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稱量計重、辨識“鬼秤”、包頭伏餃子 觸控感知身邊的科學“小技巧”

【來源:姑蘇晚報】

體驗稱量計重、辨識“鬼秤”、包頭伏餃子 觸控感知身邊的科學“小技巧”

小朋友在參觀計量與生活科普館。記者 李浛芃攝

本報訊(記者 李浛芃 實習生 馬一先)昨天,30名來自滄浪新城第一實驗小學校的小朋友,來到蘇幫菜博物館及蘇州市計量與生活科普館,學習蘇幫菜餐飲文化,動手包頭伏餃子,並瞭解日常衣食住行的實用計量科學知識和法治知識,體會在生活中找知識,在實踐中得結論的道理。

飲食在蘇州人心裡,是生活,更是藝術。蘇幫菜博物館,隱於南園賓館2號樓,致力於蘇州江河湖海地緣飲食文化和大運河全流域飲食習俗的研究、保護、傳承和利用。現有漢代酒器、晚清食器等1000多件藏品,分為農具、炊具、餐具、酒具、茶具和盛器等。

“‘蘇’字,草字頭如荷花之葉與蓮蓬,魚的尾巴強化成塊面狀,隱喻太湖魚美,彰顯‘吳灶文化,魚米之鄉’的文化內涵。”講解員從博物館的標誌開始,將蘇式餐飲文化娓娓道來。“沒想到在蘇幫菜飯店裡吃的第一道熱菜清炒蝦仁,是取蘇州話‘歡迎’的意思!”季昀斐小朋友感嘆道。

“現在是三伏天的頭伏,按照蘇州的傳統,頭伏天應該吃餃子,也意為‘元寶藏福’。”蘇幫菜博物館館長趙國明一邊為小朋友講解“不時不食”的蘇式餐飲文化,一邊拿出準備好的餃子皮和餃子餡。小朋友們一手握著餃子皮,一手用筷子拾取餡料放到麵皮內,蘸水沾溼、對摺捏形,不一會兒,餃子就擺滿了托盤。包餃子“王者選手”府昕妤小朋友包得又快又好,還作為“小老師”去幫助其他同學。

生活離不開計量,處處都會用到計量。但計量是什麼?在生活中又有什麼用處?帶著這兩個問題,小朋友們來到計量與生活科普館。“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與衡,是古代稱重的東西。權相當於秤砣,而衡指的就是秤桿。”姑蘇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標準計量處處長盛駉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小朋友講解生活中的計量知識與法治內容。“從度量衡到壓力機、水錶電能表,學到了很多計量知識!”金珏小朋友說。

盛駉還給小朋友們變了個“戲法”——原本在電子秤上稱出結果為2kg的砝碼,在輸了幾個“密碼”後,就變成了2。2kg。盛駉提醒道,“這種秤俗稱‘鬼秤’,能改動被稱物體的重量,讓我們多花冤枉錢。同學們在購物時一定要謹防上當受騙,也要把學到的知識從現場帶回家。”

據悉,該活動是姑蘇區科學技術協會、區教體文旅委攜手區少年宮、區科普場館聯合會、區關工委、蘇州名城建設集團推出的“姑蘇科普摩天輪十二館”青少年科普研學打卡活動之一,旨在讓青少年近距離感受科學和家居文化、非遺文化、紅色文化、餐飲文化、運河文化、科創文化融合的魅力。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