之鑑猶在眼前,這些導演陸續退出了專案。2013年,派拉蒙宣佈放棄《沙丘》改編計劃。

直到2016年,《沙丘》版權流轉到傳奇影業手裡,傳奇找到丹尼斯·維倫紐瓦,一切才有了轉機。憑藉投資起家的好萊塢新貴傳奇影業,正在為下一個十年積攢手牌。

傳奇影業對新版《沙丘》的注資比例約為75%,影片成本達到1。65億美元。這個數字大約是大衛·林奇版《沙丘》預算的三倍。更關鍵的是,這只是一個起點。

用拍《沙丘》的錢拍《三體》,能成嗎?

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與主演提莫西·查拉梅,圖源介面新聞

今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連線環節中,維倫紐瓦表示:“我確實只拍了一半的電影,這是很瘋狂的,就像畫畫只畫一半,交響樂只演奏一半。但有些電影成本很高,所以我同意先做上半部分,這也是一場‘賭局’。”

維倫紐瓦在採訪中表示,自己已經開始了續集的劇本創作。他還透露,續集有望以贊達亞飾演的弗雷曼人契妮為主角。多卷本的原著故事將陸續開啟,在大銀幕上漸次綻放一個時代的科幻經典。

當然,這一切宏偉設想都是建立在賭贏的前提下——第一部《沙丘》的票房必須要令華納與傳奇足夠滿意。

《流浪地球》之後

視線調轉到另一邊。

中國電影市場上,“科幻元年”的口號還在耳畔迴響。

2019年春節檔,郭帆導演的科幻片《流浪地球》橫空出世,備受好評,豪取46。86億票房。截至2021年10月17日,《流浪地球》高居中國影史票房榜第5名,同時也是前5名中唯一的科幻片。

用拍《沙丘》的錢拍《三體》,能成嗎?

電影《流浪地球》海報,圖源電影流浪地球官博

那麼,為中國科幻片樹立標杆的《流浪地球》花了多少錢?

《流浪地球》背後的投資方有9家公司,聯合出品方多達23家。其中,4個主要的投資方分別是中國電影、北京文化、導演郭帆控制的郭帆文化與演員吳京控制的登峰國際。

中影方面,2017年4月釋出的公告顯示,中國電影對《流浪地球》的投資金額在4500萬元。北文方面,2017年1月釋出公告顯示,北京文化的投資總額不超過1。075億元,其中影片製片成本7250萬元,宣傳和發行成本不低於2500萬元,不超過3500萬元。

郭帆與吳京的注資則帶有更多戲劇性,都是預算超支之下的“無奈”之舉。

北京文化2018年5月釋出的公告顯示,郭帆文化以3000萬元投資電影《流浪地球》。2019年1月公告顯示,郭帆文化追加投資900萬元。吳京本人在採訪中透露,自掏腰包投資6000萬元參與《流浪地球》專案。

4家主要公司的資金累計為2。5億元左右,加上其餘投資方,與媒體報道的3。2億元出入不大。

3億元左右的總投資額,相較同期的好萊塢大片沒什麼優勢,但這3億元是實打實地投入了電影製作。常被觀眾詬病的天價片酬問題並未出現在《流浪地球》身上,片酬最高的吳孟達僅為20萬元,吳京則是零片酬出演。

《流浪地球》的成功大大提振了業界計程車氣,電影工業化的道路似乎有了方向。然而半年之後,由滕華濤導演的科幻片《上海堡壘》公映,再一次掀起了關於中國科幻的大討論。

用拍《沙丘》的錢拍《三體》,能成嗎?

電影《上海堡壘》海報,圖源電影上海堡壘官博

《上海堡壘》口碑崩塌的速度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劇情、選角的多重爭議迅速發酵。彼時有一句評論語極流行:“《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片的大門,而《上海堡壘》又把這扇大門關上了……”

事實上,就投資體量而言,《上海堡壘》甚至高過《流浪地球》一頭。2017年6月,華視娛樂的招股書顯示,華視擁有《上海堡壘》30%的投資份額,擬投資金額為1。08億元,以此計算整部影片的投資額約為3。6億元。

同樣的3個多億,放在《上海堡壘》身上卻顯得捉襟見肘。最終《上海堡壘》的票房定格在1。24億人民幣,豆瓣評分為2。9分。投資規模相似的兩部電影,就這樣走向了迥異的結局。

《上海堡壘》的到來,似乎只是要證明《流浪地球》本質上的曇花一現。

對行業來說,“科幻元年”的口號喊響之後,其實空有迴音,新作罕現。也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國產科幻的“天花板”亦無法擺脫“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宿命。

輾轉的《三體》

創下票房奇蹟的《流浪地球》改編自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他是中國科幻界的領軍人之一,被讀者們親切地稱呼為“大劉”。

在大劉的作品序列中,《三體》無疑是最璀璨的存在。它從英語文學佔主流的科幻圈裡殺出一條血路,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科幻文學的想象力。

2015年摘得雨果獎後,《三體》的影響力更進一步。如果說中國科幻界有什麼國際大IP,那麼非《三體》莫屬。它的影視化命運,也正如其殿堂級的同伴們一樣多舛莫測——在“難拍”這一點上,中外科幻名著能夠跨越語言的隔閡,握手達成共識。

不論是西方的《沙丘》《基地》《銀河帝國》,還是中國的《三體》,影視化程序都格外艱難。其本質矛盾是文學與電影表現力的差異,但《三體》還面臨著額外的痛點。

2009年《三體》小說尚未大火,名不見經傳的張番番和宋春雨以不高的價格從劉慈欣手中打包買走了《三體》的改編權。此後,遊族影業入局,《三體》電影於2015年3月開機,實拍部分7月底殺青,張番番執導,馮紹峰、張靜初等人主演。

遊族影業方面曾表示,將以單部影片2億元的投資額進行拍攝,計劃用6部電影的篇幅將《三體》搬上大銀幕。當時片方宣稱電影將於2016年上映,海報也印有對應字樣。跳票後,製片人再度聲稱上映時間不會晚於2017年。結果時至今日,《三體》迷們依然沒能等到這部神秘的電影。

用拍《沙丘》的錢拍《三體》,能成嗎?

