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名將張弘範,還有軍旅詩人的身份,他的這首詞直追蘇軾辛棄疾

讀書燈

半窗寒雨夜深深,燒斷蘭膏一寸金。

莫笑十年塵壁上,也曾明破聖賢心。

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少年時代的讀書生活,十年寒窗苦讀,焚膏繼晷是常有的事;“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的畫面也深深地留在了詩人的記憶深處。詩人刻苦求學、希賢慕聖的心情也是躍然紙上的。

元代名將張弘範,還有軍旅詩人的身份,他的這首詞直追蘇軾辛棄疾

如果按照詩句的內容,我們很容易會將作者聯想成一位溫文儒雅的文人;

但又有誰能想到,這首詩竟然出自一位武將之手,而且他還是一位戎馬倥傯、戰功赫赫的一代名將,他就是元代名將張弘範。

張弘範,字仲疇,元初著名將領。中統三年,張弘範被授行軍總管,跟隨合必赤討伐李璮。至元六年,張弘範參加襄陽之戰,獻計破城,後又跟隨元帥伯顏南下攻打南宋,在崖山海戰中擊敗南宋水師。

可以說,張弘範是忽必烈滅宋之戰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人物。

元代名將張弘範,還有軍旅詩人的身份,他的這首詞直追蘇軾辛棄疾

真實的張弘範是一位儒將,也是一位軍旅詩人,具有儒者的情懷和詩人的氣質。

張弘範有詩集《淮陽集》一卷,詩集中還有不少的詞作。張弘範也常常以文人自詡,他的詩詞風格多樣,既展現了建功立業的豪放胸懷,也寫閒散情致,更有傷時之作,寄寓人生感慨,顯示著自己俊秀儒雅的一面。

既然是一位軍旅詩人,那麼他自然也就有著不同尋常的學習經歷。在張弘範的學習成長生活中,有兩個人對他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一位是他的父親張柔,一位是他的老師郝經。

張柔在元初是有名的藏書家之一,家中藏書很多,這些藏書大部分是來自於張柔對書籍的重視。每次在攻城取得勝利時,張柔不像其他將領那樣收集金銀珠玉,而是將目光鎖定在圖書館的文獻典籍中,比如在攻下汴京後,張柔是第一時間趕到圖書館,將金國的國史《金實錄》收集起來,這部珍貴的文獻資料得以儲存。

元代名將張弘範,還有軍旅詩人的身份,他的這首詞直追蘇軾辛棄疾

出生於這樣一個珍視書籍、文風濃厚的家庭,張弘範自幼對讀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也能輕而易舉地接觸並獲得稀有文獻中的知識。

有家風的薰陶,再加上名師的點撥,張弘範的學業突飛猛進,而這位名師就是郝經。郝經是宋末元初有名的大儒,郝經著作等身,《春秋外傳》、《續後漢書》及《陵川文集》等都是他的學術鉅著。

張弘範師從郝經,研習儒術,養成了溫文爾雅的儒士風度,張弘範詩歌的藝術手法,以及對典故的運用,都直接得益於郝經的影響。

元代名將張弘範,還有軍旅詩人的身份,他的這首詞直追蘇軾辛棄疾

身為軍旅詩人,張弘範於戎馬倥傯之間創作了許多以軍旅征伐為內容的作品,他的這類詞作風格慷慨激昂、豪壯振奮。他的詞中用典如流,風格清爽剛勁,豪邁奔放,他的詞中既有蘇軾彎弓射天狼的豪邁氣度,也有辛棄疾沙場秋點兵的雄渾氣概,如他的這首《木蘭花慢》:

功名歸墮甑,便拂袖,不須驚。且書劍蹉跎,林泉笑傲,詩酒飄零。人間事、良可笑,似長空、雲影弄陰晴。莫泣窮途老淚,休憐兒女新亭。

浩歌一曲飯牛聲,天際暮煙冥。正百二河山,一時冠帶,老卻昇平。英雄亦應無用,擬風塵、萬里奮鵬程。誰憶青春富貴,為憐四海蒼生。

元代名將張弘範,還有軍旅詩人的身份,他的這首詞直追蘇軾辛棄疾

詞作開篇三句“功名歸墮甑,便拂袖,不須驚”,

起調舒緩,讀來有一種雲捲雲舒、淡定自若的從容氣度,在詞人眼裡,功名利祿都是身外之物,如浮雲一般,他甚至把失去功名比作墜落的瓦罐,表示對此只有拂袖而去,用不著驚慌失措。

句中的“墮甑”是一個歷史典故,出自《後漢書·郭太傳》:郭太善於獎掖後進,推薦、提拔青年才俊,有一個客居太原的叫孟敏的學子,手中的瓦罐不慎墜地,他頭也不回就離開了。

