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姬昌兩個兒子,為什麼二兒子叫姬發,為何長子卻叫伯邑考

看過《封神榜》等系列小說和電視劇的朋友應該對商紂王、妲己、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間的恩怨多少有些瞭解,其實在這四個人之外,還有一個的出場不是很多,但是卻很令人難忘,他就是伯邑考。

封神榜姬昌兩個兒子,為什麼二兒子叫姬發,為何長子卻叫伯邑考

周文王姓“姬”,周文王的兒子當然也都姓“姬”。長子伯邑考,姓姬,名考,也叫姬考,“伯”是伯(孟)、仲、叔、季兄弟姊妹的長幼順序的排序,“伯” 或 “孟”為最長,“季”為最幼,伯邑考被封了個官就是“邑”,最後的“考”才是他的“名”,所以他叫伯邑考。

伯邑考是周文王姬昌的嫡長子,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兄長。伯邑考的母親名叫太姒,姒姓,是夏朝開國君主夏禹後代有莘[xīn]氏部落之女[3] ,周文王的正妻。太姒勤勞持家,恪守婦道,因此號稱文母。

要說這大兒子難道是不姓姬?那我們就得先來卡看看這伯邑考的來源,實際上來說的話,他的全民應該是叫做姬伯邑考,而還是可以將其稱之為是姬邑考,這其中又是怎麼回事呢?在名字當中的“伯”實際上就是一種排行上面的說法,也就是老大的意義,而其中的“邑”說的是他當時擔任的這樣的一個職位,他本身是名考,有了這樣的一個解釋應該我們就能夠看到他整個的一個來龍去脈了,而“仲”也是排名的一種稱呼,他是老二的意思,於是姬發也叫做仲發。

伯邑考其實也姓姬,本名姬考,與武王姬發同父同母,所以他是姬昌的嫡長子。之所以被世人稱為“伯邑考”,是因為古人對於名字的叫法不同。在古代,兄弟們之間的排行都用“伯仲叔季”來表明。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因為排行第二,所以就被稱為“仲尼”。因此,伯邑考名字前的“伯”字,只是用來表示他是西伯侯的長子。而“邑”通常指代的是他世子身份,所以姬考就被人稱為了“伯邑考”。同樣的,西伯侯的三子姬鮮,也被人們稱為“管叔鮮”。

封神榜姬昌兩個兒子,為什麼二兒子叫姬發,為何長子卻叫伯邑考

如果按照單字名的推論,我們會把目光聚集到“考”這個字上,因為考在古代也是稱呼中常用字之一,指代去世的父親,在這裡要感謝小時候被墳頭和墓碑驚嚇過的我,“先考”這個說法深深地印在了小編的腦海裡,所以這個“考”字是尊稱的可能性非常大。

直到後來姓氏逐漸合二為一,才有了後來所謂的“姬”姓,“姜”姓與“嬴”姓等。而現在的“姓”主要是應對與先秦時期的“氏”,比如後世常常稱秦始皇為嬴政,但實際上,嬴政乃是嬴姓趙氏,而非簡單的嬴政二字可以代替的。同樣的道理,姬發等人在先秦時期也並不是這樣的稱呼,更準確的稱法,其實是武王發。

確定了“伯”是老大的意思,那伯邑考的名字會是姬邑考麼?除下伯邑考外的文王十數個兒子裡面,只有一個人曹叔振鐸也就是姬振鐸是雙字名,按普通規律來講,伯邑考是單字名的可能性非常大,那就要確認邑和考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字。

封神榜姬昌兩個兒子,為什麼二兒子叫姬發,為何長子卻叫伯邑考

通常的說法是,西伯侯認為長子被救回的希望渺茫,於是捨棄了他,直接立了他的弟弟為世子。後世對周文王這一做法說法不一。有些學者認為周文王沒有立伯邑考,是遵循殷朝的禮節。另外一些人則認為伯邑考早早的死了,並不是文王廢掉的,而是嫡長子死去之後,繼而立的次子。

伯邑考是伐紂之役的第一位犧牲者,周武王伐紂成功後,姜子牙帶玉虛封神,念其忠孝之心,封為中天北極紫微大帝之神,命為尊貴之神,代表尊貴、權力、帝皇;此為紫微斗數以紫微星為首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