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前波讓後波,芳林新葉催陳葉

本文乃作者還珠格格駕到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新事物與舊事物的辯證關係

詩人杜甫,在從京城長安往家走的旅途上奔波著。他路過驪山腳下,抬頭望見山上華清宮紅門次第洞開,悠揚的樂聲隨風飄來,原來是唐玄宗和楊貴妃正在歡宴呢!再策馬向前,風寒人稀,不遠處橫七豎八堆著不少屍體一老百姓餓極死去。他緘默無語,臉上掛滿秋霜。到了河北家裡,奮筆疾書,當寫到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兩句時,詩人情不自禁簌簌掉下淚來。……這兩句強烈對比的詩句,鮮明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與人民之間的尖銳對立,歷來被譽為千古名句。杜甫為什麼能寫出這樣的名句呢?固然主要是由於他具有真摯的感情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同時,也由於他善於正確對待歷史的遺產。

在古代,用對比手法描寫統治貴族的奢侈荒淫和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的詩文是不少的。如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杜甫採用同樣的對比方式,寫的同樣的內容,這是繼承;然而他銳意創新:一是更概括、更集中,二是對比更鮮明。

《孟予梁惠王上》

點出了

“朱門“

而不是一般人的廚房、馬房,這就一下子揭露了統治階級與人民大眾的尖銳對立。

“酒肉臭”

“有肥肉”

強烈得多。此外,表達形式也克服了原句的晦澀而通俗明快。

流水前波讓後波,芳林新葉催陳葉

唐玄宗和楊貴妃畫像

因此,這兩句詩形象鮮明,撼人心絃。正如清代評論家趙翼說,

“此皆古大久已說過,而一入少陵(杜甫別號)手,便覺驚心動魄,似從古未經人道者。”

一方面,學習前人,繼承前人;另方面,不蹈襲前人,去其弱點,增加新意。這是古往今來一切有成就的詩人的一大共同特色。讀者會問:為什麼寫詩既耍善於繼承歷史遺產,又不能死板模仿,應自成風格呢?這問得好,看來問的是新舊詩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提出了一個關於新事物與舊事物之間的關係問題。那麼,新舊事物是怎樣的關係呢?可以這樣回答:舊事物是新事物產生的基礎,新事物必然否定舊事物。

世界在發展著

新事物層出不窮地產生著。新事物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麼?是虛無中產生的麼?都不是。它是從舊事物內部產生出來的。它保留了舊事物中的積極因索作為自己成長的基礎,即吸取和繼承其中合理的東西。舊事物滅亡了,並不是徹底與世訣別了,它的積極因素傳給了新事物,變成新事物的組成部分。從古詩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情形:凡是有成就的詩人、總是博覽群書,虛心學習前人的成果。只要可以從前人的成果中獲得啟示而立新意,或者融化其表述而使自己的作品豐滿高大,他們總是積極地加以擷取。

流水前波讓後波,芳林新葉催陳葉

新舊事物交替

宋代詩人宋祚在他的

《玉樓春》

一詩中,有一名句

“紅杏枝頭春意鬧”

。一個

“鬧”

字,把整個春天寫得活活潑潑,使人如見早春時節簇簇紅杏燦爛吸人,使人如聞鳥兒在綠樹枝頭歌唱。這一名句是從前人的

“暖覺杏梢紅"

演化而來的,可是比原句高明得多。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初唐詩人王勃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是化用魏朝曹植

《贈白馬王彪》

詩中的

“丈夫志四海,萬里若比鄰”

的句子而來的。還有,讀者大概都看過影片

《三笑》

吧,古詩裡也有

“三笑”

呢!

這一笑,是從前兩笑演化而來,但經過很大的加工和提煉,因而豐滿、細膩、生動、鮮明。這些事實說明,今天的詩壇是昨天詩壇的發展,沒有舊詩就不會有新詩。一部詩歌史,就是一部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歷史,古今概莫能外。所以,要尊重前人,尊重歷史,剮斷歷史是錯誤的。

流水前波讓後波,芳林新葉催陳葉

詩人王勃畫像

據記載:唐代詩人崔顥年青時頗有點名氣,當時已享盛名的文壇先輩李邕邀請他過訪,崔一到就向李獻詩,詩的第一句是

“十五嫁王呂,盈盈入畫堂……”

李邕一聽生氣了,叱

“你這小孩子太無禮了!”

