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樓是由誰建立的呢?帶你瞭解鎮海樓的歷史

廣州人有句老話,叫做“

未登五層樓,不算到廣州

”,這裡的“五層樓”便是指數立於廣州越秀山最高峰的鎮海樓。鎮海樓優越的地理位置,讓它有幸鳥瞰,整個廣州城的世事變遷,由於地理險要,歷史上的鎮海樓曾多次在戰火中被毀,又經歷了多次修繕與重建。如今,在它的最高點,我們依然能飽覽一城美景,只是目之所及已盡是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這座飽經滄桑的樓宇,在現代社會的繁華喧囂中多少顯得有些落寞,然而當我們行走於光影流動間觸控它蜿蜒的琉璃牆壁,依然能體會到歷史的溫度。“

層樓高踞越王臺,一抹彤雲曙色開。摘鬥摩霄凝望出,英雄繼往又開來

”,多少志士豪傑登上層樓指點江山,揮斥方遒,多少文人墨客憑欄四顧,激揚文字,縱情而歌。歷史的長河賦予了這座建築不一樣的厚度,它曾經的波瀾壯闊,曾經的壯烈情懷依然如故。那麼鎮海樓的來歷要從何講起,它又經歷了怎樣的前世今生呢?

鎮海樓被稱為“五層樓”

鎮海樓位於廣州市越秀山小蟠龍岡,明清古城牆的最高處,最初叫望海樓,後來改名鎮海樓。由於樓高五層,又叫“五層樓”。明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鎮守廣東的永嘉侯朱亮祖把廣州的東城,西城和子城合而為一,然後往北推,把北城牆建在越秀山上,然後在越秀山的最高處建了一座城樓,最初就叫望海樓。那麼這個“海”是指南海嗎?不是,是指珠江。那個時候的珠江比今天要寬得多,一片浩瀚,看起來就像海。在清代廣東有一個著名的詩人和學者叫屈大均,他有一本很有影響的地理書叫《關東新語》,其中在講到廣東的方言土語的時候,有這樣一段話:

凡水皆曰海,所見無非海也,出洋謂之下海,入江謂之上海也

在今天的廣州市內,還有許多以“海”命名的景觀,像海珠橋,海印橋,這個“海”都是指珠江,不是指南海。

鎮海樓是由誰建立的呢?帶你瞭解鎮海樓的歷史

明成化年間,望海樓遭遇一場大火被燒成一片瓦礫。明嘉靖二十四年,提督蔡經與侍郎張嶽重建望海樓。由於當時東南沿海一帶,倭寇猖獗,海疆不寧,需要加強海防,於是侍郎張嶽就把望海樓改名為鎮海樓,取“

雄鎮海疆

”之意,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望海樓才叫鎮海樓,但是許多人更習慣於稱它為“五層樓”,直到今天還是如此。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有這樣一段話:

廣州有崇樓四……四樓惟鎮海樓最高,自海上望之,恍如蛟蜃之氣,白雲含荼,若有若無……其瑋麗雄特,雖黃鶴,岳陽莫能過之

他說鎮海樓的瑋麗雄特,雖黃鶴樓,岳陽樓也不能比。那麼,屈大均在這裡所講的“

自海上望之

”的“海”也是指珠江。在明清時期的廣州,最高的建築就是鎮海樓,鎮海樓建在城北越秀山的最高處,坐北朝南,地理位置非常好,站在這座樓上不僅可以俯瞰,整個廣州城還可以看到浩瀚的珠江,視野非常開闊,所以被稱為“

嶺南第一勝(概)

”,又是明清時期的“

羊城八景

”之一,所以在廣州,有這樣一句話,“

未等五層樓,不算到廣州

”。

鎮海樓的前身

鎮海樓雄踞在越秀山頂,滾滾的珠江水見證著它的世事變遷,在鎮海樓的原址上,曾經豎立起兩座重要的建築,越王臺和歌舞岡,這兩座建築雖存在的年代不同,但都如盡職的守護者一般雄踞越秀山頂,俯瞰滔滔江水。那麼鎮海樓與它們有著怎樣的聯絡?鎮海樓又為什麼會建在它們的遺址上呢?

