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大手筆!為了保護神秘的宋元海底沉船,直接出資建了個博物館

真大手筆!為了保護神秘的宋元海底沉船,直接出資建了個博物館

有這麼一艘船,八百年前收錨揚帆,駛向遠方,但時濟不運,葬身大海,整艘船和貨物都沉入海底。斗轉星移,人世間幾度變換,這艘沉船卻儲存了下來,八百年後的今天,一次意外的探測讓它重現天日。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艘神秘的“南海1號”沉船的前世今生吧!

一、南海1號的前世

在中唐之前,我國經濟中心一直都在北方中原地區,當時人們的觀念也是中原富碩,可據之萬年。但是中唐以降,我國經濟中心出現了一種南移的趨向,隨之而來的是海上貿易的興盛。

早在唐玄宗時期,就已經在廣州和安南設立了市舶司,但此時的大唐帝國疆域遼闊,並不怎麼熱衷於海外貿易。直到宋朝,疆域較之唐朝可謂是大幅度縮水,生存空間也被西夏和遼朝擠壓殆盡,宋朝人不得不頭枕東南,面向海洋,開拓新的生存空間。我國的海上絲綢之路至此進入了鼎盛時期,就海上貿易而言,宋朝遠邁漢唐,明清更不能與之比肩。

宋元時期的海上貿易極為繁盛,除卻大家耳熟能詳的廣州、明州和“刺桐港”泉州,史籍上可考的港口有20多個,這些港口從南到北,連成一線,廣泛地分佈在浙江、福建、嶺南等地。

宋朝泉州港有

“近接三吳,遠連兩廣,萬騎貔貅,千艘犀象”

的美譽,是當時世界上舉世公認的第一大港,當時漂泊在印度洋上的船舶不一定來自同一個國家,但一定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地,那就是泉州。泉州港內往往是巨帆相接,舟楫不絕。因為位於南宋海岸線的中點上,泉州也一度成了劃分南洋、北洋的標識。

真大手筆!為了保護神秘的宋元海底沉船,直接出資建了個博物館

泉州的東西雙塔

宋代海上貿易遠至地中海和東非,與大約50個國家有貿易往來,有些藩人因為長期與宋朝貿易,遂定居在廣州、泉州等地,也因此出現了“藩坊”“藩學”和專門埋葬藩人的墓地。在雙方的貿易中,我國常常是以輸入香料、藥材、礦產、水果為主,以輸出商品和工藝品為主,例如絲綢、瓷器、銅器、鐵器為主。為了迎合外國人的喜好,我國工匠還會特意在製造瓷器時融入西方元素。在當時一些歐洲人的繪畫裡,也經常有中國瓷器的蹤影。

真大手筆!為了保護神秘的宋元海底沉船,直接出資建了個博物館

油畫《諸神的宴會》裡的瓷器

據此,我們可以想象出這樣一幅鮮活的畫面,廣闊無垠的海面上,萬船來輳,有的揚帆起航,有的拋錨進港,當兩艘認識船隻插肩而過時,船上的水手可能還會熱情地互打招呼。南海1號也曾是其中一員。

真大手筆!為了保護神秘的宋元海底沉船,直接出資建了個博物館

古代的碼頭船舶

八百年前,南海1號在中國海岸上的某個港口滿載了瓷器等精美商品,隨後收錨揚帆,正當船上的所有人都以為這是一場平淡無奇的日常遠航時,意外卻突然降臨了。儘管船上的大部分人都逃了出來,但是這艘船卻帶著無數的秘密與遺憾沉入了海底。

二、南海1號的今生

1987年年初,英國海洋打撈公司聯絡上了廣州的救撈局,希望同中方合作打撈一艘沉沒在下川島海域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名為“林斯堡”號的船隻。這片海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出乎意料的是,“林斯堡”號沒有找到,反而打撈出了一大批陶瓷器、銅器和金腰帶,中方工作人員據此初步確認這片海域下面有一艘大概屬於宋元時期的沉船。

這個意外發現立即引起了高度重視,為了儘快調查清楚這艘沉船,1989年,中日雙方展開合作,共同組成了聯合調查隊,時任調查隊專家組組長的就是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

水下考古與田野考古雖然都屬於考古學,但在具體操作上還是有不少差別。調查隊的首要任務就是對水下沉船進行定位摸排,初步掌握基本情況,因此使用了不少先進裝置,但僅靠裝置還不行,還得需要潛水員親自下水探查。水下情況複雜,能見度低,潛水隊員們不得不多次下水摸排情況。

此次調查活動之後,便再沒有展開進一步工作,因為水下考古所需費用是田野考古的數十倍,我國當時的經濟條件並不允許繼續展開相關工作。因此,這艘宋元沉船的考古工作便被擱置了下來,這一擱置就是十年。

真大手筆!為了保護神秘的宋元海底沉船,直接出資建了個博物館

沉船打撈現場

這艘神秘的宋元沉船一直都縈繞在眾多考古人的心頭,揮之不去。2001年春季,在多方支援下,關於宋元沉船的調查再次重新啟動。這次調查工作使用了更為先進的裝置,在第一次調查活動的基礎上,調查隊員們對沉船的位置和相關資料進行了更為精準的調查,這其中就包括沉船的船身結構、船身儲存度和被淤泥覆蓋的情況。

隨著調查的深入,考古人員在腦海中逐漸有了這艘宋元沉船的大概輪廓,心裡那種渴望與之見面的熾熱又多了幾分。但擺在考古隊員面前的一個難題始終沒有找到答案,那就是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辦法打撈這艘沉船以及打撈之後又如何進行保護?

