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荀子的君民觀,二千多年後的我們仍然贊同

荀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思想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通常我們所讀的儒家經典是《論語》,它是孔子的弟子們所記載的孔子的隻言片語,這種碎片化的語言造成的結果就是“岐義從生“。而《荀子》恰好為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位先秦偉大的思想家,系統地對儒家思想進行了論述,讓我們有幸更深層次地認識儒家思想。

今天的人們對儒家思想有一個很深的誤解,認為儒家思想是

為君主專制服務的工具

,但我認為,”為君主專制服務的儒家思想“是一個被”

打扮成儒家思想

“的另外一種思想。這就好比壞人假扮成好人的模樣做壞事,如果我們不謹慎分辨,就會放過壞人、冤枉好人。

大儒荀子的君民觀,二千多年後的我們仍然贊同

圖片來源於網路

儒家思想的君民觀是不是我們經常聽說的,君主高高在上隨心所欲、下層民眾一定服從君主呢?《荀子》可以給我們答案。

1。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國,非以貴諸侯而已;列官職,差爵祿,非以尊大夫而已。——《荀子。大略》

這一段講的是:民不是為君服務的,君是為民服務的。這與二千多年後的我們所說的公務員應該“為人民服務”竟然不謀而合,與我們平時所想像的只會維護君主尊嚴、視君主為至高無上的“腐儒”大相徑庭。現代人很難想像二千多年前的古人竟會有這種觀點。

2。世俗之為說者曰:“桀紂有天下,湯武篡而奪之。”是不然。……

內則百姓疾之,外則諸侯叛之

……。若是,則雖未亡,吾謂之無天下矣。……

誅暴國之君,若誅獨夫

……。

湯武非取天下

也,修其道,行其義,

興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歸之

也。

桀紂非去天下

也,反禹湯之德,亂禮義之分,禽獸之行,

積其兇,全其惡,而天下去之

也。

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

——《荀子。正論》

大儒荀子的君民觀,二千多年後的我們仍然贊同

武王徵商簋

這一段講的是商湯滅夏和周武王滅商,這種

以臣弒君

到底對不對

?荀子的說法是:

失去民心的君王不是君王

,是“獨夫”;“興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的人會使“天下歸心”,才是真正的天下人認可的君王。二千年後的我們,認為傳統儒家思想主張君權神授,其實是被欺騙了,

真正的儒家思想主張的是“君權民授”

3。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荀子·王制》

這一段是在反對官員的世襲制度,普通民眾只要有德行有才華,一樣有上升通道,現代人總認人古代人的思想是陳舊的、落後的,卻很少有人知道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荀子就已經提出“唯賢是舉”了。

大儒荀子的君民觀,二千多年後的我們仍然贊同

4。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荀子·哀公》

看到這段話一定有人問:這不是唐太宗的名言嗎?怎麼會出現在戰國時期的荀子的書裡?事實上這段話是唐太宗向荀子學的,我們不必驚訝,因為還有更令人驚訝的,這段話的原作者也不是荀子,荀子也是從他的古人那裡學來的,所以原文是”

傳曰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在儒家思想中,君民關係是以民為本,而二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仍在說以民為本。

5。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政,則莫若惠之。選賢良,舉篤敬,興孝弟,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荀子·王制》

大儒荀子的君民觀,二千多年後的我們仍然贊同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一段講的是君主如何取得民眾支援:選拔賢能的人、推舉有教養的人、提倡孝敬和友愛、收養孤寡之人、幫助貧窮的人,讓老百姓可以安穩地生活。其實我們現代社會所倡導的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不也是這些嗎?

儒家思想的君民觀並不是我們所聽說的,君主高高在上、民眾服從君主。二千年前的《荀子》告訴我們,真正的儒家思想是君以民為本,權力來自於民眾,“君”沒有特權,只是“為人民服務”。荀子的這些思想在當今社會仍然得到廣泛的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