鎮海樓是由誰建立的呢?帶你瞭解鎮海樓的歷史

民國時期,廣州詩人鄧圻同寫過一首以《鎮海樓》為題的詩:

層樓高踞越王臺,一抹彤雲曙色開。

摘鬥摩霄凝望出,英雄繼往又開來。

這首詩的第一句告訴我們,鎮海樓是建在越王臺的原址之上的,也就是說鎮海樓的所在地,就是越王臺的所在地,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曾經兩次講到越王臺的位置:

趙佗有四臺,其在廣州粵秀山上者,曰越王臺,今名歌舞岡……臺西有歌舞岡,乃佗三月三日修禊之處,劉疊石為道,名曰呼鑾。

趙佗就是秦漢之際的南越王,他在南越國境內,建了四座臺,其中在越秀山上一座叫做越王臺。劉就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皇帝,他在越秀山上建了一個歌舞岡,又用石頭修了一條從山上到山下的道路叫呼鑾道。鄧圻同講鎮海樓的所在地就是越王臺的所在地,屈大均講,越王臺的所在地就是歌舞岡的所在地,由此看來南越王趙佗所建的越王臺與南漢皇帝劉所建的歌舞岡,還有明代永嘉侯朱亮祖所建的鎮海樓,都是在同一地址,也就是說在越秀山小蟠龍岡上。

換句話說,鎮海樓的前身就為什麼要在越秀山上建鎮海樓,而且要建在越王臺和歌舞岡上面?我們綜合明清時期諸多學者的意見,大概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是為了軍事防禦。古人講,爭城者必爭山,爭山者必爭樓,越秀山拔地二十餘丈,而越秀山的最高處就是小蟠龍岡,在這裡建一座城樓,就可以瞭望城內外,起到軍事防禦的作用。

第二為了景觀,在越秀山小蟠龍岡上建一座五層樓,坐北朝南,居高臨下。正如屈大均所講的可以“壯三城之觀瞻”,它的觀景效果是很好的。

第三,為了鎮“王氣”。有一個傳說,說朱亮祖曾經做過一個怪夢,說夢見越秀山上飛出一條赤龍,然後對面海中也就是珠江裡面飛出一條青龍,這條赤龍和青龍惡鬥了很久,最後青龍不支,潛入水中。第二天,朱亮祖就把他的同僚找來,請大家來解釋究竟是什麼意思,眾說紛紜,都說不出來一個所以然來。這個訊息就傳出去了,一直傳到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就請劉伯溫來圓夢來解釋,劉伯溫講這條青龍就是海妖,他建議讓朱亮祖在廣州的越秀山上建一座樓來鎮妖,於是朱亮祖就在越秀山上建瞭望海樓,也就是今天的鎮海樓。傳說不一定可信,但是我們在明清時期的許多學者的著作中確實多次看到類似的記載,例如明代有一個叫王臨亨的學者在他的《粵劍(編)》這本書裡面就講過這樣一段話:

五層樓在城之北山……有言會城地脈,自西北諸山來,凝結於此,蓋王氣所聚也,故作高樓鎮壓之

會城

”就是指省會廣州。那麼,清代康熙年間的廣州巡撫李士禎甚至這樣講,他說這種“王氣”往往數百年一聚,他舉例說秦漢之際,有趙佗在這裡稱王,五代的時候又有劉在這裡稱帝,直到明洪武十三年永嘉侯朱亮祖在越秀山建鎮海樓之後,以鎮壓“

王氣

”,於是廣州這個地方才安定下來。“王氣”之說,在今天看來,無疑是一種迷信,但是朱亮祖把望海樓建在了南越王趙佗建的越王臺,卻是事實。因此要想講清楚鎮海樓的來龍去脈,就得先講一講南越王建的越王臺,講一講南漢皇帝劉 建的歌舞岡。那麼南越王趙佗是什麼人?南漢皇帝劉 又是什麼人呢?他們為什麼要在越秀山上建越王臺和歌舞岡呢?