為何呢?原來他輕視這種詩體是所渭古老俗作,不值一提。其實,崔額用的樂府民歌體是常見的,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為什麼不可以繼承借鑑呢?

所以後人評論說,

“乃有此輩,可發一笑。”

但是,新詩歌對舊詩歌的繼承,決不是簡單的重複,鸚路學舌,亦步亦趨。要是那樣,就喪失了詩的生命力,就沒有詩的發展和創造了。耍知道,新事物固然產生於舊事物的內部,然而它畢竟是

“新

”的事物。新在哪裡?

流水前波讓後波,芳林新葉催陳葉

李邕書法作品

新在它是對舊事物的質的否定

世界,上一切東西,都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對它賴以產生的歷史條件來說,有它存在的理由,有它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條件的變化,它洗逐漸失去存在的理由,變成保守的、陳舊的了。因此,新事物要從事物中脫穎而出,就必須衝破舊亭物的束縛。

真正由類拔萃的作家、詩人都是有創造性的,力求在題材上明朝胡應麟

《詩數》

外的激動人心,引人深思的新意,在藝術風格上有所創新,不落日。陸游晚年總結自己創作經驗時說,

“我昔學詩未有得,殘餘未免從人乞。”

十九世紀法國文藝批評家丹納說,

“真證天才的標誌,他的獨一無二的光榮,就在於脫出慣例與傳統的窠日,另闢蹊徑。”

我國著名女詞家李清照,就是一個每每能刻意創新的人。

流水前波讓後波,芳林新葉催陳葉

詩人陸游畫像

她的許多名句,或辭由己出,新穎獨創,不受前人成規的束縛,或融會舊句,更出新意,把自己的經歷變成美麗動人的意境。例如,她的

《聲聲慢秋閨》

,一開頭連下七個疊字,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

, 創意新瞥,情景真摯。她寫這首詞時,已是晚年了,夫死無子,孤獨無依,且兼國難當頭,顛沛流離。她希冀得到一些個人安慰,看到一線國家光明,所以

“尋尋覓覓”

。然而她看到了什麼呢?

依然是外寇節節深入和南宋小朝廷苟安貪生,於是心情轉為

“冷冷清清”

,產生了

“悽悽慘慘慼戚”

深沉的悲哀,即追求一幻滅一戀哀。十四個疊字,反映了苦難深重的時代,也反映了國假家亡中的個人不幸。這種疊字,古詩已有之,

“青青河畔草,佛鬱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但連下七疊,立意深邃如此者,則是沒有的。

流水前波讓後波,芳林新葉催陳葉

李清照畫像

所以,後人評論說,

“氣機流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謂詞家疊字之法。”

蘇東坡的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一開頭陡然發問,破空而來,真是奇思妙語。這兩句是借鑑於李白的

“青天有月幾時來,我欲停杯一問之”

,融入自己的意境,創造出新的風格。你看:前者峭拔,後者舒緩,各有不同。在詩詞要變革、要創新上,曾出現過兩種傾向。

一個是,用舊眼光譏笑新事物。初唐四傑一王勃、 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不但能詩,而且駢文都寫得很好。王勃的

《膝王閣賦》

、駱賓王的

《討武氏檄》

,都是極其有名的。他們衝破了六朝貴族宮廷文學那種綺靡浮豔的庸俗之風,採用新的體裁、風格,給當時詩壇帶來了一股活潑的、剛健清新的空氣。可是,一些無聊的文人卻寫文章反對譏笑不止。杜甫為此事很生氣,寫詩尖銳地批評他們: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庋江河萬古流。意思是說,今天你們又跳又鬧、嗡嗡叫吧,當你們這些反對變革的人身與名俱滅之後,那四位詩人的文章,將象長江黃河一樣地萬古長流,永垂不朽。

參考資料《古詩哲理趣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