張番番版電影《三體》海報,圖源豆瓣電影官博

2018年初,遊族正式收購張番番和宋春雨的百星社,以1。2億元拿下《三體》版權。至此,局面終於明朗了幾分。運營團隊“三體宇宙”正式成立,推進各類衍生品的開發。2019年6月,B站正式宣佈《三體》動畫化啟動,一切似乎都步入正軌。

2020年8月,第一顆重磅炸彈引爆。騰訊影片舉行年度釋出會,公佈《三體》中文電視劇開拍,首發概念海報並官宣主演。該劇由楊磊導演,張魯一、於和偉、王子文、林永健、李小冉主演。版權來自遊族影業,慈文傳媒拍攝製作,企鵝影業參投。

不久,第二個大新聞浮出水面,網飛(Netflix)開發劇版《三體》的訊息引爆了科幻圈。早在2018年,就有訊息稱《三體》將由海外團隊開發,但那時的流言主角是亞馬遜,投資額是10 億美元。當時這則訊息被遊族官方否認,現在看來,網飛才是笑到最後的勝利者。

2019年4月,劉慈欣出席舞臺劇《三體II:黑暗森林》上海首演時,曾就“三體為何不能交給好萊塢拍攝”這一問題發表評論。他認為,好萊塢的科幻片背景、故事都可以很複雜、很曲折,但主題不能複雜,必須黑白分明,《三體》把這個最根本的一條原則給違反了。

對於網飛的創作團隊,大劉則抱有更多信任。“我非常尊重和信任《三體》英文系列劇集的創作團隊,相信他們一定會為全球的《三體》愛好者帶來一系列精彩的視覺享受。”

用拍《沙丘》的錢拍《三體》,能成嗎?

圖源愛範兒

網飛一向以財大氣粗著稱,《三體》團隊將包含《權力的遊戲》主創,投資額也不會遜於後者。要知道,權遊第八季雖有“爛尾”之疑,但單整合本高達1500萬美元。儘管許多粉絲擔心網飛版《三體》不夠還原原著,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至少網飛在製作層面有一定保障。

這份硬體上的信賴感,恰恰是現階段國產科幻需要追趕的目標。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曾盛讚劉慈欣:“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這是《三體》的榮譽,也是它的侷限。單槍匹馬,換言之就是孤軍奮戰。

內容池裡,影響力媲美《三體》的國產科幻作品不多,規模效應自然不足。影視製作層面,現階段中國電影工業化水平尚不成熟,《三體》中宏大奇絕的場景還原難度極高。本土特效人才方面,不僅起步晚,還面臨著來自遊戲行業的“降維打擊”式搶人……

《三體》之難題,並非一家之困境。

小成本科幻片在哪?

科幻大片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事業。

在全球電影票房排行榜上,前10名中有7席屬於科幻題材,囊括了“復仇者聯盟”“星球大戰”“侏羅紀世界”等多個世界級IP。

其中最年輕的,是2019年上映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全球累計票房達27。978億美元。這部漫威電影的製作成本為3。56億美元,投資體量令人瞠目結舌。中國電影界有史以來最昂貴的電影是戰爭片《長津湖》,據美國THR報道,其預算成本為2億美元。

用拍《沙丘》的錢拍《三體》,能成嗎?

《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

拍大片之前,中小體量的專案應當是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巨無霸橫行的中國市場上,小成本科幻片去哪了?

小成品的本土科幻片之所以長期缺位,主要是因為消費端不明晰。院線觀眾對科幻題材有著特定的視效要求,小成本往往很難滿足這一點。退而求其次,網路大電影是消化中小型電影專案的重要渠道,可惜科幻也並非網大的常規選擇。

縱觀2020年網大片單,魔幻題材佔據幻想型別的絕對主流。在電視劇領域,幻想類的大頭是古裝仙俠劇。仙俠與魔幻的流行,有著一套可供追溯的文化脈絡,中國古代的志怪小說和神鬼文學延續至今,科幻則缺少這份基因。

20世紀以來,中國科幻文學的影響力有限,創作者培育相對滯後。直到近年《三體》崛起,科幻才真正進入大眾流行文化的範疇。IP大潮興起後,進入影視公司視野的科幻IP在數量上不佔優勢。小成本成功案例難尋的情況下,投資人對科幻大片的投資態度傾向於謹慎保守,從而寧願選擇經過驗證的仙俠魔幻類。

更大的難題在於,國產科幻的突圍註定是漸進的,而非跳躍式的。

投資額或許可以突飛猛進,但工業化環境終究需要時間的積澱。路徑尚未走通的情況下,即使像《沙丘》那樣投入1。65億美元,也無法保證堆砌出來的是加強版《流浪地球》,還是更加華美的《上海堡壘》。

在中國觀眾對好萊塢科幻大片習以為常的今天,本土科幻面臨的評判標準被無形中拔高,給產業帶來了更大的風險與輿論壓力。尚處在成長期的國產科幻片,被過早放在了全球化的標準下。

成本導向的背後,國產科幻片困在期待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