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比拼類綜藝扎堆 不怕觀眾審美疲勞嗎?

自從《演員的誕生》打開了演技類綜藝的閘口後,演員上綜藝節目PK演技成了常態。今年第四季度,演技類綜藝又來了!與前兩年不同的是,這次演技比拼類綜藝呈“井噴”狀態。

顯然,演技類綜藝被各平臺認為是今年內地綜藝圈的一個風口,已經開播的《演員請就位》《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以及下週將播的《演技派》,都在不斷提醒觀眾:快選我,快選我!

經驗證明,同類型節目扎堆,觀眾難免會審美疲勞,節目必然會經歷大浪淘沙。去年街舞類綜藝井噴,今年只剩下一檔《這!就是街舞2》;去年火爆的“練習生”綜藝,在今年集體“啞火”;之前流行的慢綜藝,如今各平臺收視率始終低迷……所以,跟風扎堆做綜藝,真的是個好選擇麼?

A 熱點:

三檔綜藝登場

明星比拼演技

下週《演技派》將開播,有觀眾坐不住了——加上《演員請就位》和《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三部演技比拼類綜藝集中在週末等著你,應該挑選哪檔?

最先開播的《演員請就位》,將演員分組對抗與導演搶人相結合,逐級淘汰,最終角逐年度“最佳演員”稱號。這檔節目的導師是陳凱歌、李少紅、趙薇和郭敬明,參賽演員中,有鍾欣潼、明道等資深演員,有張雲龍、牛駿峰、陳瑤、陳小紜等炙手可熱的青年演員,也有觀眾看著熟悉,但可能叫不出名字的新星,比如熱播劇《小別離》中飾演“方一凡”的周奇,在《少年派》中飾演“錢三一”的郭俊辰等。這檔節目目前依靠強話題性,吸引了不少觀眾,最近一期節目中,“皇阿瑪”張鐵林,帶著“柳青”“柳紅”,和在現場的“小燕子”趙薇,來了個“還珠”劇組團聚,登上熱搜榜。此外,郭敬明、陳凱歌等導師的犀利點評也是節目一大看點。

上週開播的《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改變了上一季《我就是演員》的模式,這次是知名演員來PK:首發八位競演演員,每兩期淘汰兩位,並開啟演員補位。節目設立“學徒制”,每位競演演員帶領一位演員學徒表演作品,學徒不參與競演PK,只學習。他們全程跟隨競演演員揣摩劇本,學習表演,若遇劇本合適,角色符合,學徒就有助演機會登臺表演。

“師父”陣容中不乏資深演員:張國立、李冰冰、郭濤、秦昊、佟大為、梁靜、馬思純、李宇春。“學徒”陣容中,有人有流量,有人有演技:文淇、曾舜晞、孟美岐、劉家禕、王子異、周奇、範湉湉、楊迪。由於參與表演的都是資深演員,今年節目的表演水準大幅提高,首期節目中,李宇春由於在《無名之輩》選段中展現了突破性表演,被全網猛誇。

下週將播的《演技派》主打年輕演員片場生存真人秀。節目由曾打造過“宮”系列、“美人”系列、《延禧攻略》的於正擔任發起人,吳鎮宇、張靜初、張頌文擔任表演老師。節目將真實記錄演員從進組、建組、選拔、試戲到定角的全過程。節目組把棚錄地址選在著名的古裝劇拍攝地——橫店,為觀眾揭開影視劇製作的工業流程、劇作幕後故事及行業真相。

這檔節目最終目的是為歡娛影視的一部電視劇選角。節目還未播,吳鎮宇就因為在曝光的花絮中對青年演員表演的嚴格要求登上熱搜榜,他指責演員的話,如“案頭工作做得那麼好,演出那麼差,你是第一人”“長成這樣沒有這個功力就別吃這碗飯了”堪稱字字見血。不少觀眾已經開始期待他會在正片裡怎麼“毒舌”了。

B 延伸:

一類綜藝走紅,多家跟風上馬

今年演技比拼類綜藝目的蜂擁出現,多少和之前浙江衛視打造的《演員的誕生》(第一季)、《我就是演員》(第二季)的火爆有關。去年底,這檔節目與美國IOI公司簽署模式銷售協議,授權其及美國HMP公司,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英語地區製作《我就是演員》國際版——《I AM THE ACTOR》。

