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2021年10月14日的《廉江新聞青年亭》刊登了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廉江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溫鵬的散文作品《小院深處是吾家》,此文詳細介紹了廉江且聽小院耕讀園的共建故事、耕讀文化與人文情懷。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中國自古就有“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家訓,耕讀文化源遠流長。千百年來,不少文人學士熱衷於耕讀生活。如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一》:“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元代王冕《耕讀軒》:“犁鋤負在肩,牛角書一束”,明代徐勃《過荊嶼訪族兄文統逸人隱居》:“半榻暮雲推枕臥,一犁春雨挾書耕”。透過耕讀不僅可以培養一個人勤勞耕作,讀書上進的行為習慣,還可以促進家庭與社會和諧,讓耕讀文化在傳承中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廣東湛江廉江市且聽小院致力於踐行耕讀文化,成立於2017年1月,以“道行地廣,且聽它道”為核心價值。小院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書一畫,還有每一條建議,每一個理想,每一份設計等等,無不浸染著小院人的辛勤汗水和聰明智慧。櫛風沐雨經五載,牢記使命奔前程。目前,已建設成鶴湖分院、高橋分院、水美分院和耕讀園。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其中,且聽小院耕讀園位於廉江市良垌鎮黎明農場八隊東側,院內佔地面積約20畝,寬闊幽靜,竹籬茅舍,雞鴨成群,瓜果飄香,書香氤氳。透過荔枝眾籌、圖書捐贈、蔬菜自種、親子耕讀、野炊垂釣等特色活動,著力把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的傳統耕讀文化打造成為廉江鄉村振興新名片。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廉江市作家協會主席董堅到且聽小院耕讀園採風完後,深有感慨地描繪了它的美好畫卷——這裡的綠色文化傳承讓你扼腕驚歎,這裡四季飄香的佳果會讓你流連忘返,這裡的百雀啼鳴會讓你裹足不前,這裡的美味綠色食品會讓你大飽口福。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是一個有共建故事的地方,是一片促進文藝交流的熱土。每個分院的建成是無私的愛澆灌出來的花朵,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情懷和勤勞開創出的天地。“且聽小院院長羅雨力表示,”我們分院的建設是根據特定的人文環境,將小院文化和特色文化相融合。譬如耕讀園,以耕種為主,以耕帶讀,這是一種復歸自然、優雅讀書、陶冶情操、詩意棲居的生活方式。”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且聽小院耕讀園記

戊戌年秋,餘應好友之約,幸臨牛路頭農莊。其離廉江城區二十餘里,良垌所轄,位於二八六省道之側。入園,荔林蔥翠,抱舍於懷。其地約二十畝,西高東低呈俯視之勢。屋舍成排,耳房相護,紅牆合圍,廊道貫通,乃為“開”字之局,亦具四合院之韻也。前有草坪,遠見菜地水塘,側配窯炊自樂之所,三者相依,別有情趣。珍禽擇地而棲,奇花異果扎土而長。此為農莊之大觀也。遊園間,霞光初照,見乾柴成捆,菜地翻新,瓜棚別緻。忽來涼風拂面,心曠神怡也。初見其貌,雖樸陋,猶感農家鄉野之風濃矣。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庚子年春,經考察商榷,且聽小院與之約定,共建共享,以農莊為體,以小院文化為魂,兩者相合而重生。匯眾人之見,農莊易名為且聽小院耕讀園。於是乎,耕與讀則為佈局之綱。文化分割槽,圖書共捐,書亭闢增,此乃讀之目也。荔枝眾籌,菜地擴建,栽花種草,此乃耕之目也。共建半載有餘,集大家之慧,呈個人之長,日積月累,遂顯書香之氣。期間,徵聯題字,以求詩書之趣。互論共建,以享躬耕之樂也。建後重遊,氣象大異,其神韻備焉。

且聽小院耕讀園:樂耕於野,好讀見善

於是餘有嘆焉。其前後之所變,何哉?其體雖同,但魂有別,逐修而見善也。若本體神貌大異,除有歲月之痕,乃心智之所致也。人之能,若有迥異,不在體之強,在乎修心之道。天地蒼蒼,歷史悠悠,中華之盛,乃人民素養之厚積所發也。物有萬千,世事無常,唯有修身養性,方可濟世。古人崇尚修身,利於齊家,乃至平天下。然修身之要,在於立志,在於洗心革面之恆,方得始終。嘆耕讀園前後之異,悟天地之變,此餘之所得也。

羅雨力撰於庚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