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暑記|穿五層依然輕薄透涼 古人的夏日衣衫為何“薄如蟬翼”?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淺色縠衫輕似霧,紡花紗袴薄於雲。莫嫌輕薄但知著,猶恐通州熱殺君。”唐代元和年間,當詩人元稹被貶通州司馬,好友白居易擔心通州過熱,曾寄一套輕紗生衣給元稹。從詩中的描寫就可知,這套衣物是如何的輕薄透氣、消熱納涼了。

“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在白居易所作的詩作中,就能看到酷暑炎熱的三伏天,對於人們的“威力”了。特別在沒有空調、風扇的古代,人們想要避暑,除了“心靜自然涼”,自然也有別的辦法,來度過這看似漫長無邊的苦夏。而輕薄的衣物,成為了古人熬過三伏天的選擇。

出暑記|穿五層依然輕薄透涼 古人的夏日衣衫為何“薄如蟬翼”?

素紗單衣

錦衣五重 仍輕薄透涼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在《詩經·東門之池》之中,能夠看到美麗的姑娘與小夥子在浸麻、洗麻的勞動中互訴衷腸,倚歌和之的場面。詩歌中,還蘊含著中國的一個歷史悠久的紡織品——夏布。

夏布,是指用苧麻為原料紡織成的麻布,是中國最古老的紡織品之一。古史有載:“古者先布以苧始,棉花無始入中國,古者無是也。所為布,皆是苧,上自端冕,下訖草服。”在棉花還沒傳入中國時,蠶絲產量又稀少,於是由苧麻所做成的夏布,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能穿的主要紡織品。

其實,當下所說的夏布,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都稱為麻布。而據民間流傳的說法,之所以稱麻布為夏布,是因為其透氣輕薄,適宜在夏天穿著。“嫩白勻淨,通行四方,商賈輻輳。”一匹上好的夏布,不僅能輕、薄到與絲織品相媲美,更能顏色潔白勝雪。

出暑記|穿五層依然輕薄透涼 古人的夏日衣衫為何“薄如蟬翼”?

《採蓮消夏圖》

除了以苧麻製成的夏布,古代也將用植物葛的莖纖維所製成的葛布,俗稱為夏布。詩人杜甫就曾寫下一首《端午日賜衣》,其中寫到:“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葛布像風那麼柔軟,又像雪花疊在一起那麼輕,可見該衣物的輕薄。此外,白居易《夏日作》也寫道:“葛衣疏且單,紗帽輕復寬。一衣與一帽,可以過炎天。”

說到輕薄,自然不能少了紗衣。在馬王堆漢墓中,曾出土過一件素紗蟬衣,其作為西漢時期紡織技術巔峰時期的作品,被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不到50克的重量,用“輕若煙霧”來形容,再合適不過。可以想象,這樣的衣物穿到身上,自然是無比清涼,沒有絲毫負擔的。

在古代的文獻記載中,還記錄過一段“錦衣五重”的故事。一位阿拉伯商人在與唐朝官員會晤時,注意到對方穿著的紗衣之下,胸口的痣還能透見,驚歎發問,如何穿了兩層紗衣還能通透?官員哈哈大笑,請商人靠近些再看,原來他穿的紗衣不是兩層,而是五層。

出暑記|穿五層依然輕薄透涼 古人的夏日衣衫為何“薄如蟬翼”?

宋代《槐蔭消夏圖》

珍珠衫上身 清涼透骨

除去尋常的衣物,古人也有一些“神奇”的發明。譬如遇上酷熱難耐的時候,為了方便排汗,古人專門製作了一種散熱降溫的服裝,稱為“隔汗衣”。據悉,這種“隔汗衣”是用細小單枝竹管串接成網狀的竹衣。在穿外衣之前,人們將此衣貼身穿上,可以更好隔絕汗水,透氣又方便排汗。

更有家中富裕者,還可穿戴用珍珠做成的“珍珠衫”。在明末馮夢龍所寫的《喻世明言》中,就有一卷《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其中就寫到王三巧偷贈陳大郎“珍珠衫”,描述該物“暑天若穿了他,清涼透骨”。

不止是身穿之物,古人的鞋子也頗為講究。一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在蘇軾的一首《定風波》中,能夠看到他豁達灑脫的人生態度。但細細品來,文中的“芒鞋”,其實也是夏日出行的好物。芒鞋,就是植物的葉或杆編織的草鞋,輕便又涼爽,是文人們出遊遠行的常備之物。宋人吳芾也曾寫下:“閒來湖上覓清涼,竹杖芒鞋野興長。”可見這竹杖芒鞋,的確是夏日的清涼好物。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眼看處暑已經來臨,夏日的炎熱也要逐漸褪去,初秋的清涼已經正在路上。雖說還有“秋老虎”到來的可能,但漸濃的秋意已無法阻擋,馬上就是“出伏”之日,準備與高溫的三伏天好好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