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極其稀少的功臣贈爵——明初郡公和“公世子”(勳衛)

原創

2022-05-21 01:00

·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明朝宗室王爵的承襲制度

根據明制:

皇子封親王,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

親王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視二品。

明朝極其稀少的功臣贈爵——明初郡公和“公世子”(勳衛)

在《皇明祖訓》中規定,

皇帝的嫡長子為太子,太子的嫡長子為皇太孫

,如朱元璋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原嫡長子朱雄英夭折)為皇太孫。

親王的嫡長子為世子

如靖難之前,燕王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為燕世子。

郡王的嫡長子為長子,如秦府永興昭僖郡王朱公鉐的嫡長子朱誠瀾為永興長子。

世子為宗國之儲王,封號隨國號一個字。如周世子,燕世子等。

長子為郡國之儲王,封號隨國號兩個字。如懷慶長子,高陽長子等。

其中郡王除宗室郡王外,還有功臣郡王。功臣郡王一般是開國或靖難的功臣,生封公爵(唯沐英生前為侯),死後追贈為郡王。(詳見前文

明朝對功臣外戚最高的嘉獎———追封民王

明朝極其稀少的功臣贈爵——明初郡公和“公世子”(勳衛)

“勳戚大臣無生封王者,唯贈典則有之”,朱元璋仿照漢高祖的“非劉姓不封王”,也採取類似了非朱(宗室)姓不封王”

的方法。

功臣勳戚的王爵只追封(贈)不授封,追封民王是對於他們生前功勳最高的褒獎,最高者的追贈其上三代皆為王。

明朝極其稀少的功臣贈爵——明初郡公和“公世子”(勳衛)

洪武二十六年定:“

公追封為王。侯追封為公。伯追封為侯。合封三代者、照依追贈封爵、一體追封。其襲爵子孫、非建立奇功異能、生死只依本爵”。

這類功臣勳戚去世後所贈的王爵不同宗室王爵,子孫後代如果沒有為國家建立大的戰功,爵位只能是世襲的公爵,所以除了宗室親藩之儲王(嫡長子或指定襲封的其他嫡庶子)外,

明朝的公爵世襲制度

公爵是明朝功臣爵位中最高的等級,明初非授予“開國輔推宣力”或“奉天靖難推宣力”封號和“上國柱”勳號者不封。(超封者與外戚除外)

明初的公爵和宗室王爵一樣也分兩種(永樂中後公侯伯超品)

一種是國公,一種是郡公,同為正一品。國公封號一個字(國名),郡公封號兩個字(郡名)。

明朝極其稀少的功臣贈爵——明初郡公和“公世子”(勳衛)

“國初因前代之制、列爵五等。非有社稷軍功者不封。子男後革。所封公侯伯、皆給誥券。或世、或不世、各以功次為差”。明朝從始至終絕大部分授封和追贈(封)的公爵全部是國公。

這些明初因功勳受封(非外戚)國公們,除生前褫奪爵位或被殺者,一般都是賜予誥書,世襲爵位,其家族與朱明王朝休慼與共,相伴相生,貫穿明朝始末。由於國公數量太多,這裡就不一一展開了。

明朝極其稀少的功臣贈爵——明初郡公和“公世子”(勳衛)

稀少的郡公

郡公本應對照是也是一品功臣爵位,但顯得及其稀少。原因是因為明朝郡公大多是在明朝建立之前暨剛剛建立之時,對已經戰死疆場的功臣的一種追贈的公爵爵位,所以在洪武四年十一月大封功臣之時,並沒有郡公(兩字)爵位,開國六大國公之下而是直接是二十八郡侯。

六位郡公

明朝建國之前追封(贈)的郡公有

高陽郡公耿再成

濟陽郡公丁普郎

河間郡公俞廷玉

(其子俞通海贈虢國公),

天水郡公嚴德

東海郡公茅成

。明剛剛建國後,於洪武元年四月追贈一位郡公乃是

姑孰郡公陶安

相對與國公,追贈郡公爵位更像是追贈的民王。只有一世不可世襲,常為虛封。所以明朝初年,取消郡公一爵,以後不再復置,郡國一級最高的功臣爵位由郡侯代替。

明朝極其稀少的功臣贈爵——明初郡公和“公世子”(勳衛)

