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求全,人不求滿

事不求全,人不求滿

文\一藻

《菜根譚》中寫道:

“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

意思是,賞花的最佳時節是在半開的時候,喝酒也是在微醺的時候,最是甜美。

凡事,只達七八分才有佳趣。一旦過了,就了無趣味。

就好像在花開燦爛時,喝到酩酊大醉時,心中的那份意味就消散了。

半開的花,除了美景外,心中還多了份對未來的期盼。酒至微醺,除了品嚐美味後的滿足外,還多了份此中有真味的意蘊。

凡事不求過滿,只求剛剛好。

事不求全,人不求滿

事不求全,人不求滿

淡泊明志

一個人,只有積極進取,才能使生命蓬勃向上。然而,如果過分在意得失,過分在意名和利,則會將人生逼上絕路。

俗語說:“求名之心過盛必作偽,利慾之心過剩則偏執。”

工作,但求精益求精,對他人有益,服務社會,進而磨鍊我們自己的意志,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物質享受。

工作的實質,就是如此。如果超過了這個範圍,得到的名號和超出勞動報酬的獎勵,全是虛的,不可太過執著。否則,容易迷失自我。

“敦煌女兒”樊錦詩,面對網路上對她鋪天蓋地的讚譽,說出的卻是最質樸的話。

她對記者說:“我不像很多報道中寫到的那樣厲害,我是服從國家分配去的敦煌,我就是個普通人,其實我也想走,幾次想離開都沒有離成。”

為什麼沒有離開呢?

樊錦詩說,因為自己的精神是牽掛著那裡的。有一次半夜失眠,開啟的書仍是一本關於敦煌石窟研究的書。

沒有什麼高大上的理由,也沒有所謂的光環,面對讚譽,樊錦詩說出的句句都是心裡話。不求名,不求利,只是因為心中追尋的一束光,就在那裡。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只有將名利之心放下,才會得到工作的真正樂趣;只有將得失之心看淡,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的趣味。

事不求全,人不求滿

事不求全,人不求滿

凡事,不必求全

人,生來喜歡完美。

然而,如果一心只想盡善盡美,到頭來恐怕只會落得兩手空空。

繪本畫家幾米說:“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

林清玄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年輕人發誓,一定要找到一個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為妻。

時光一晃而過,六十年後,年輕人成了一位老人,他尋找了很長時間,卻依然獨自一人。

有位年輕人問他:“還沒找到嗎?”

老人回答:“我找了六十年了,30歲時我曾經找到了一個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可是那個女人說,一定要找到一個世界上最完美的男人,而我不是他要找的人。”

對美的追求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因此錯過了人生的風景,卻是遺憾的。

人無完人,不要對自己和他人過於苛求,學會用更加寬廣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人生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事不求全,人不求滿

事不求全,人不求滿

事若求全何所樂

《小窗幽記》中記載:

“凡情留不盡之意,則味深;凡興留不盡之意,則趣多。”

情感要留有餘地,才會有意味;興致沒有完全表露,則趣味更多。

天下之事,不盡之意,才是人生。

《紅樓夢》中,湘雲與黛玉賞月對詩,看到“天上一輪皓月,池中一輪水月,上下爭輝,如置身於晶宮鮫室之內”,忽然來了興致,便對黛玉說道:

“怎得這會子坐上船吃酒倒好,這要是我家裡這樣,我就立刻坐船了。”

黛玉聽聞後,笑道:

“正是古人常說的好,‘事若求全何所樂’。”

湘雲回道:“得隴望蜀,人之常情。可知那些老人家說得不錯,說貧窮之家自為富貴之家事事

心,告訴他說竟不能遂心,他們不肯信的,必得親歷其境,他方知覺了。”

黛玉又說道:“不但你我不能

心,就連老太太、太太以至寶玉探丫頭等人,無論事大事小,有理無理,其不能各遂其心者,同一理也。”

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生,多少都會有遺憾。

有人說,黛玉太苦。可是,她的苦卻是通透的,她看清楚了人生的無常與缺憾,懂得釋然和放下,這未嘗不是一種大智慧。

事不求全,人不求滿

事若求全何所樂?

人只有接受不完美,才會在殘缺中安享生命的樂趣。

在低處,欣賞花開得絢爛;在高處,品味冬雪的寂靜。

人生的境界,也就這樣被打開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