2017年10月首播的《演員的誕生》獨創了“演員演技PK”的模式。這檔節目走紅後,演技比拼類綜藝跟風現象就開始出現。2018年年初,湖南衛視打造的原創聲音競演秀《聲臨其境》首播,朱亞文、秦昊、潘粵明、寧靜、陳建斌等演員PK配音技能。2018年底,《演員的品格》在愛奇藝播出,由何炅帶領的“演值團”,劉天池帶隊的“專業老師團”,對59位新人演員進行品格訓練與演技強化,並透過最終的劇目考核,選拔出綜合實力優勝的8位演員,為他們量身定製IP劇。今年,連續三部演技比拼類綜藝出現,可見各大平臺紛紛轉向新“風口”。

“找不到新風口就跟風”,在內地綜藝製作圈很常見,通常哪種型別節目火,就一擁而上做哪種節目。前幾年,《超級女聲》火了,歌唱選秀類節目扎堆出現;《非誠勿擾》火了,相親節目鋪天蓋地;《爸爸去哪兒》火了,親子類節目同樣火爆;《中國好聲音》火了,音樂競演類節目又迎來新一輪爆發。

最近幾年同樣如此。前年,慢綜藝走紅,於是《嚮往的生活》《青春旅社》《親愛的客棧》等扎堆出現;去年,養成類綜藝走紅,《偶像練習生》《創造101》接連出現;去年被稱為街舞節目“元年”,《舞力覺醒》《熱血街舞團》《這!就是街舞》《新舞林大會》等節目,充斥一整年的螢幕;觀察類節目走俏,《真心大冒險》《我家那小子》《妻子的浪漫旅行》《心動的訊號》等節目競相跟風出現。

綜藝界的“跟風”,不僅限於同類型節目製作。在取名、舞臺佈景、模式上,後續節目也喜歡跟著早期出現的熱門節目走。比如取名,當《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等走紅後,很多節目都以“中國+”的命名方式出現,比如《中國最強音》《中國好歌曲》《中國夢之聲》等。《爸爸去哪兒》火了之後,來感受一下親子節目的命名方式:《爸爸回來了》《媽媽是超人》《閃亮的爸爸》……當《極限挑戰》火了之後,“挑戰”也成了不少綜藝節目命名的關鍵詞:《了不起的挑戰》《挑戰不可能》《挑戰者聯盟》等。

在舞臺佈景方面,《偶像練習生》《創造101》走紅後,不少綜藝節目紛紛跟風兩檔節目的三角形舞臺佈景,排位最靠前的選手將有機會登上三角形“塔尖”,排位10名開外的選手,則進不了三角形陣營。當年,在《中國好聲音》走紅的時候,各大節目的導師們都坐上了多功能、全自動的椅子。

再進一步延伸,就到“融梗”層面了。有段時間,到泥潭玩遊戲很火,明星都要在節目裡玩泥巴;當明星站在指壓板上玩遊戲很火時,多檔節目都會照搬。

C 效果:

搭乘便車容易

打造個性艱難

面對綜藝跟風現象,《見字如面》的導演關正文曾感慨:“你讀完信,就會有人讀日記。”

一檔節目火了,就會有無數同類節目出現。為什麼?這是節目製播市場不良競爭急功近利的縮影。當一檔節目走紅,突然開啟“風口”之後,其他平臺的從業者大多會跟風。例如,《演員的誕生》驗證了“演員演技PK”模式的可行性,也催生這類節目的商業價值。以走紅的題材、模式為基礎,實現成本與收益的最大化,製播平臺都會反問:何樂而不為?

但跟風就能保證收益嗎?顯然不能!以去年井噴的街舞類綜藝為例,由於前年《中國有嘻哈》爆紅,不少業內人士判斷,嘻哈文化節目會是下一年的風口,於是各大平臺開始在“街舞”節目上做文章。去年,內地綜藝圈出現了近10檔街舞節目,但真正開啟話題的只有《熱血街舞團》和《這!就是街舞》。相比起來,《這!就是街舞》的觀眾認可度更高,豆瓣評分維持在破9分的高位。

由於質量和口碑不盡如人意,去年播過的街舞節目,到今年大部分沒有了第二季,只剩下了口碑最好的《這!就是街舞》播出第二季,而且依然創造高口碑。這檔節目的導演陸偉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也曾表示,節目在策劃過程中,有明確的價值理念和模式創新,並非無腦跟風。

所以,“跟風”本沒有錯,但節目質量才是根本。如果只搶時間,不講質量,最後還是沒辦法拿到風口紅利。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芃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