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說兩晉史:甘當配角,根基全無的琅琊王靠他才站穩了腳跟

就在司馬睿開始著手苦心經營江東的時候,西晉王朝已經是山河破碎,南逃的晉朝官員和鎮守東南各州郡的地方實力派心裡都有各自的小九九。為了爭權奪利,這些人互相提防,不但無法精誠團結,甚至在幾近亡國的情況下彼此攻伐的現象還是層出不窮。

司馬睿雖然貴為皇族,又是東海王任命的安東將軍,但是,由於他長期低調行事,名頭一直不夠響亮,根本無法服眾。南遷的西晉官員之中,有很多人並不買他的賬。

江州刺史華軼就是其中一例。

華軼是三國名士華歆(就是典故“管寧割席”裡面的那位)的曾孫。華軼一向有匡扶天下的志向,而且恪守臣節,即使在京城洛陽屢受漢趙軍侵擾的時候,他也仍然派人到洛陽上貢。並向使者說明,如果去往洛陽的道路因戰火斷絕,那就改為上貢給琅邪王司馬睿,以表明他仍然效忠於司馬氏。

但同時,華軼認為自己是朝廷任命的地方大員,本應聽命於尚在洛陽的晉懷帝,現在卻要受琅邪王司馬睿管轄,心裡很不爽,對司馬睿下達的命令屢屢熟視無睹。

底下的郡縣官員經常勸諫他不要和司馬睿唱對臺戲,他卻吃定司馬睿只是聽命於東海王司馬越派遣而來,根本沒有取得正式名份,對人說道:“口說無憑,琅邪王要我聽命也簡單,把皇上的詔書給我看看就行(吾欲見詔書耳)。”

洛陽淪陷後,荀藩在密縣設定行臺,發了文書給司馬睿,讓他在江東設定一套臨時機構,司馬睿終於算是臨時工轉正了。但華軼依然不買賬,他和豫州刺史裴憲兩個公然抗命。

王導認為,在這個群龍無首、眾人盡皆騎牆觀望的當口,應當拿下華軼等人,殺雞儆猴,以此立威。司馬睿聽從了王導的建議,於是派遣時任揚州刺史並已經加拜左將軍的王敦、歷陽內史甘卓(三國名將甘寧的曾孫)、揚烈將軍周訪等人出兵合圍華軼。華軼兵敗,在逃跑途中被周訪追上,連同他的五個兒子一同被殺。豫州刺史裴憲看架勢不妙,出逃幽州。

得勝之後的司馬睿安排了一批自己人出任要職,鎮守建康的上游要地——甘卓為湘州刺史,周訪為尋陽太守,揚武將軍陶侃(記住這個名字,他很重要)為武昌太守。

這樣一來,以司馬睿為核心的江東小政權內部總算消滅了不同的聲音,達到表面上的統一。

詳說兩晉史:甘當配角,根基全無的琅琊王靠他才站穩了腳跟

但是,不鳥司馬睿的,不只是朝廷官員,生於斯長於斯的江東世家大族也是一樣。

司馬睿初初移鎮建鄴、開始著力發展江東之時,江東世家大族對其態度非常冷淡,將其視為外來的“傖父”。

這也難怪,因為當時距離末代吳主孫皓投降西晉也才過去了幾十年,很多曾經受過吳室恩寵的舊臣甚至還尚在人間,再加上西晉期間並沒有吸收多少江東大族進入權力中心,因此整個江東對西晉並無多少好感。再加上當時司馬睿本人在司馬氏一族中並不是出類拔萃之人,沒有多大的名望,以至於他到了建鄴一月有餘,司馬睿竟然無法和這些世家大族取得任何聯絡(士大夫莫有至者)!

司馬睿沒有能夠在第一時間和當地豪門接上線,王導對此深感憂慮,為了迅速提升司馬睿的知名度,他想了一個辦法。大家不認得司馬睿沒關係,但是他們不是認得我們王氏兄弟嗎?尤其是他的族兄王敦,之前就擔任過揚州刺史,在江東一帶已經算是頗有名望了。

於是,王導在王敦來朝見的時候對跟他說:“琅邪王仁德雖厚,但是名論猶輕。而兄弟你早就聲名遠播,現在是應該幫忙抬一下轎子了。”

在這年三月三的上巳節,王導、王敦等人陪同司馬睿外出遊玩。為了凸顯出司馬睿的威儀,他們安排司馬睿一人乘坐肩輿,而王導、王敦和當時其他一些流亡南下的北方名士則騎著馬在後面跟著。

此時,以顧榮為首的江東大族見到了這個情景,驚異不已,他們雖然不認得司馬睿,但是看王導、王敦等知名人士甘心跟隨其後,也知道肩輿上而坐著的不是一般人物,很有可能就是王氏兄弟日後要擁戴的江東之主,於是這些本地名士紛紛在路旁拜倒行禮。

因王導而認可司馬睿,其實類似的事情之前也發生過。

東海王司馬越曾經給司馬睿派來了一個人才——在他兒子司馬毗屬下擔任長史的周顗(音[yǐ])。司馬睿安排周顗當軍諮祭酒,一個相當於行軍參謀長的官職。

中原大亂後,一個名叫桓彝的官員避亂過江,但是見到司馬睿之後大失所望,就對周顗吐槽說:“我為躲避戰亂才逃來此地,以求苟合性命。但是你看看你們這個老闆,實力如此不濟,如何能保得江東平安?”

接下來,他被引薦去見了王導,共論世事,談話結束後出來,他感慨地對周顗說:“這下我見到了管夷吾,還有什麼可擔心的(無復憂矣)!”

管夷吾就是幫助齊恆公實現了春秋首霸的名相管仲,王導被時人以管仲相比,足見其才華和能力深孚眾望。

這裡多嘴一句,周顗字伯仁。人們常說的“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就是從他身上得來的。這個故事我們後面會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