國公世子

對比明朝宗室來說,

親王既是皇帝庶支宗族的主脈

又是一個親藩宗國的國王

那麼郡王作為本系親王的庶出支脈,又是一個郡國的國王。

國公郡侯亦是如此,所謂“王公貴族”,明朝國公“食邑”一國,最高者俸祿遠超郡王(祿米本色及折色約兩千到兩千五百石,各府不同,襲封者減半),如韓國公李善長歲俸四千石,魏國公徐達則最高,歲祿達五千石,郡侯則“食邑”一郡,大部分開國郡侯歲俸為一千五百石,少者如汝南侯梅思祖,宜春侯黃彬,河南侯費聚等歲祿也在九百石。

明朝極其稀少的功臣贈爵——明初郡公和“公世子”(勳衛)

明朝的宗室親王、郡王是實際赴藩,所謂“明建親藩,裂土而不臨民,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說白了就是養著吃喝,沒事生娃。

而憑戰功授勳的開國公侯則是虛封其領地,在京城建國公府,雖然賜誥書鐵券,世襲其爵位,但子孫襲爵者依然要為朝廷當差效力,參與考評。

所以“裂土而封”的宗室王和“滯留京城”的功臣外戚被“同國而封”,但一個在宗藩,一個在京城,這樣的例子很多。如相較時間不遠的:

朱元璋封十九子朱松為韓王(獻王),又封李善長為韓國公。朱松為韓國的國王,李善長為韓國的國公。

朱元璋封始封十五子朱植為衛王(改封遼王,即遼簡王),又封鄧愈為衛國公。

朱棣的兒子朱高熙被封為高陽郡王,至正二十二年處州平叛陣亡的耿再成被追封為高陽郡公。

明朝極其稀少的功臣贈爵——明初郡公和“公世子”(勳衛)

朱高熾封九子朱瞻垍為梁王(諡莊),可朱元璋愛妃胡氏的侄子胡顯又是梁國公。

這類例子還有很多:

滕懐王又為公顧時贈國,贈寧國公王真又為獻王封國,英宗封許悼王又為公王志贈國,贈安國公孫忠又為惠王封國,景帝初封沂王即憲宗又為公金朝興、袁容贈國,初封榮王即徳莊王又為公張玉、姚廣孝贈國。憲宗贈寧國公陳瀛又為獻王封國,孝宗贈寧國公周能又為獻王封國, 如祖初封豫即代簡王又為公俞通海贈國,封郢靖王又為公馮國用贈國。

明朝極其稀少的功臣贈爵——明初郡公和“公世子”(勳衛)

那麼宗國的親王有世子,郡國的郡王有長子。同樣作為“一國之公”的國公和“一郡之侯”的郡侯他們的嫡長子能不能被稱為公世子與侯長子呢?

根據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嫡長子承襲制,理論上公侯爵位繼承者也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公侯爵位的“法定”繼承人在襲爵前會被授予勳衛或帶刀、散騎舍人。這是由功臣子弟擔任的親隨侍衛,俸祿每月十到二十石,好處是這些勳貴子弟既可以不用上前線統兵禦敵,又可以在皇帝身邊多多交流“感情”,方便襲爵後被委以重任。

明朝極其稀少的功臣贈爵——明初郡公和“公世子”(勳衛)

這些功臣子弟組成的勳衛,舍人群體成為保護皇帝近侍之臣,常常腰挎佩刀隨同皇帝朝會、飲宴。統轄則銓注於錦衣衛衙門。明中期之後,散騎舍人之職逐漸不授,而勳衛和帶刀舍人則演變為勳爵應襲子孫例授之職。

如《朱子語類》有言:

唐之朝廷有親衛,有勳衛,有翊衛。親衛則以親王侯之子為之,勳衛則以功臣之子弟為之,翊衛則惟其所選。”

清孔尚任《桃花扇·迎駕》:“

那幾個武臣勳衛,也算不得部院卿僚

。”

“算不得部院卿僚”,

也就說明明中後期勳衛不是朝廷正式任命的督府部院的武官,

而是其祖上功臣武將的司職一種體現:維護“中央政權”(皇帝)。在襲爵之前的一種過渡和學習。所以在明朝中後期並沒有所謂“公世子”這一種公爵繼承人的稱呼,他們應該被統稱為勳衛。

