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盡頭是草原》導演爾冬升:用最簡單的故事,拍人性的善良

《海的盡頭是草原》導演爾冬升:用最簡單的故事,拍人性的善良

《海的盡頭是草原》海報。

由爾冬升執導,陳寶國、馬蘇、阿雲嘎、王鏘、羅意淳領銜主演,根據“三千孤兒入內蒙”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於9月9日在全國公映。

爾冬升導演對這部戲是有情結的。爾冬升記得在很小的時候,他的姥姥就說過她是蒙古族的,但遺憾的是,當時自己年齡太小,不記得姥姥在內蒙古具體什麼地方。雖然有點遺憾,但當他來到草原的時候,有一種莫名的感覺。在創作過程中,他不想把結構做得太複雜,希望故事簡單,情感細膩,用最簡單的方法,把人性中善良的方面呈現出來就可以。

【採景】

內蒙古景色壯美但天氣多變,有時候一天要經歷四季

2021年初,在內蒙古草原上,導演爾冬升帶著美術組、攝影師等,正在為博納影業出品的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採景。

採景的時候是冬天,放眼望去,草原被白茫茫的一片雪覆蓋。劇組要評估雪融化後是什麼樣子,把對應的照片拿出來。還要判斷路途的遠近,雪中開車要兩個半小時,如果不下雪的話可能一個半小時就能到。

“我們連東南西北都要看,有相應的軟體,可以幫我們查到幾月幾號,這個地方的光線會從哪個方向照過來。如果不是在戲中相同的季節採景,就要還原出當時的拍攝情況”。導演爾冬升說,採景時,他最少的一天走了9000步,基本都是2萬步,有時候去個流動廁所來回就要走1。5公里。

《海的盡頭是草原》導演爾冬升:用最簡單的故事,拍人性的善良

《海的盡頭是草原》展現了內蒙古草原的壯美景色。

劇組走遍了內蒙古很多地方,爾冬升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那幾個月裡,相當於進行了一次深度的內蒙古旅遊,因為要挑不同的景,去的都是一般遊客去不了的地方。並且草原上最多變的是天氣,每天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有時候一天要經歷四季,看向遠方,那邊是太陽、這邊下雨、前面灰茫茫、後面是藍天。有時候劇組會用無人機採景,但實景也無法拍攝,因為有些地方器材進不去。最後劇組把景選在了錫林郭勒盟的烏拉蓋草原,這裡也是電影《狼圖騰》的取景地。

電影除了要拍草原的壯美景色之外,還要拍草原上的風沙,天氣多變的環境,還原那個年代的艱苦歲月。所以,影片也搭了很多景,比如教室、供銷社等,劇組創作的場景道具全部留了下來,現在成了當地一個旅遊的網紅打卡點。

《海的盡頭是草原》導演爾冬升:用最簡單的故事,拍人性的善良

《海的盡頭是草原》劇照。 片中的教室在影片上映後,成了當地一個旅遊的網紅打卡點。

爾冬升說,劇組的整個拍攝都是在不傷害牧民草場的前提下進行的,他嚴格要求全組人,要保護草原。不過,讓爾冬升遺憾的是,拍攝過程中,有一個最漂亮的景沒有拍到,那個牧民就是不給劇組拍攝,因為以前有個戲在那裡拍,拍完之後留了很多垃圾,結果這家人記了一輩子。

【劇本】

一定要講清楚歷史背景,要有趣味性細節

爾冬升導演接觸這個專案之前,對於“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歷史還不是很瞭解。開始籌備時,已經有幾位編劇寫了一稿原創劇本。在劇本創作期間,爾冬升把能找到有關的文字資料,影視作品,比如《國家孩子》(2019)《靜靜的艾敏河》(2000)等都看完了,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他發現,“三千孤兒”其實只是一個名詞,其背後的數字更多,可能有接近3萬至5萬人。“在整個過程裡面要很貪婪的去收集資料,看到什麼東西,就要把它配到原來的劇本里面”。爾冬升說,直到整個戲殺青前,劇本都在不斷地微調,沒有定過稿。

《海的盡頭是草原》導演爾冬升:用最簡單的故事,拍人性的善良

爾冬升導演在《海的盡頭是草原》拍攝現場。

導演還請教了當地牧民、民族專家、歷史顧問,深入瞭解民俗與歷史,在電影中還原諸多細節。在內蒙古,所有收養孩子的人,他們從來不叫他們“孤兒”,這一點給導演留下很深的印象。導演也走訪了幾位當年被收養的孤兒,“其實他們的年齡跟我和陳寶國老師差不多,當年被收養的時候只有三四歲,對於那時候的記憶也都是片段式的”,這也給了導演創作上一個靈感,在表現主人公回憶小的時候,畫面有點虛焦的感覺。

在籌備階段,導演問了劇組工作人員,其實很多人都對“三千孤兒入內蒙”的這段歷史不太瞭解。爾冬升導演覺得,這部戲要面向年輕觀眾,一定要把故事的歷史背景講清楚,還要有一些趣味性的細節。

