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效率秘籍:給你30分鐘,你能征服行政總廚的魔鬼廚房嗎?

寫在前面

尷尬極了!主廚鄧恩·利普瑪(Dwayne LiPuma)的廚房員工才剛全體離職,他就得面臨今天40位客人預約的午餐。沒有最難,只有更難,老闆說隔天還有一場140人規模的宴會料理要準備。為了製作這些餐點,利普瑪的餐廳老闆給了他19個新聘的廚房員工,但其中有些人甚至沒有在高階餐廳工作過。除了利普瑪的助手和一位糕點師傅,其餘的人完全不知道餐廳的選單上有什麼菜色,更不用說如何準備這些擺盤講究的美味佳餚了。

獨家效率秘籍:給你30分鐘,你能征服行政總廚的魔鬼廚房嗎?

他一定會搞砸的,對吧?我們就等著看他出洋相吧!但是,到這一天餐廳關門休息為止,來用餐的每位客人都將心滿意足地離開,其中有些客人為了造訪利普瑪主廚的這間餐廳,甚至好幾個月以前就已經預約好座位。

最神奇的還不是這些,而是這些客人壓根不會發現桌上的美味餐點,竟然是由一群新進廚師準備的。這是奇蹟嗎?非也。其實這對利普瑪主廚來說是例行公事,3個星期後他將訓練出一批有自信又有實務能力的廚師,緊接著又會有另一批新人取代他們,這個迴圈每3個星期就會重複一次。

什麼情況?這些新廚師其實是即將從美國廚藝學院(Culinary Institute of America)畢業的學生,這一場餐廳大作戰其實他們在畢業前的倒數第二堂課。如此不可思議的訓練節奏之所以可能成立,並不是什麼奇蹟,而全要歸功於一套工作系統,那就是“各就各位”。

廚藝學生畢業後,開始到專業的廚房工作,在這個新的世界裡,將菜餚計劃融入自己身體是基本功。主廚維利·迪弗雷納曾拿下詹姆斯比爾德獎 (James Beard Award),也是紐約創新餐廳“wd-50”以及“Alder”的老闆。迪弗雷納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方法,能夠和自己的清單“合而為一”。當年他還是廚藝學生的時候,就已經進到主廚阿爾弗雷德·柏特利 (Alfred Portale)的餐廳“Gotham Bar and Grill”工作。

從學生時期踏進廚房的那天起,一直到後來成為當時另一位傳奇新秀讓-喬治.馮格里奇頓的副主廚,迪弗雷納不曾中斷一個習慣:每天回家的路上,他會拿出一本小本子和一支筆,寫下所有他第二天應該做的事,清單列完後,他會把它撕下來、揉成一團。然後他會再寫一次清單,這次全憑記憶,然後再撕掉、再揉爛。第二天早上去上班的路上,他會重新寫一次清單,好像在玩遊戲一樣不停的“耍”自己。

日復一日,迪弗雷納將一個一個清單烙印在腦海,多年以後,他還保留著裝滿當初寫清單用的記事本的鞋盒。有時候他也會拿出來隨意翻閱,每一張清單都像一部微電影,播放著他的回憶,上演著多年以前某個夜晚發生的一幕。迪弗雷納要求他的主廚們也寫清單,寫的不只有該做的事,還有任何他們可能應該做的事,他說寧願將多餘的專案劃掉,也不要為時已晚、缺漏半項。

壹、主廚事先規劃+倒著計劃

今天,廚藝變成了一種現代產業,同時它也讓料理專業變成一場人與食材、人與廚具、人與時間的綜合博弈。一個成功的主廚不僅要懂得烹飪,她還必須預測顧客會想要點什麼料理、什麼時候想要。

一名現代化的主廚必須活在兩種時間思維裡:

一個是當下:計算從現在到未來某個時間點,所需要用到的資源;

另一個是未來:從未來某個時間點回溯至現在,以分鐘、時數回推,計算料理需要的時間。

主廚利普瑪教給學生的第一堂課就是“選單組合”(menu mix)的理論概念:預測選單上每個品項要準備的量。學生每天都必須備料,而每當有1百位客人預約,每個品項就要準備10份,例如說如果今天的預約人數是40人,那麼選單上的每個品項都要準備4份,所有品項需要的食材都必須按比例準備。

有經驗的主廚都知道,選單上受歡迎的品項常常會跟著時節變動。如果是外燴的餐飲活動,計劃就必須從擺盤開始:

首先想像擺上桌的成品,接著主廚就會以回溯的方式計算時間:這些料理從擺盤到上菜需要花多久時間?

