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網友創造了流行語,就讓它們“野蠻成長”吧

日前,有媒體評出了2018年上半年的“十大網路流行語”“十五大網路流行語”,包括“皮一下”“一首涼涼送給你”“確認過眼神”“大吉大利,今晚吃雞”等我們耳熟能詳的時髦話語,都被納入了這個盤點榜單裡。其實,新世紀以來,網路流行語的評選和盤點,是不少媒體每年都會關注的事,連《咬文嚼字》這樣向來以嚴肅專業著稱的雜誌也開始關注這一現象。

既然網友創造了流行語,就讓它們“野蠻成長”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眾所周知,語言的變化是客觀存在的,語言和詞彙的創造和湮滅是服從自然的規律。而且,語言詞彙能否流行,甚至能否繼續通行下去,最終取決於使用者的習慣。

譬如,老一輩人都記得“呆板”這個詞裡的“呆”原本讀音是“ai(二聲,音同挨)”,但後來因為多數人總是讀不對這個讀音,都會習慣讀“dai”,所以後來乾脆讀音規範都被迫改成了大家約定俗成的讀法。

再如,有時為了簡化和便利,一些有著豐富歷史和內涵的名詞也會被改變。比如一些地名:青海的門源,原來叫“亹源”,陝西的周至,原來叫“盩厔”,雖然改變後地名讀音沒變,但新名字和之前的內涵的完全不同了,僅僅是為了使用方便。

所以,網路流行語的產生也好,消失也罷,都不必引起我們的大驚小怪,這是非常正常和自然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網路流行詞是網路文化的產物,是網民創意的結果,從中也能看到語言變化的諸多趣味。比如,流行語“皮皮蝦我們走”並沒有什麼複雜的內涵,只是因為語言俏皮被廣大網友接受。

既然網友創造了流行語,就讓它們“野蠻成長”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當然,還有一類網路流行語,的確反映了社會現實或者一些年輕人的心理狀態。比如前幾年流行開來的“屌絲”“土豪”“高富帥”“白富美”等概念折射出階層差異的無奈現實,今年流行的“佛系”“隱形貧困人口”則體現出一種面對現實困窘的自嘲情緒。我們分析和思考這些網路流行語,並不必在什麼文辭語法上斤斤計較,而是要看待它們背後所呈現的社會文化心理和民眾的精神狀態。

正因此,梳理網路流行語的意義並不只是語法和語言規範上的,更是讓更多人理解當下現實的一個視窗。只是,這個視窗頗為隱蔽,我們需要一套完整而清晰的方法論去面對它。這套方法論的基本原則是:其一,要尊重它們,不要用正確與否之類的“大棒”去打擊這些概念,這是迂腐而無聊的舉動。因為,你可以不讓某些詞“出現”,但沒法抹去它背後的真實問題。

其二,要對它們足夠寬容。當傳統詞彙無法描述或者無力描述新現象的時候,網路流行語的確可以發揮“奇效”: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受眾接受,讓大家明白這背後到底是怎麼回事。既然是網友創造了這些詞彙,就讓它們“野蠻成長”吧,因為人們最後一定會選擇保留那些有價值的流行詞,至於更多紅極一時的概念則會在歷史的變遷裡逐漸消失。(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