《海的盡頭是草原》導演爾冬升:用最簡單的故事,拍人性的善良

《海的盡頭是草原》劇照。 阿雲嘎飾演的父親正在給大家分煮雞蛋。

片中的小女孩杜思珩被馬蘇飾演的草原媽媽收養之後,因為飲食習慣上的差異,在吃奶豆腐的時候吐掉了。這些細節都是導演當時蒐集資料時聽到的,“就像現在很多城裡人不習慣喝牛奶一樣”。類似的細節還有影片中阿雲嘎飾演的父親回到草原之後帶回的煮雞蛋,草原人吃不慣一樣。因為草原上沒有養雞,牧民經常轉草場,雞不好帶走,並且草原上還經常出現老鷹這樣的天敵,所以草原人吃不慣雞蛋。“我們把一些有趣的細節放在故事裡面,增加這部戲的生活質感。”

“不像之前拍攝《門徒》那種戲都是計算好的很緊密的劇本,拍攝過程中就沒有太多變化,這部戲的彈性就很大,我儘量想到什麼或看到什麼就去拍”,但在剪片過程中,導演爾冬升比較頭疼,因為素材量會比較大。

爾冬升2015年執導的《我是路人甲》拍完之後素材量也是驚人,最後剪到4個多鐘頭,不知道這部戲怎麼剪了,後來他先剪成11集放在影片平臺播放,之後再剪院線上映版本的時候就灑脫了很多,“完整版已經有了,剪輯的時候心裡就不會覺得可惜,直接按照一部電影的節奏來”。

在《海的盡頭是草原》的後期剪輯過程中,爾冬升也是儘量保持冷靜,當他有疑惑的時候,他會找一些信任的監製,比如黃建新導演來看,聽取他們的意見後再做調整。

【演員】

來了很多《演員請就位第二季》熟面孔,內蒙古素人演員一條過

2020年9月,爾冬升參加了導演選角真人秀節目《演員請就位第二季》,擔任節目導師。他在節目上曾向多位演員丟擲橄欖枝,表示以後有機會可以合作。沒想到兩年之後,之前在節目中出現過的馬蘇、王鏘、王楚然、曹駿、丁程鑫等就都參演了《海的盡頭是草原》,導演爾冬升兌現了兩年前在節目上的承諾。

《海的盡頭是草原》導演爾冬升:用最簡單的故事,拍人性的善良

《海的盡頭是草原》劇照。 曹駿飾演老師。

採訪中,爾冬升導演說,他作為導演和監製,其實想多瞭解多認識一些演員。他自己也是演員出身,在邵氏演了不少戲,包括1977年的那部經典之作《三少爺的劍》。他選演員,還是要看演員的形象跟戲裡的角色合不合適。選演員前,他喜歡先跟演員聊天,吃頓飯,“最好有他的朋友在,我旁觀到他有什麼表情,眼睛裡有沒有戲”。比如,他在《演員請就位第二季》中看到曹駿是一個挺憨厚的人,就記住了他,拍《海的盡頭是草原》時就覺得他跟戲裡的老師角色挺像的,順其自然就選了他來出演這個角色。

拍《我是路人甲》的時候,爾冬升在橫店挑了21個“橫漂”訓練表演,訓練完之後,他考慮主演角色要不要找學過表演的專業演員,但讓一個專業演員去演一個“橫漂”,也不太可能,也沒那麼多時間。“我既然訓練了21個,我就用21個,所以這次在《海的盡頭是草原》裡面也是,覺得他們合適”。

演員黃堯和白宇帆的選角過程挺有趣的,當時爾冬升導演在深圳隔離,電視劇《山海情》在深圳第二輪播出,隔離期間導演把這部劇追完,這兩位演員給他留下很深印象,後來就聯絡了這部戲的製片,邀請兩位演員來客串。

爾冬升導演經常在戲裡使用新人演員或者是素人演員,《海的盡頭是草原》中就使用了很多內蒙古素人演員。有一場在蒙古包結婚的戲,是當地牧民嫁女兒,在場坐的人都不是演員,都是當地牧民。“他們平常就是那樣,演不出來的,在戲裡哭的那位也是自己臨場哭的,他們比較單純,在那種環境下自己就很多聯想,我們馬上把機器搖過去拍”。爾冬升說。

《海的盡頭是草原》導演爾冬升:用最簡單的故事,拍人性的善良

《海的盡頭是草原》劇照。 片中的老額吉(左)是一位90多歲的素人演員。

片尾內蒙古草原上出現的那位老額吉,就是一位90多歲的素人演員。導演在前期採訪中,先是和這位老額吉的兩個兒子聊天,看了看他們的生活環境,發現了他們的母親。導演突然間有個念頭,她的輪廓其實跟自己的姥姥有幾分相似,想請她來演老年的馬蘇。

那位老額吉有兩場戲,都只拍了一條就過了。上午拍了那場戲,導演還比較擔心她身體,但她狀態很好,一直聊天,也不肯睡覺,到山上拍結尾那場戲的時候,也是一條就拍完了,她的詞就自己講出來了,完全投入在裡面。

新京報記者 滕朝

編輯 黃嘉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