越王臺與嶺南第一功臣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秦朝大將趙佗奉命前往嶺南鎮守邊疆 。在這裡趙佗建立了南越國,趙佗的到來為嶺南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技術與優秀的文化,他積極發展經濟為嶺南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隨著漢朝統治的建立,趙佗的身份也必將隨之改變。漢朝他將如何對待這位南越王,趙佗又為什麼會在越秀山上修建越王臺呢?

鎮海樓是由誰建立的呢?帶你瞭解鎮海樓的歷史

這個趙佗是真定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正定人。秦始皇平定嶺南之後,在嶺南建立了南海,桂林和象郡三郡,任囂任南海郡郡尉,趙佗任南海郡龍川縣縣令。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正是這個時候,南海郡尉任囂病重,任囂就把龍川縣令趙佗召來,叫他代理南海郡尉,囑咐他絕道閉關,聚兵自守,保境安民。趙佗接任南海郡尉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從中原到嶺南的橫浦,陽山的湟溪,這三個關塞,把它封閉起來,另外還建了幾個新的關塞,加強防守,不讓戰火燒到嶺南。他們兩個人保境安民這一方面是有功勞的。

公元前204年,趙佗在先後控制了南海,桂林和象郡,三郡之後,成立了南越國,自封南越王,南越國的都城都是秦代的,南海郡的郡治番禺城,這個番禺城的位置就在今天的越秀山的南邊,背靠越秀山,南臨珠江,南越國的王宮就建在番禺城內。趙佗除了在越秀山南麓建番禺城和南越王宮,還在越秀山建了越王臺,為“

三月三日修褉之處

”,這個“三月三”就是上巳節,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就叫“上巳日”,所謂“

修褉

”,就是祭祀,趙佗在越秀山上修建越王臺,就是為了每年三月三的祭祀。“三月三”是一個很重要的民俗節日,這個民俗節日在今天的漢族地區,已經被很多人都遺忘了,但是在西南的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仍然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民俗節日。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既要應對北方強大的匈奴,又要平定國內的諸侯叛亂,加上中原地區久經戰亂,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所以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面,劉邦就對南越國就採取了懷柔政策,接受了趙佗稱王,這樣一個既成事實,等到國內的形勢稍微好轉,他就派出陸賈出使南越國了。趙佗很明智,他聽從了陸賈的意見,接受了漢朝的敕封,成為漢朝在嶺南的一個異性王,為了表示對漢朝的忠心不二,趙佗除了每年向朝廷進貢,還在越秀山的北面建了一座“朝漢臺”,這個朝漢臺據文獻記載離越王臺,只有咫尺之遙。趙佗每在初一和十五這兩天就登上朝漢臺望北而拜。

劉邦死後,呂后執政,呂后聽信了長沙王的讒言,斷絕了中原和嶺南的貿易往來,還扣留了南越國派往長安的使臣。由於呂后的一系列的錯誤,導致南越國和漢朝對立。公元前183年,趙佗在嶺南稱帝,漢文帝即位之後,糾正了呂后的一系列錯誤,賞賜了趙佗在真定還健在的兄弟,而且還給他們安排了官職,在做完這一切之後,他寫了一封親筆信交給陸賈,讓陸賈再次到嶺南。趙佗再次見到陸賈又看到了漢文帝的言辭懇切的親筆信,內心惶恐,頓首謝罪,立即表示取消帝號,臣服漢朝,仍稱南越王。陸賈離開嶺南的時候,趙佗還寫了一封書信,叫做《報文帝書》交給陸賈,其中有這樣幾句話:

老夫……北面而臣事漢,何也,不敢背先人之故

說先人在中原,根在中原,怎麼能夠背叛中原與漢朝為敵呢?這幾句話可以說是趙佗的真情告白。

鎮海樓是由誰建立的呢?帶你瞭解鎮海樓的歷史

南越王在位67年,南越國一共經歷了五代,存在93年,一直到漢武帝元鼎六年被漢朝所滅。秦始皇平定嶺南的時候,嶺南還是一個不開化的蠻夷之地,等到漢武帝平定南越國的時候,嶺南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就與中原大體相當了在嶺南由蠻夷之地走向文明的歷程當中,南越國功不可沒。尤其是南越國的第一代國君趙佗,這是一個深明大義的人,他為國家的統一,為南北文化的交流,為嶺南的開發,為老百姓的安居樂業,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趙佗被稱為開發嶺南的第一功臣。唐代有一個叫崔子向的詩人他登上了越秀山到了越王臺寫了這樣一首詩叫《題越王臺》:

