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心亂時,不妨讀讀王陽明

相信生活在這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有心亂的時候。為生活煩惱,為事業擔憂…,諸多的不如意充塞心間,會使人的心迷茫、彷徨、焦躁不安。

當你意識到內心已雜草叢生,自己已迷失在這個慾望橫流的時代裡時,不妨讀一讀王陽明。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軍事家,他創立的心學,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讓人們從對外界的、功利的、世俗的探索中,重新發現自己的內心。用心體悟世界,從而獲得心靈主體的自由和大徹大悟。

當你心亂時,不妨讀讀王陽明

王陽明的心學影響廣泛,不但引領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還漂洋過海,遠播全球。而王陽明本人,則以“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成為了大明王朝重量級的精神核心導師。

志存高遠的不凡少年

在我國古代歷史記載中,但凡是大人物的出身都有一些傳奇色彩,王陽明也不例外。據說他出生前,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著赤子,從天而降。第二天,王陽明就出生了。

王陽明生在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的狀元,學問人品在朝中皆屬一流,曾經做過弘治皇帝的老師。

十二歲時,王陽明正式被送入私塾讀書。父親王華希望兒子將來能龍門登科、高中狀元,好為王家光宗耀祖、光大門楣。

當你心亂時,不妨讀讀王陽明

而王陽明卻志不在此。

一次,他與私塾先生討論何為天下第一等事,先生說像你父親那樣,努力讀書中狀元。

王陽明聽後搖搖頭,表示不同意先生的看法。先生反問他那你認為人生第一等事是什麼?王陽明眼神堅定地回答說:“做聖賢”。

小小年紀就思想驚人,但這僅僅是一個前奏。

立了聖賢志的王陽明常常讓私塾先生頭疼,因為在王陽明看來,聖人有“為萬世開太平”的義務,所以他在課堂上不好好聽先生說教,而是偷著研讀兵書。甚至逃課,帶著一幫小朋友排兵佈陣、玩各種打仗遊戲。

15歲那年,王陽明隨父出塞,考察了居庸關、山海關,縱觀山川形勝,兵爭要害。回家後,王陽明寫了一份奏疏,說自己想好了打敗蒙古人的良策,請求父親代他呈獻給皇帝。這讓身為“帝王師”的父親哭笑不得,認為兒子年幼無知、狂妄自大。

作為父親,王華更關注兒子的學業和仕途。在古代,學而優則仕是讀書人唯一可走的路。但王陽明的科舉之路卻並不順利,他兩次參加三年一次的全國會試,兩次落榜。

當你心亂時,不妨讀讀王陽明

父親怕他想不開,安慰他:“這次不行,下次努力就行了。”王陽明卻笑著說:“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在他看來,即有上榜之事,就有落榜之事,無論登不登榜,他都不動心。

因為科舉對他來說,只是一個手段,而不是目標。

他的目標永遠是:做第一等人——聖賢。

要想成聖為賢必須研究聖人的理念,於是王陽明遍讀了當時奉為正統的程朱理學,思考宋儒所謂“格物致知”理念。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一句經典名言,意思是隻有與事物親密接觸,才能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

當你心亂時,不妨讀讀王陽明

王陽明決定親自實踐這一理念。他坐在一棵翠竹下目不轉睛地注視了幾天幾夜,結果非但沒有悟透竹子的生長規律,反而把自己給格暈了。

甦醒過來的王陽明開始懷疑聖人的學問,認為並非那麼準確。

龍場悟道

28歲那年,王陽明終於進士及第,開始仕途生涯。

學而優則仕是中國無數讀書人的夢想,但明朝官場的險惡卻是王陽明始料未及的。

正德元年,虛歲15的明武宗朱厚照繼位。朱厚照是一個只愛舞槍弄棒,既不讀書也沒有能力去理朝綱的小皇上,大權被太監劉瑾把持。劉瑾狐假虎威,朝政大壞。一些老臣看不過,上書皇帝,要求嚴懲劉瑾,結果反被打入死牢。