郭太聽說此事後,就問孟敏為何這樣做,孟敏說瓦罐掉到地上,肯定就摔破了,回頭於事無補,又有什麼用呢?後來,孟敏外出求學,十年之後天下聞名,很多士大夫都厚禮聘請孟敏,但孟敏一心專注學術研究,並沒有答應士大夫的聘請。

元代名將張弘範,還有軍旅詩人的身份,他的這首詞直追蘇軾辛棄疾

在這裡,張弘範以孟敏自比,言語間自有一種看破世態人情、虛名浮利的決絕和灑脫,顯示出武將特有的果斷氣質。

其實,張弘範對於名利的認識是深刻的,隨著名聲與成就的與日俱增,他越來越淡泊名利,他在給好友的信件中曾不止一次地流露出這種情感。

在給好友王仲思的信件中,他說“秋風咫尺襄樊了,好約扁舟泛五湖”;在給劉仲澤的信件中,他又說“東籬把菊坐,共賦南山詩”;他路過武陵桃花源的時候,心有感慨,會寫下“千古武陵溪上路,桃花流水潺潺”;他在寄情山水的時候寫下了“愛煞林泉風物好,羨他歸去來兮”;他泛舟江上時,也寫下“飄飄信流去,誤過子猷溪”的詩句。

元代名將張弘範,還有軍旅詩人的身份,他的這首詞直追蘇軾辛棄疾

在這些詩句中,歷史上的那些名人隱士,都成為張弘範“異代相逢”的知己,他們超塵拔俗的生活狀態與張弘範內心的某種情懷達到了一種默契的平衡,甚至是高度的契合。

最終,隱者陶淵明等人成了張弘範必然的精神追求,武陵桃花源為他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提供了一處潛意識中的安放身心的詩意棲居地。

隱逸,對張弘範而言,不是仕進受阻後的自遣自慰,也不是生存困境之中的精神寄託,而是對自由人生的熱切向往與終極追尋。

所以,無論從詩作本身還是所引典故來看,我們很少能看到其間的抑鬱不平之氣和厭世傷感之情,詩人始終保持著一種瀟灑自如的氣度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元代名將張弘範,還有軍旅詩人的身份,他的這首詞直追蘇軾辛棄疾

接下來的三句“且書劍蹉跎,林泉笑傲,詩酒飄零”,是張弘範尋求心靈自我安慰的情感表達。張弘範在元初的一系列戰事中居功至偉,而他卻以“蹉跎”自評,這無疑是他的自嘲。

他想的是在山林野泉邊逍遙自在地度過一生,借山水與詩酒寬慰飄零的人生,這顯然是張弘範與追求人生功名利祿相牴觸的一種人生處世哲學。

在歲月流逝中許多美好的東西化為了幻影,現實和理想的衝突,光陰流逝的悵然,還給張弘範帶來了一種人生必答的選擇題?作為一代名將,張弘範素有建功立業的青雲之志,然而隨著時日漸長,人生遲暮的心情與對戰爭的厭倦心理也經常伴隨詞人左右。

元代名將張弘範,還有軍旅詩人的身份,他的這首詞直追蘇軾辛棄疾

正如他對戰事的認知一樣,他既在其中感受到了建功立業的成就感,也於其中體會到了殘酷的現實。所以,對退守田園、歸於林泉的嚮往,在詞人戎馬倥傯的生活中與日俱增,並一發不可收拾起來。

在張弘範眼中,寄情山水、寄情詩酒是陶然灑脫的,是豪情快意的,這種豁達的情懷,除了在詩歌中直接表現自己對吟詩飲酒的喜愛之外,還表現在他對陶淵明處世哲理的欣賞上。

隱逸林泉中,詩酒慰平生,他嚮往像陶淵明那樣的自由高古、落拓不羈、才華橫溢的人生境界,透過喝酒感受暢達快意的人生,亦透過酒後的超越,獲得一種藝術的感受。

元代名將張弘範,還有軍旅詩人的身份,他的這首詞直追蘇軾辛棄疾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計程車大夫精神,對詞人來說,既然現在功名難恃、書劍蹉跎,那麼林泉詩酒的隱逸生活自然是唯一的選擇。詞人的這種心態,和根據一時一地的境遇來調節自己的心靈狀態和行為方式計程車大夫精神是一致的:

在得志之時,建功立業,充滿了入世的責任意識;而在思想上和仕途上趨於平淡時,則嚮往于山林,尋求精神寄託。由外在的事功轉向內在生命的體認,這種糅合了一面希望和一面又渴望歸於林泉的情懷, 幾乎是歷代所有文人士大夫所共同經歷的人生道路。當然,張弘範也不例外。

然而這兩種處事方式的彼此轉換,對於每一個有才幹尤其是已經功成名就的人來說,又不能不經過一番強烈的內心掙扎,這是從一開始輕柔地試探到中途激烈地碰撞再到最後趨於平靜並自我接受的過程。