明朝極其稀少的功臣贈爵——明初郡公和“公世子”(勳衛)

明朝的兩位僅有“公世子”都是在明初被太祖朱元璋“贈與”的,他們兩位一位是信國公湯河次子湯輗,一位是魏國公徐達之子徐輝祖。

明朝極其稀少的功臣贈爵——明初郡公和“公世子”(勳衛)

湯輗,“信國公世子“

輗軏是指

古代大車車轅前端與車衡相銜接的部分: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

湯和五子:長子湯輗(明史寫作湯鼎)、次子湯軏 、三子湯鼐、四子湯燮 、五子湯醴。

“惟湯信公和子輗已為前軍都督僉事,二品矣。卒而贈世子。”

明朝極其稀少的功臣贈爵——明初郡公和“公世子”(勳衛)

洪武十一年(1378年)湯和由中山侯進封為信國公。

湯和的五個兒子中老大,湯輗做到了正二品

前軍都督僉事,

但洪武十四年,湯輗隨大將傅友德遠征雲南,並逝世於雲南。如果大軍凱旋,二品的湯輗憑戰功也應該封為郡伯。

作為湯和的嫡長子,湯輗理應襲封信國公,可惜去世於湯和的前邊。去世後被朱元璋贈

“信國公世子

”。

徐輝祖“魏國公世子”

徐輝祖,喜歡讀史的朋友都很熟悉,他是魏國公徐達的長子,初名徐允恭,明太祖朱元璋賜名輝祖。

公元1385年(洪武十八年)徐達去世,追贈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配享太廟,肖像供功臣廟。

在朱元璋親自撰寫御製神道碑文時,太祖手書曰:

“生男四人,世子允恭襲

”。

明朝極其稀少的功臣贈爵——明初郡公和“公世子”(勳衛)

所以不知是否是朱元璋“筆誤”,如果是認為魏國公徐達被追封為中山郡王,徐達的嫡長子徐輝祖世襲的話,那按宗室的叫法應該被稱呼為“長子”,但死贈民王是一種流爵,也就是與宗室王世罔替不同,民王爵位又不能世襲

。參照洪武十四年湯輗被贈王信國公世子的例子,連明朝著名史學家王世貞也認為朱元璋應該的的確確是把徐輝祖認定為“魏國公世子”

明朝極其稀少的功臣贈爵——明初郡公和“公世子”(勳衛)

洪武十七年(1384年),

十六歲的徐輝祖以勳衛署左軍都督府事,每月獲賜祿米二十石。一年後他的父親魏國公徐達去世。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十月二十六日,身高八尺五寸,儀表堂堂的徐輝祖襲封父親的爵位魏國公。

徐輝祖的妹妹徐妙云為燕王朱棣的正妃,所以徐輝祖也就是燕王的大舅哥,靖難之役 時,徐輝祖受建文帝委派率領大軍與朱棣的燕軍作戰,最終失敗。

明朝極其稀少的功臣贈爵——明初郡公和“公世子”(勳衛)

燕王朱棣入南京後,徐輝祖躲在中山王祠,被下獄審問。朱棣召見詢問徐輝祖,徐輝祖表示並不擁戴朱棣稱帝。朱棣想要殺他,徐輝祖振筆直書:

“中山王開國功臣子孫免死

。”

徐輝祖是朱元璋親指的第二代魏國公,連名字都是聖賜的,徐氏一門與朱明宗室聯姻眾多,所以朱棣看在徐皇后的面子上,加上徐達是開國功臣之首,最終免其死罪。勒令徐輝祖返回私宅,革去他的俸祿和爵位。

永樂五年(1407年),徐輝祖病逝,一稱被勒令自裁,年約四十餘歲。一個多月後,朱棣以“中山王(徐達)不可無後”為理由,命其長子徐欽繼承魏國公。

總結

“令典,親王子曰:世子,禮服視郡王。郡王子曰:長子,禮服視鎮國將軍。公侯子應襲者授勲衛及帶刀舍人不當言世子也。

“惟湯信公和子輗已為前軍都督僉事二品矣,卒而贈世子。又髙帝御撰中山王神道碑曰:世子輝祖襲,想國初之制如此,但不知品秩何如。

————————明.王世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