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女丑之屍》《嫋陽國人》《巴蛇食象》《魚婦》

《山海經》是中國志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 , 雜錄《莊》 、 《列》 、 《離騷》 、 《周書》 、 《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儲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女丑之屍》《嫋陽國人》《巴蛇食象》《魚婦》

被眾多學人公認為“古今語怪之祖”的《山海經》,不僅是神話,也是含有怪異色彩的種種傳說和故事的寶庫。《山海經》8篇,作者不詳,據傳為禹、益所作,經學人考訂,此書並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當為戰國至漢初時楚人所作。它包含有極為豐富的古代故事資料,卻長時期不被人們作為古小說看待,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說它“蓋古之巫書”。對(山海經》作過深人研究的袁坷斷定,它“實際上乃是古代巫師相傳下來的書”,其內容與表述方式,都同巫事有關。這一特點正好打開了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民間故事起源的思路。

《山海經》:《女丑之屍》《嫋陽國人》《巴蛇食象》《魚婦》

《山海經》原來是有圖畫的,故又稱《山海圖》,晉代大詩人陶淵明詩中就有“流觀《山海圖》”的句子。文字是對圖畫的解說,所以簡拙難解,不如一般的古小說那末明白曉暢。《山經》主要本於九鼎影象,《海經》主要本於“招魂”影象。《海經》所含故事最為豐富生動。袁坷就此論析道:

《山海經》尤其是以圖畫為主的《海經》部分所記的各種神怪異人,大約就是古代巫師招魂之時所述的內容大概。其初或者只是一些圖畫,圖畫的解說全靠巫師在作法事時根據祖師傳授,自己也臨時編湊一些的歌詞。歌詞自然難免半雜土語方言,而且繁瑣,記錄為難。但是這些都是古代文化寶貴遺產,有識之士不難知道(屈原、宋玉等人即其例證)。於是有那好事的文人根據巫師歌詞的大意將這些圖畫作了簡單的解說。

《山海經》:《女丑之屍》《嫋陽國人》《巴蛇食象》《魚婦》

總之,“《山海經》的《海經》部分和古代招魂的巫術活動關係相當密切,當系根據巫師作法時所用圖及歌詞而成文者”。

袁坷撰《中國神話史》,對《山海經》所載的許多著名古神話,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穌禹治水,黃帝與蚩尤之戰,刑天舞干鏚,羲和生十日,西王母及形形色色遠國異人等,都作了精當論析。我們在這裡從故事史的角度舉出下面幾則試作評述(為便於讀者理解,特引述白話譯文):

女丑的屍體橫臥在這裡,她生遭不幸,被十個太陽的毒焰炙殺。在丈夫國的北邊。死時她正拿右手遮住她的臉。十個太陽高掛在天空中,女丑則躺臥在山頂上。(《海外西經》)

《山海經》:《女丑之屍》《嫋陽國人》《巴蛇食象》《魚婦》

梟陽國在北朐國的西邊,這裡的人,都是人的臉,長嘴唇,黝黑的身子,渾身是毛,足跟是朝前生的,一見人就張開嘴哈哈大笑,左手握著一隻竹筒。—原來這隻竹筒是人們預先準備好,套在自己的臂膊上,待梟陽國人捉住人哈哈大笑,嘴唇捲上去遮住額頭時,人便從被捉的竹筒中抽出手臂,用小刀猛鑿他的嘴唇,將他嘴唇釘在額頭上,這樣就可以反轉來把他捉住。(《海內南經》)

《山海經》:《女丑之屍》《嫋陽國人》《巴蛇食象》《魚婦》

巴蛇吞象,三年以後才吐出象骨,有才德的人服食了它,不會鬧心痛和肚子痛的病。這種蛇的顏色是青黃紅黑幾種顏色交織在一起的。一本說,是黑色的蛇,長著青色的腦袋,在犀牛的西邊。(《海內南經》)

有一種魚,半身偏枯,一半是人形,一半是魚體,名叫魚婦,據說是頗碩死而復甦變化成的。適逢風從北方吹來,泉水得風湧溢而出,蛇變化成魚,死去的顓項便趁蛇魚變化未定的這時,託體魚軀,死而復甦。人們因稱這種和顓項結為一體的魚叫魚婦。(《大荒西經》)

《女丑之屍》、《嫋陽國人》、《巴蛇食象》和《魚婦》這四篇小故事本身並無特別重要價值,它們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有兩點:一是這些故事是在舉行巫事活動時,由巫師對著“山海圖”講出來,再由後人記述成文的。看來許多古老而神奇的故事同巫事有關,巫師往往是講故事的能手。甚至到20世紀末的今天,在我國漢族和少數民族故事講述家中間,仍有少數人兼有巫師身份。這一文化事項不能不發人深思。二是這些故事在結構上如同《瑣語》那樣,已經把可感知的現實情景同出自想象虛構的神奇世界融合在一起敘說,重心開始向人世轉移:由女丑之屍聯想到她是求雨不成被太陽暴曬而死;由巴蛇的巨大形體,聯想到它可以吞下大象,經三年消化才將象骨吐出;由嫋陽人手握竹筒,帶出人們怎樣巧妙地從他手裡脫身的驚險而有趣的經歷;對海中形體怪異的“美人魚”,講述者竟然得知蛇變形成魚,死去的人又託身魚軀的多重經歷。由此可看出講故事的巫師已開始具有後世敘事文學中全知型敘述人的視角,能立足於廣大時空背景之上來馳騁想象。不能說他們這時已完全超脫構造神話的原始思維的侷限,卻已開始具備了有意識的虛構這一藝術思維的明顯特徵。在這裡,似乎有著中國民間故事從神話、傳說、故事混飩一體的狀態中逐漸分離開來的線索,值得研究者深入探尋。

《山海經》:《女丑之屍》《嫋陽國人》《巴蛇食象》《魚婦》

好啦,今天就講到這裡啦,我們下期再會!

《山海經》:《女丑之屍》《嫋陽國人》《巴蛇食象》《魚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