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還記得這兩天熱傳部分字詞讀音要改的訊息嗎?根本還沒定!

新民晚報新媒體 鍾荷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

“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看了這些拼音的標註,

是不是覺著和當年學的好像不一樣?

反轉!還記得這兩天熱傳部分字詞讀音要改的訊息嗎?根本還沒定!

難道這些字詞的拼音都改了?

近日,《注意了:這些字新華字典裡讀音都改了!別讓孩子再讀錯了!》一文引起了網友熱議,有網民借古代詩人的口吻質疑:“我老人家費勁心思完成的押韻,好不容易成了千古名句,就這麼被改了?”

最新訊息:別緊張,還沒定!

據澎湃新聞訊息,《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表示,網紅文中”

大部分內容來自國家語委2016年6月6日釋出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徵求意見稿》

,而這個《徵求意見稿》至今尚未正式釋出。今後正式釋出的《審音表》應該不完全和《徵求意見稿》一樣,

“也許網友擔心的‘讀音改動’根本就不會出現在正式釋出的《審音表》中,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

《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還說,“

總的來講,我覺得這個新聞是個假新聞。

但《徵求意見稿》一直未正式公佈,這次人們又議論紛紛,這也反映了普通民眾對《徵求意見稿》的態度。其中

有些字的讀音是否改變是有爭議的,

有關方面應該聽取這些意見,或者不公佈《徵求意見稿》也要做出說明。”

來看看這篇文章裡

都有哪些字音有了變化

原來,“衰”在古詩中讀

cuī

,“斜”原本讀

xiá

,“騎”在詩中是讀

。難道是因為讀錯的人較多,就得把字音改成現在這個樣子?

反轉!還記得這兩天熱傳部分字詞讀音要改的訊息嗎?根本還沒定!

文中還舉例,“說客”的“說”,原來讀“

shuì

”,但現在規定讀“

shuō

”,另外還有說

(shuō)

服;

反轉!還記得這兩天熱傳部分字詞讀音要改的訊息嗎?根本還沒定!

“確鑿”原讀音“確鑿(

zuò

)”,後因從俗改為“確鑿(

záo

)”;

反轉!還記得這兩天熱傳部分字詞讀音要改的訊息嗎?根本還沒定!

“呆板”也由

ái bǎn

變為

dāi bǎn;

反轉!還記得這兩天熱傳部分字詞讀音要改的訊息嗎?根本還沒定!

蕁(qián)麻疹改為蕁(xún)麻疹。

反轉!還記得這兩天熱傳部分字詞讀音要改的訊息嗎?根本還沒定!

還有——

反轉!還記得這兩天熱傳部分字詞讀音要改的訊息嗎?根本還沒定!

看過文章後,

有網友表示贊同讀音的改變——

反轉!還記得這兩天熱傳部分字詞讀音要改的訊息嗎?根本還沒定!

反轉!還記得這兩天熱傳部分字詞讀音要改的訊息嗎?根本還沒定!

然而,也有更多網友不贊同古詩詞讀音的改變,

認為會影響意境

。。。

反轉!還記得這兩天熱傳部分字詞讀音要改的訊息嗎?根本還沒定!

還有人表示要“回爐”重學了……

反轉!還記得這兩天熱傳部分字詞讀音要改的訊息嗎?根本還沒定!

反轉!還記得這兩天熱傳部分字詞讀音要改的訊息嗎?根本還沒定!

也有老師表示,

好不容易幫學生糾正的讀音

又要改了嗎?

反轉!還記得這兩天熱傳部分字詞讀音要改的訊息嗎?根本還沒定!

反轉!還記得這兩天熱傳部分字詞讀音要改的訊息嗎?根本還沒定!

語音文字會隨時間不斷變化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劉澤民說,國家語委邀請了專家專門負責普通話的審音,每個漢字怎麼讀、每個詞彙怎麼讀,都是具有國家規範和國家標準的。

隨著時間的變遷,語言文字自然也會發生若干變化,

從大趨勢上來說,

現代人按現代語言演變的實際情況來說現代語言,

這在理論上也是說得通的。因此,國家對字音標準每隔一段時間做些少量的微調,這也是自然的和正常的事情。

當然,一個字音的標準確立,是有一整套嚴謹的學術規範體系的,也是極為審慎的,是在考量了歷代字典、辭書的注音後做出的綜合性判斷。此外,我國普通話的基本定義中有一條,就是要“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這也從另一個方面為字音的變更提供了依據。

據悉,早在1985年12月,國家語委會同原國家教委和原廣電部發布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它是關於異讀詞讀音規範的法定標準,是我們規範異讀字讀音的主要依據。

這個審音表中的有些字後面標註了“統讀”,表示此字不論用於任何詞語中只讀一音(輕聲變讀不受此限),例如,

“閥”

字註明“

(統讀)”。到了2016年,我國又對《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提出了修訂意見。有些字在修訂後的讀音,與人們傳統的認知差異較大。例如,

“心廣體胖”的“胖”,

原讀

pán

,現在既可讀

pán

(安舒義),也可讀

pàng

(發胖義);

“血”

原有xuè和xiě兩個讀音,現在統讀為

xuě

(口語單用也讀

xiě

);甚至連粳米的

“粳”

,也由

jīng

統讀為

gēng

,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川沙中學高三語文教師王謙則表示,

語言的形成演變大抵是要約定俗成。

語言文字是交流的工具,其讀音並非是在短期內就能形成為“規範”的,而是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

在現行的語文教材中,有時也會出現字音的變化。

比如,高中語文(2008年版)第一冊柳永的《八聲甘州》裡的

“正恁凝愁”

中的“恁”字,當時的注音為“

nèn

”,而2007年版中的這個“恁”字是注音為“

rèn

”,但教材編寫者沒有說明字音變化的原因。

王老師說:“我在教學中還是傾向於指導學生

用原來的音讀某些字

,特別是出自古詩文裡的名句,如,

鬢毛衰(cuī)、石徑斜(xiá)

等,

否則詩文的韻律和意境就會遜色許多。

部分來源:普通話水平測試、澎湃新聞

編輯:李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