當你心亂時,不妨讀讀王陽明

從小立志做聖人的王陽明,展現大無畏氣概,冒死上書,要求釋放被關押的大臣。結果劉瑾大怒,把王陽明重打四十大板,並貶謫到貴州龍場當一名沒有品級的驛丞。

王陽明拖著遍體鱗傷的身體,經過長途跋涉到了龍場。

不誇張的說,到了此地後,王陽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活下來。

龍場地處萬山叢棘之中,蟲蛇怪獸橫行,蠱毒瘴癘瀰漫,四境荒涼,人煙稀少,是個徹徹底底的蠻荒之地。

面對“職業生涯”的巨大落差,身體的高度疲憊,極度惡劣的生存環境,身為貴家公子、一介儒生的王陽明意識到,自己隨時有倒閉荒野的危險。於是抱著死而不懼的信念,他當即為自己鑿了一幅石棺材。

當你心亂時,不妨讀讀王陽明

死都不怕了,其他還怕什麼呢?

沒有房住,他棲居在山洞;缺少糧食,他親自種糧種菜、折薪取水…

他常常想,倘若孔子身處這樣的境地會怎樣?倘若堯、舜、周文王、周公被趕到這個鬼地方,他們會如何應對?

他心中永遠忘不了最重要的事,做第一等人——聖賢。而成為聖賢,同樣不靠別人。

千聖皆過影,良知是吾師。

良知從哪裡獲得?是朱熹所說的格物嗎?自己曾經格過竹子,並無收穫。那還能從哪裡獲得呢?

王陽明為此,日夜端居澄默,苦心思索。

一天夜晚,萬籟俱寂。

王陽明坐在自己鑿的石棺裡,排除雜念,閉眼沉思。漸漸地,他進入忘我的境界,心越來越清明,幾乎與周圍萬物融為一體…

突然,一聲長嘯從石棺中破空而出,王陽明狂喜的喊道:“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他終於悟出了天理。

當你心亂時,不妨讀讀王陽明

王陽明悟出的天理是什麼呢?簡單說,四個字:心即理也。

王陽明認為所謂的天道,其實就隱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我們研究世間所有外在的東西,還不如向自己的心問個究竟,心靈是一切問題的本源。

在這個人跡罕至的蠻荒之地,在生命的絕境裡,王陽明失去了以前所有的人生憑藉,什麼先儒教訓、朝廷公正,都無助於他眼前的生存困境。此時,從“有”的純物質意義上來講,他已經一無所有,“心”成了他唯一的所有。他從自己的心上突破思想桎梏,悟得了“吾性自足”的人生境界。不但度過了生命的危機,還開創了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

陽明心學認為,良知來自內心,意義源於自己。人要不斷“修心”,時刻洞察靈魂深處的慾望,去除雜念,讓心靈返璞歸真,不讓外在意念控制,就能獲得良知。

此外,他還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理念,認為知與行是密不可分的。每個人做事時應該心無旁騖、毫無雜念的沉浸在事中,讓你的心指導你的行為,而不受外界的干擾。

當你心亂時,不妨讀讀王陽明

從此,王陽明走上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聖賢之路。

文治武功

正德四年,王陽明謫戍期滿,復官廬陵縣知縣。次年,大宦官劉瑾倒臺,王陽明的仕途從此一路亨通。先後做到了南京卿,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左都御史,兩廣總督兼巡撫。

心志洞開的王陽明在任內積極踐行自己“知行合一”的理念。有一次,他抓獲一名汪洋大盜,大盜擺開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說:“要殺要剮隨便,道德廉恥少說。”

王陽明不動聲色,說:“好熱,把外衣脫了我們再聊。”

大盜照做。

過了一會兒,王陽明說:“實在是熱,把內衣也脫了吧?”

