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亞歐大陸,所向睥睨的元朝為什麼不足百年就衰落了?

單選 | 你贊成元朝保持草原舊制還是漢化

縱觀中華民族的歷史;

秦,修萬里長城,北征匈奴,南定嶺南。十四年的大秦一世而亡。

隋,開京杭運河,西征吐魯昏,東征高句麗,三十八年亡於瓦崗豪傑。、

元,統御江山萬里,渡海伐日本,萬里疆域北至北極圈、西達地中海,不足百年折戟紅巾。

縱橫亞歐大陸,所向睥睨的元朝為什麼不足百年就衰落了?

元朝河山-

一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足夠概括。

國家在憂患中挺立,卻在貪慾安樂中滅亡。

元朝作為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嚐到了四處征戰的甜頭,藉著戰爭的紅利快速發家致富的同時;也為自己日後的衰亡埋了深邃的導火索!

“自己究竟是中原的皇帝呢,還是草原的大汗?”這是歷代元朝老大都沒有想明白的問題。這種身份認同的割裂感其實也是困擾所有遊牧漁獵民族的最大難題。凡是解決了這一難題的,則能一統中原或是在中原的統治更為長久,延長國祚;如果解決不好,身死國滅是在最基本的,搞不好民族也就此消失在時代的大浪潮之中。

縱橫亞歐大陸,所向睥睨的元朝為什麼不足百年就衰落了?

少數民族曲藝

我們來隨著時間長河的腳步,一起來看看先後入主中原的遊牧漁獵民族;鮮卑(北魏)、遼、金、蒙古和後金等,他們的發展軌跡基本富惡化我們的判斷。

首先看北魏。

拓跋氏在解決了慕容氏以後,就把重心轉移到了中原,這種選擇本來很正常,無所謂對錯。但在漠北沒有安定的情況下,柔然的糾纏使得北魏最終功虧一簣,雖然孕育了隋唐,卻沒有成為第一個統一華夏的遊牧民族。

其後,遼金同樣如此。

東西突厥被唐朝打散以後,後突厥雖一度復國,但最後還是被打的四分五裂。其後回鶻、室韋、吐蕃雖都興盛一時,但終究是曇花一現,任誰都無法重現匈奴。突厥時代的輝煌。

也就是說,大約後突厥覆滅之後,傳統意義上的漠北就沒有真正意義的統過,這樣窘迫的局面終於有一天出現了改變——成吉思汗出現

縱橫亞歐大陸,所向睥睨的元朝為什麼不足百年就衰落了?

成吉思汗雕塑

草原分裂的歷史長達四百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的橫空出世解決了草原四分五裂的難題。而且成吉思汗將草原這四百年的羸弱看在眼裡,記在心中,這使得他無比重視草原的團結和諸部的一統。成吉思汗透過漢地軍制和組織制度,使得一盤散沙的草原重新統一!但這種統一的基礎非常脆弱,因為草原不同於中原的生活形式——小聚居加大散居的生活形態決定了它只能聚居加部落的組織形式,雖然黃金家族嘗試使用萬戶、怯薛等建立統一指揮統一行動的蒙古,但草原獨特的生活形態註定了一件事——失去像成吉思汗這樣的軍事、政治強人,蒙古又會陷入分裂之中。

忽必烈的上位之路本就不是一帆風順,雖然依靠漢地的資源優勢擊敗了代表草原生活的親弟弟阿里不哥,但為了維持草原諸部的支援,他不得不從漢化的過程中大幅度後退。要知道,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鬥爭就是漢化派和草原派系的抗衡,結局便是這般,漢化的妥協。

為了維持漠北的基本盤,元的漢化過程一直非常緩慢。漢地的治理制度一直不完善,後世詬病的“包稅制”一直都沒有合理的解決方法,原本早都存在的科舉制度也與1313年元仁宗時期才恢復舉辦,後又因蒙古貴族的多次反對而停辦。因為草原和中土並不相容的屬性,壯大中土的力量就是削弱草原;壯大草原的力量就更加不能在中土站穩腳跟。這也是蒙古皇帝一直在中土皇帝和草原大汗之間搖擺的原因。草原,既是元朝發跡的根本,也成了拖垮元朝的累贅!

縱橫亞歐大陸,所向睥睨的元朝為什麼不足百年就衰落了?

蒙古包

但是元朝與北魏的大不同在於,雖然元朝漢化的過程千辛萬苦,但最後元朝草原與中土稍微中和的文化也在某一程度上減緩了元朝的衰退。元朝入主中原以後,一系列偏向遊牧生活的政策使得元朝草原的大本營沒有丟失;而元朝的妥協,使得他保留了很多草原做風,甚至在皇宮內還保留著草原的大帳;這些都讓他有退回草原的本錢。相反,北魏在中原爭霸的時候,北方草原的大本營卻被柔然竊取,這使得北魏不得不加速並且全盤漢化,這也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最終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北魏付出了亡國的代價。

也正是因為有路可退,所以元代貴族的漢化並不積極。這種選擇,雖然是獲得了草原人民的支援,但也讓中原士子和中原百姓不能完全歸心。南北取捨之中有利有弊,元朝也是在這些一次次的利弊取捨中走向了慢性滅亡的道路。

又是開篇那句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元朝若是能一直保持打天下的那份勇氣和決心,不該一步一步親自走上慢性死亡的道路。不足百年就草草地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