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臨終前本想鞏固皇權,沒料到釀成大禍,被王莽篡權奪漢

你們肯定會疑問,漢武帝死後過了42年王莽才出生,為什麼他們之間會有這樣的聯絡?

我們要從漢朝的皇權與相權之爭說起。

漢朝的政府組織分為皇室和政府,即皇權和相權。皇帝是國家元首,代表國家的統一。宰相是政府的領袖,擔負政治上的責任。所以實際的政權不在皇帝這裡,而是宰相負責。所以從漢初到漢武帝時期,宰相的權利相當大,國家大事先上報宰相府,由宰相召集官員進行會議,議定之後再以宰相的名義上奏皇帝裁決,皇帝的詔命必須下達給宰相,由宰相負責實施。此時宰相的權利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大的,大到什麼程度?

與皇權的地位相同,甚至可以與皇帝“坐而論道”。

 漢武帝臨終前本想鞏固皇權,沒料到釀成大禍,被王莽篡權奪漢

漢武帝

隨著相權的膨脹,皇帝甚至不能親自裁決政務,因此皇帝就會想辦法約束相權,皇權與相權之爭就開始了。從西漢初期到漢武帝時期,被殺的宰相多達30多人,宰相權利是很大,但也是高危行業,尤其遇到自詡英明神武的漢武帝,相權就更加衰弱。從漢武帝之後,相權就再也沒能翻身。

漢武帝削弱相權

外朝九卿原本聽從宰相的命令,但漢武帝將權利攬了過來,外廷直接聽從內廷的指令。大臣的奏章轉歸於尚書。大臣有罪,由尚書彈劾,官吏升遷,由尚書核定。宰相的權力被一步一步的剝奪,變成形式上的百僚之長。

漢武帝甚至在臨死前,在皇宮裡另設了一個“大司馬”輔政,架空宰相的權利,導致內廷權重,外朝權輕,皇帝的外戚集團主持朝政,這個局面一直持續到西漢末年,王莽就是成為大司馬後掌握大權的,繼而奪漢篡位。

漢武帝一生自詡英明神武,可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決定會釀成如此大禍。

王莽篡權

公元前1年,漢哀帝駕崩了,接著他的祖母傅太后,母親丁太后也先後病死,中山孝王的8歲兒子劉衎成為皇帝,但西漢朝政卻由太皇太后王政君把持,作為王政君侄子的王莽抓住機會再次當上了大司馬,於是王莽的篡權之路開始了。

 漢武帝臨終前本想鞏固皇權,沒料到釀成大禍,被王莽篡權奪漢

定策安宗廟

公元1年,遙遠的西南方來了一個人,他向新帝獻上白雉雞和黑雉雞,以表達自己的族人對西漢帝國的臣服。在古代,白雉雞是祥瑞,所以王政君大喜,於是下詔:用白雉祭祖,告慰先靈。眾大臣也群口稱讚王莽有安廟之功,大臣們向王政君請奏封賞王莽。但在王政君打算封賞王莽時,王莽卻上書太后,可以封賞孔光等人,但勿將自己置於其中,以求避嫌。王昭君再次下令封賞王莽,王莽再次謙讓,來來回回好幾次,最後稱病不上朝了。無可奈何的王政君只得褒獎孔光等人。朝中大臣看到跟著王莽有肉吃,於是大臣們又開始上書王政君,再次請求褒獎王莽,這次賞賜力度極大,命王莽為“安漢公”,總理四輔之事。王莽只接受了“安漢公”的稱號,其餘封賞一律拒絕,王莽說:只有天下人的日子好過了,我才能安心享受封賞。在西漢末年這個腐朽王朝中,在絕大部分官員都在貪婪的索取時,王莽一再的謙讓,這種強烈的對比讓王莽得到了天下人心,贏得了所有人的敬重。

大義滅親、奉公忘私

王莽深知外戚專權對他的威脅

於是將漢平帝的母親衛氏一族分封到中山國,禁止回京師。王莽長子王宇害怕漢平帝報復,極力反對此事,他想用迷信的方法改變王莽的想法,打算命人用血酒撒到王莽家大門上,然後以此為異像來勸說王莽交還權利給衛氏。但被王莽發現了,王莽大怒下,把兒子王宇逮捕入獄後毒殺。然後藉此機會誣陷並誅殺外戚衛氏一族。為了消除負面影響,又令人把此事宣傳為王莽“大義滅親、奉公忘私”,甚至寫成文章發往各地,然後登入官府檔案,來教導世人。

推行恩惠政策,加九錫之命

公元2年,全國大旱,遭受蝗災,百姓流離失所。王莽帶領200多名官員捐獻土地和住宅來救濟災民,在長安城為災民建設1000間房屋。不僅如此,王莽女兒選為皇妃之後,朝廷封賞王莽26500頃良田,但王莽以救濟災民為由拒絕了,他還將朝廷給的四千萬錢聘禮分給了貧苦窮人。為了復興儒家傳統,王莽興建了明堂、辟雍、靈臺等儒家禮學建築,還為學者建立上萬套住宅。此時天下的臣民已經把王莽當成亙古未有的大賢,全國各地歌頌王莽的民歌多達3萬首,甚至公卿大夫等幾百人上奏太后,要給王莽加“九錫”。

九錫也叫九賜。是中國古代給予大臣最高規格的賞賜,具體包括車馬、衣服、虎賁、樂器、納陛、朱戶、弓矢、鋏鉞、櫃鬯九類物品。

公元6年,漢平帝病死,王莽立只有兩歲的劉嬰為皇太子。太皇太后王政君讓王莽代理天子主持朝政,大臣則稱王莽為攝皇帝。

 漢武帝臨終前本想鞏固皇權,沒料到釀成大禍,被王莽篡權奪漢

王政君的縱容讓王莽的野心越來越大

公元8年,在王莽的逼迫下,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接受劉嬰的禪讓後,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

王莽在朝野的廣泛支援下,百姓的愛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只有他在中國歷史上沒有透過暴力手段,沒有釀成血流成河的情況下奪得了天下,也開創了禪位制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