完成料理製作需要花多久的時間?

將料理從廚房運送到外燴場地需要花多久時間?

每道料理中所含的食物的各自需要的料理時間是多久?

需要花多少時間準備每道料理的食材?

我需要多少時間準備料理要用到的工具和裝置?

如果想縮短準備時間的話,要追加多少人力?

主廚這種回溯式規劃技巧令人羨慕,但這種技巧也可以應用在廚房以外的地方。在進入學術圈併成為烹飪史著名學者以前,艾米·德魯貝克(Amy Trubek)最初曾是廚師和外燴從業者。她還記得父親當上中西部一間知名大學院長的那天,撥了通電話給她。

“Amy!”他說,“我要把其他副院長全送到廚藝學校。”特魯貝克滿腹疑惑,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她爸爸答道:“因為我發現自從你到廚房上班、到廚藝學校就學後,行事變得很有組織”,她爸爸接著又說,“你知道如何在期限內,有頭有尾地完成專案。”德魯貝克將自己的轉變全歸功於“各就各位”之道,特別是從出餐時間開始、回溯規劃的這個方法。

貳、製作一份誠實的記錄

對於在廚房工作的人而言,決定與安排任務比較容易,畢竟廚房內的工作都是實際的肢體行動。比起建立一份測算表、寫一篇文章、成交一筆交易,我們會更清楚將一塊牛排煎到7分熟要多久。

因此,要判斷某件辦公事項會花多少時間,對我們來說較難,而這種資訊非常珍貴。製作一份誠實的記錄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瞭解,平常到底用多少時間完成了例行公事,以及出現頻率高的任務。

那麼,現在就來舉個例子,看看從事創意諮詢行業的人可以怎麼練習,假設你是一位平面設計師,你通常會花多久時間發想一件LOGO設計案?有時候你給自己3個星期的期限,零零星星加起來一共30個小時;有時候你可以在4小時的頭腦風暴中,激發出一堆好點子。因為你沒有刻意做過紀錄,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多少時間。

我建議你準備1張紙、測算表,或是任何時間追蹤軟體都可以,挑選幾種最重要的任務,記錄1個月內處理這些任務所花的時間,然後檢視這些累積起來的時間是否都經過有效利用。

再舉幾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名教師的話,備一堂課需要花多久的時間?如果你是學生的話,讀完50頁的教材,需要幾個小時?如果你是主管的話,1個小時內通常可以完成多少小型任務:比如回覆郵件這種事務?如果你是銷售人員的話,製作1份新客戶的檔案,又需要多少時間?

或許有些任務對你來說,就是特別難完成,這項練習也可以套用在這類任務上。你要做的就是決定任務的“最小執行單位”,比如說你需要至少一個小時發散思維LOGO設計,那很好,發散思維設計的最小執行單位就是一小時。你估計商標設計從開始到完成, 大概需要30個小時,那你就必須考量、調整其他案子花費的時間,確保自己準時做出成品。

我從事策劃諮詢之餘,還有寫作的習慣。拿我自己舉例,我知道某型別的文章,2個小時內我大約可以寫500字,這對規劃時程來說是很有用的資訊。但是,假如我當初沒有刻意去記錄的話,那我就不會有這項重要的資訊。

叄、找到你的“彌思值”

慣性的“泛計劃者”也有個練習,我們要學著找到你的“彌思值”(Meeze Point)。也就是說,假設在不超出負荷的前提下,你一天能執行的“行動數量最大值”。這裡所說的行動可以是一場會晤,也可以一項任務,這個數字是你每天工作量的臨界值。

比如,你可以試著從“一星期選一天來練習”這一小步開始做起,找出你的“彌思值”,就能慢慢帶領自己脫離過度規劃的泥潭。星期五是最合適的練習日,因為這一天的我們最沒有過度規劃的壓力,你可以練習以下8個步驟:

1。 列出至多3項今天必須完成的行動,其規模可以大到需耗時5小時,也可以小到只花5分鐘就結束。各事項的大小盡量相互平衡,用平常心規劃就好。

2。 將這些行動事項按照合適的時間點,標記在行程表上。

3。 接下來就不要再規劃任何事情、也不要再安排新任務,當然你可以做一些不在計劃內的事,但前提是計劃好的三項要確實做到。

4。 堅決遵循行程表:準時赴約、準時開始任務,如果有緊急事情發生,導致你必須把行程表先擺一邊,那建議你將這次練習改期。

5。 這天工作結束後,記錄這3件行動事項的完成度。

6。 如果3項都確實完成了,下星期規劃練習日時,列出4項行動;如果3項並未完成,下星期就維持3項。

7。 每個星期都練習一次,直到連續3周下來,你來到每週均無法完全執行所有列出專案的臨界數值為止。例如有時候你可以完成9件行動事項,但從來都沒辦法突破10項,那你的“彌思值”就是9。

8。 等到你找到自己的“彌思值”,就可以開始把這個規則應用在其他日子裡,將這個數字當做你一天之內可完成的最多行動事項量。

透過這個練習,我找出我的“彌思值”是10。

肆、不要從明天開始,而是從今天開始,就建立“今日彌思”

因為客觀環境,導致自己必須成長進步才能跟上的現象,叫做“被動成長。”反之,則為“主動成長”。因為惰性是人的天性,能不努力就不努力,因此“被動成長”比較容易鍛鍊人,比如做廚師、參軍。

而我們從事商業,在辦公室工作的人則不同,沒有那麼多客觀環境要求你不得不磨練自己的“刀法”。這就造成了,在職場要想進步,“主觀能動性”至關重要。在沒有客觀壓力來逼迫的情況,張三是“要我做”的心態,李四是“我要做”的心態,成長速度註定是不同的。

因為工作的關係,規劃是主廚每天的例行事務。而我們則必須自動自發地養成規劃的習慣。要想達到乾淨利落的工作狀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持續、系統性地規劃好時間。“今日彌思”是什麼?這是你個人工作天當中的“各就各位”習慣。這段時間的你,可以:

1、整理外在及虛擬空間的整潔。

2、理清你的思緒。

3、規劃你的一天。

通常來說,花多久時間做這件事?30分鐘而已,每天起早一點,到早一點,長期下來工作成效就能突飛猛進。

伍、將行動排進時程

“行動”就是你這一天計劃要做的所有事情。任何一項任務(比如買奶油、打電話給某某人、準備新廣告的設計稿等)都是一種行動;任何一場約會(比如員工會議、多方通話會議、約小麗吃午餐等)也都是一種行動。

對計劃而言,任務和約會沒什麼差別,因為這兩者都需要花時間,也都需要你置身其中。我們之所以認為這兩者不同,是因為我們總是用不同的工具記錄它們:待辦事項清單和日程表。事實上,對主廚來說,兩者之間不該有差別,對我們而言也一樣。

沒有一併寫明約會安排的待辦清單,會導致我們的任務不斷拖延和增生,完全忘了考慮做這些事實際可用的時間;而一份只有記錄約會安排的行程表,則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手上的時間很有彈性,事實卻不然。

當心靈上、精神上的目標(通常會出現在待辦清單),和我們需要實際出現在某場合的時間(地點通常被行程表左右)撞在一起時,令人不知所措的壓力就會出現。

我們之所以要將行動(任務與約會放在一起看)按照次序排進時程表,就是為了提高完成這些行動事項的機率。待辦清單是很好的收集型工具,而行程表這個工具最適合用來引導我們完成每天的工作,因為行程表是有限制的,一個人一天可以利用的也不過就那幾個小時。

將行動排進時程裡,可以幫助我們做決定,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遵守時程、按部就班。行程表迫使我們必須誠實地做出時間安排。這就是主廚看待時間的方式,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仿效。

陸、以終為始:先計劃“料理成品的模樣”

面臨複雜、步驟繁瑣的專案,主廚們會這樣規劃:想像料理成品的模樣。很多明廚規劃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料理成品畫下來。面對手邊的專案,我們也要先想像呈交出去的時刻,然後從那一刻開始進行回溯式規劃,倒逼出每一個環節該是什麼樣:

你需要哪些資源才能讓成品看、讀、摸或聽起來是完美的?

什麼時候需要這個東西?

你有把可能的拖延、假期和突發狀況統統考量進去嗎?

你有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再校正和檢查嗎?

為了完成這件事,需要在其他事情上妥協嗎?

結語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頂尖主廚之所以能高效工作,關鍵在於他們把每天最早的30分鐘發揮到極致,一開始就做出縱覽全域性的規劃。造就主廚魔鬼效率的獨門時間管理方法,你也可以輕鬆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