越井岡頭松柏老,越往臺上生秋草

古木多年無子孫,牛羊踐踏成官道

這個“

越井

”就是“

越王井

”又叫“

越臺井

”,這是南越王趙佗當年親自開鑿的一口井,現在還在。這首詩講,由於年代久遠,在這個越井岡頭的那些松樹和柏樹都有一些荒涼了。

南漢國與歌舞岡

唐朝末年,國家再一次陷入分裂割據的局面,這一時期,嶺南地區的南漢政權存在了五十餘年,其中首位君王劉的在位時間就佔據了近一半。劉在位期間,嶺南的政治,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然而南漢之後的三位君主卻與劉有著很大的差異,南漢政權也因為這三位君主的荒唐與殘暴,逐漸走向衰落,位於越秀山上的歌舞岡為南漢的締造者劉所建,最終也因南漢的滅亡而荒廢。那麼,劉當初為什麼還要建立歌舞岡?那時歌舞岡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晚唐之後,國家再次陷入分裂割據的局面,在短短的五十多年時間裡,在北方就有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同時還有前蜀,後蜀,荊南,楚,吳越,南唐,閩,南漢,北漢等十個國家,所謂“五代十國”。公元917年,劉在廣州稱帝,國號大越,第二年改為漢,史稱南漢。南漢一共經歷了四個皇帝,存在了55年,南漢在它最強盛的時候擁有原南越國的全部版圖。南漢前期,由於推行以文治過國,勵精圖治,在政治上還是比較開明的,經濟上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文化上也有不俗的表現,但是南漢皇帝劉到了他的晚年就開始變得很糟糕了,第一是殘暴,第二點就是奢靡。這個劉作為南漢國的第一代皇帝尚且如此,那麼他後面的幾個皇帝就不用說了,可以說是一個比一個殘暴,一個比一個奢靡,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大造宮殿和園林。南漢皇帝在越秀山上主要的建築就是歌舞岡和呼鑾道,清代有一個著名的學者叫仇巨川,他有一本書叫《羊城古鈔》,這本書裡面有這樣一段記載,他說:

劉疊石為呼鑾道,沿道而登,折而北有歌舞岡,即尉佗三月登高處,劉時夾道栽花,建樓觀於其上,為九日登高遊

呼鑾道

”就是登上越秀山的道路,“

”就是皇帝的車架,由於這條道路是為皇帝上山為修的,而皇帝上山的時候往往都是前呼後擁的,因此這條道就叫呼鑾道。“

尉佗

”就是趙佗。劉在越王臺的舊址上建了歌舞岡。如果說趙佗在這裡建越王臺是為了每年三月三日祭祀,那麼劉在月王臺的舊址建歌舞岡就是為了每年重九的登高。

公元970年,宋太祖發兵討伐南漢,第二年投降。令人髮指的是,在投降之前,居然讓宦官放了一把火把南漢的府庫全部燒燬,然後全族遷到汴京。到了汴京之後和南唐的李煜就不一樣了,李煜是“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毫不掩飾自己的悲傷。他不一樣,整天裝出一副樂呵呵的樣子,最後有驚無險,得到善終。

鎮海樓是由誰建立的呢?帶你瞭解鎮海樓的歷史

南漢與南越都是國家處於分類時期建立的兩個地方政權,隨著國家的統一,這兩個地方政權早已經灰飛煙滅,它們在越秀山上建的越王臺和歌舞岡早已經化作塵土,但是由於鎮海樓是建在越王臺和歌舞岡的原址上面的,所以當人們登山鎮海樓的時候還是容易想起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