傳統打撈水下沉船的方法都是先打撈文物,再對船體進行分解打撈。有一艘名為“瓦薩號”的外國沉船就是採用這種打撈方法,但打撈上來後卻遇到了保護難題,因為沉船長期處於海底,海底的溫度、含氧度與陸地並不一致,沉船一旦回到陸地,與空氣接觸後就會發生化學反應。

真大手筆!為了保護神秘的宋元海底沉船,直接出資建了個博物館

瑞典海底沉船“瓦薩號”

考古隊員們深知這艘宋元沉船的珍貴价值,又有明定陵的教訓在前,這讓考古隊員不得不慎之又慎,他們從傳統考古技術中得到了啟發。在田野考古中,考古現場往往情況複雜,天氣、溫度、溼度都是十分關鍵的影響因素,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考古前輩們就想到了一種整體搬運的方法,即將考古現場搬運到特製的場所內,藉此避免氣候對考古的影響。中國考古史上有過這種先例,李濟先生在殷墟挖掘中曾將甲骨整體提取運回南京博物館,而將棺槨等物品運回實驗室後再行開棺的例子就更數不勝數了。

那麼,這艘宋元沉船是否也可以採用整體提取的辦法呢?考古隊員們進行協商後,相繼提出了“沉箱”打撈和“水晶宮”建設的建議。所謂“沉箱”技術,簡單而言就是將沉船裝進箱子,而“水晶宮”建設就是要為這艘沉船量身定做一座博物館,用來保護沉船。為了保證沉船不會發生意外,考古隊員們還決定1:1還原水下環境,將船和水都原汁原味地提取出來。

2006年,整體提取的方案最終敲定,打撈宋元沉船也拉開了序幕。考古隊在地方政府的支援下,調來了多艘大型船舶和當時亞洲最大的起重船“華龍號”進行工作。雖然有多方支援,但在打撈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還是遠遠超過了預期。

2007年12月22日,在萬眾矚目之下,南海1號終於重見天日,並於六天後入住了專門為之量身定做的“水晶宮”——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真大手筆!為了保護神秘的宋元海底沉船,直接出資建了個博物館

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在博物館裡,南海1號得到了妥善保護,考古隊的工作也得以深入地清理船上文物。南海1號本身就是一艘遠洋貨船,船上載了大量工藝品,考古隊員在船上發現了大量瓷器、鐵器、銅器和銅錢,其中並不乏極其精美之物。這些工藝品樣式豐富,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光瓷器就有龍泉窯青瓷、景德鎮青白瓷、德華窯青白瓷等種類,共計30餘種。

真大手筆!為了保護神秘的宋元海底沉船,直接出資建了個博物館

沉船上出土的瓷器

目前,從南海1號上清理出的文物已經超過了幾十萬件,為水下考古之最。南海1號因此成為了考古史上發現年代最早、儲存最為完整、出水文物最多的沉船。

真大手筆!為了保護神秘的宋元海底沉船,直接出資建了個博物館

沉船上出土的精美項鍊

南海1號雖然已經重見天日,但它身上隱藏的那些秘密依然不為人知,它的出水解決了許多問題,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遐想,這艘船的主人是誰?它的出發點在哪裡?它為何沉入海底?又為何能儲存八百年之久?

有一些考古隊員已經給出了答案,南海1號能夠儲存八百年,完全得益於其特殊的松木材質和水底下的低氧環境。但更多的秘密,還有待於考古的繼續深入。不管怎麼說,一段橫跨八百年的相遇,這本身已經足以讓人心動不已。

文史君說:

南海1號的出水,意義非凡,它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縮影,是一個繁榮時代的標誌。南海1號是不幸的,它未達目的地就沉入了海底,但同時它又是幸運的,在同時代的船舶都已經化為灰燼的時候,它還能夠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也是我們這些後人的幸運。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在這個過程中辛苦付出的考古人,是他們一代又一代地續寫著這段跨越八百年的故事。

參考文獻:

1、葛金芳:《兩宋社會經濟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2、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編:《南海I號沉船考古報告之一——1989~2004年調查》,文物出版社,2017年。

3、崔勇:《“南海1號”沉船發掘紀略》,《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19年第10期。

(作者:浩然文史·景蘇)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