大盜說:“光膀子是常事,沒什麼大不了。”於是爽快地脫了外衣。

王陽明說:“把內褲也脫了吧,一絲不掛更自在。”

這次大盜不同意了,連說:“使不得,使不得。”

王陽明說:“你死都不怕,卻怕一條內褲,說明你還是有廉恥之心啊,我是可以跟你講道德廉恥的。”

王陽明的話深深地打動了大盜,他乖乖的認了罪。

當你心亂時,不妨讀讀王陽明

正德十一年,政績卓著的王陽明被朝廷派去贛南剿匪。

贛南匪亂由來已久,悍匪憑藉當地險峻的地形霸佔山頭,藏身於深山峻嶺之間,不時對外剽劫。官兵來時,他們能隨意化整為零。官兵一走,他們又重新聚合。所以朝廷組織過多次圍剿,都收效甚微。

王陽明來到此地後,並沒有急於出兵,而是先做了一番調研,摸清了當地的地形和匪賊的細況。

王陽明琢磨悍匪們的心思,認為他們私慾眾多,已經矇蔽了良知,很難對事情做出正確判斷。因此,他不從正面與悍匪硬碰硬,而是採用“攻心術”聲東擊西,透過各種計謀把敵人調的亂了方寸。在敵人真假難辨、虛實不分的情況下,從多個方向奇襲,將霸佔山頭的土匪逐一擊破。

王陽明剿匪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總是利用各種假象麻痺對手,再擊潰對手的心理防線,最後一戰而勝。

當你心亂時,不妨讀讀王陽明

猖獗了數十年的匪患,就這樣被王陽明用了短短的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徹底平定了。

正德十一年,居住在南昌的寧王朱宸濠起兵叛亂。朱宸濠蓄謀叛亂已有多年,無論是人力還是財力,準備都非常充分。

而當時的王陽明,已經上交了兵符,手中無兵可用,是一個光桿司令。

面對不利於己的被動局面,王陽明再次運用心學的力量與智慧,臨危不亂,使出空城計和反間計,將寧王的軍隊拖延在南昌。

利用這短暫的喘息時間,王陽明四處招兵買馬,臨時拼湊出一支幾萬人的烏合之眾,接著使用調虎離山計,使寧王帶大軍去攻打南京。

當你心亂時,不妨讀讀王陽明

趁著寧王離開南昌,王陽明迅速出兵猛攻南昌,切斷寧王的後路,等寧王發現回兵來救時,王陽明又以各種奇思詭計擾亂叛軍,最後活捉寧王,大勝而歸。

從叛亂髮生到活捉寧王,前後僅用了四十幾天。

整場戰鬥行雲流水,寧王的每步行動都在王陽明的算計之中,這看起來是武戰,實則是心戰。

事後,有人向王陽明討教用兵之道,他淡淡地回答:“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對軍事行動的親身參與,讓王陽明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不無感慨地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而要“破心中賊”,必須從教化百姓入手。於是,王陽明在理政之餘,又投身興辦書院,授道講學。希望透過教化讓民眾發覺自己內心本就存在的良知,引導民眾去惡為善,走正道。

當你心亂時,不妨讀讀王陽明

在王陽明的努力下,一時間,南贛地區書院林立,書院又帶動民間社學、義學。王陽明自己也聚徒講學,他的心學得到廣泛傳播。

透過教化,好鬥逞兇的民風民俗得到改變,南贛風氣為之一新。

至此,王陽明的文治武功達到了所有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他的人生也達到了頂峰。

嘉靖七年,已經名滿天下的王陽明在返鄉途中病情惡化。

船行到江中,王陽明自知時日無多,讓弟子替他更換了衣冠。弟子流著淚問他有何遺言,王陽明用盡最後的力氣指了指胸口,泰然說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說完,安祥閤眼,溘然長逝。

當你心亂時,不妨讀讀王陽明

的確,回看王陽明的一生,從少年立志做聖賢,到仗義執言被貶龍場;從利用智謀剿滅山賊,到四十多天平定寧王之亂;一生都在遵照自己內心的良知做事,不被私慾雜念所蒙弊。澄明清瑩的內心讓他體會到與天地萬物融合為一體的自由與安適,這樣的人生又有何憾可言!他的磊落,他的無私,堪稱“此心光明”。他知與行的統一,使他創立了心學,不僅開啟了中國人心智;還遠播海外,惠及眾生。

縱觀大明帝國近300年曆史,具文武之全才,闡聖賢之絕學,唯王陽明一人也。

當你心亂時,不妨讀讀王陽明

【8本】文白對照王陽明全集全譯本傳習錄王陽明全書大傳合集知行合一哲學國學經典書籍暢銷書儒家修身處世智慧人生哲理王守仁全書

¥

279

領券

減20

淘寶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