歷經了世事滄桑,用盡了全身心力,最後能夠擁有的,只有自己。這是一種內心的救贖,是一個自己與自己和解的過程。

元代名將張弘範,還有軍旅詩人的身份,他的這首詞直追蘇軾辛棄疾

所以詞人一聲長嘆,發出了“人間事、良可笑,似長空、雲影弄陰晴”的感慨,這幾句其實道出了詞人內心追求這種隱逸生活的原因,詞人認為人世間的事情確實可笑至極,就像一陣風吹過,雲遮月影,陰晴不定。他把世事無常比作雲影的變幻,語淺意深,飽含了張弘範閱盡千帆、歷經世事滄桑之後的心路歷程。

詞人對這一切,有著清醒的認識。

於是他說“莫泣窮途老淚,休憐兒女新亭”,這兩句大意是說:不要像阮籍一樣在窮途末路的時候老淚縱橫,也不要為那些南渡人士在新亭對泣悲傷。

這看似是詞人的自說自話,其實恰恰是詞人看破世事、看淡名利的灑脫外現。

但是,這種灑脫是理想中的灑脫,是與現實生活中詞人所扮演的角色格格不入的,所以,詞人選擇坦然面對生活中無法避免的現實。

張弘範口中的“莫泣窮途老淚,休憐兒女新亭”,就很好理解了,這是詞人用來安慰自己的話語,抑或說在內心找到介乎於兩者之間的某個平衡點。

元代名將張弘範,還有軍旅詩人的身份,他的這首詞直追蘇軾辛棄疾

在這裡,詞人依舊引用了歷史人物的典故,“窮途老淚”是指晉人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的故事,對於阮籍來說,他的人生道路、人生理想和自己的價值觀在時代變遷中無法實現。於是他經常駕著車,漫無目的地行駛,走累了,他會仰天長嘯、抱頭痛哭。

或許,阮籍是以這樣的方式在現實中尋找心靈的一方淨土,不在此時慟哭,還能如何?

詞中的“兒女新亭”,用的是東晉渡江人士常在新亭宴集相對而泣的典故。張弘範在此明確表示不學阮籍窮途而哭、不憐新亭士人像兒女那樣對泣,向世人敞開了自己樂觀、開朗、豁達的胸襟,大有兒女情短、英雄氣長的風貌。

但詞人說到底仍是一個戎馬生涯、胸懷天下的人,他能對功名利祿的身外之物處之泰然,卻無法排遣解甲歸田、棄用置閒的悲哀。

元代名將張弘範,還有軍旅詩人的身份,他的這首詞直追蘇軾辛棄疾

下片開頭兩句“浩歌一曲飯牛聲,天際暮煙冥”,大意是說,應當在天際晚霞靄靄、薄暮冥冥的時候,像甯戚一樣擊牛角高歌。在這句中,詞人引用了春秋時衛人甯戚未遇齊桓公的典故,便透露了這種艱難抉擇的心路歷程。

詞人在這裡引用這個典故,既有表明自己功成名就卻仍想有所作為的意思,同時飽含著有朝一日能得到重新被啟用的幻想。

可是,詞人身為名將的使命已經完成,眼前的大好河山,是詞人縱馬賓士過的,如今卻只能坐視終老,真正的英雄不該如此,詞人打算迎著風塵,像大鵬一樣奮飛萬里。

因此在詞人風華不再的現實與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境遇背後,其實是對閒置生活的深沉的抑鬱和無奈。在此情況下,即使他再有鵬程萬里的遠大抱負,又能有什麼用呢?

元代名將張弘範,還有軍旅詩人的身份,他的這首詞直追蘇軾辛棄疾

結尾兩句“誰憶青春富貴,為憐四海蒼生”,詞人再次袒露心聲,他重申自己之所以有甯戚當年飯牛扣角而歌的情懷,決不是因為留戀年輕時曾擁有過的榮華富貴,而是完全出於對天下蒼生的憐憫情懷,這就充分展示了詞人在功成名就後閒置一旁,卻仍不墜青雲之志的英雄本色,但結尾這低沉的旋律,其實也透射著詞人在現實裡的無奈。

張弘範的這首詞,用典無疑是一大特色,詞人將經史子集、歷史人物、名人故事信手拈來,運典如流。詞人以歌傳情,以詞明志,把自己的現實處境以及心態情緒與典故中的人物際遇聯絡起來,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

元代名將張弘範,還有軍旅詩人的身份,他的這首詞直追蘇軾辛棄疾

張弘範的這首《木蘭花慢》,其實是詞人心路歷程的寫照,我們透過詞作,依稀能看到一位將軍在風起雲湧的歷史洪流中的英武豪氣,也能看到一位羽扇綸巾、寄情山水的俊秀儒雅的詞人形象。

但這首詞的基調則是俊逸雅緻、清健縱逸的,因為他在用軍旅詩人的情感表達自己的心態和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