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青銅製編鐘的形成,以及在音樂考古中的意義

編鐘,作為我國古樂器,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前人在器樂、文物、考古等方面,對於“編鐘”這一樂器都進行了追尋,並且也做了許多關於編鐘的研究,包括文物出土編鐘的分析、樂律銘文研究等方面,各考古專家都對編鐘進行了詳細的測量和資料分析,一系列的研究蘊含著前人對編鐘這一樂器的喜愛與心血。

探究青銅製編鐘的形成,以及在音樂考古中的意義

一、編鐘與音樂考古

鍾,是銅製罐體擊奏體鳴樂器。廣義上的鐘,從基本形態來看,從上至下,整體可以看作一個類似於扁圓錐體或圓柱體的中空形狀,鍾切面呈圓形或橢圓形,依靠擊打鐘體發聲。而編鐘,作為各個種類鐘的一個集合,青銅製,是大小不同的扁形圓鍾按照音調高低排列,懸掛在架子上而成,表面帶有銘文裝飾。

音樂考古學,是人們根據與古代音樂藝術有關的實物史料來研究音樂歷史的科學。當代社會,對於器樂的研究不僅侷限於創新與再次開發,音樂愛好者對於古樂器的復原,也越來越重視。古代樂器,包含著一個時代的文明,編鐘也不例外。

編鐘從古代一步步走來,對於音樂考古來說,無論從橫向,即不同形態編鐘之間的聯絡;又或是縱向,即不同時期編鐘的發展變化,都能體現出編鐘在不同社會形態中所包含的經濟、政治、藝術等因素,以至於使人們更好的從中得到關於古代器樂史的研究。

編鐘與音樂考古學相輔相成。從編鐘的歷史出發,結合各時期的社會發展實況,研究編鐘在其中的變化,探討編鐘對人們藝術娛樂生活的影響等。以古樂器研究的角度看待編鐘的發展,逐漸與當代音樂考古相銜接,思考其中的應用軌跡,從而對未來的音樂發展、音樂史研究作出貢獻。

探究青銅製編鐘的形成,以及在音樂考古中的意義

二、從古樂器研究角度看編鐘的發展

我國古代樂器一般研究的內容,含有樂器的斷代分域、形制型別、材料工藝、銘文紋飾、演奏音響等。特別是研究古樂器時,由於出土的文物,並不是一定滿足研究的需要,可能存在時代之間的斷層,並且不同地域出土的古樂器各不相同。所以,從古樂器研究的角度來說,編鐘在各個時代,在形制、材料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發展。樂器來源於生活,而製作樂器的人們,思維方式受社會發展影響。

樂器考古一般將石器時代作為最早的時間考據,而青銅時代是石器時代後的時代,夏、商、西周、春秋時期都在這個時間劃分範圍之內,此時製造業原料多變,青銅逐漸開始使用,到了戰國與秦漢時期,青銅製的禮器依然深受人們的喜愛。編鐘也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被人們製作而成。

青銅禮器,大致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編鐘是禮器,同時亦屬於樂器。古時宮廷娛樂、宗教祭祀、演練等儀式中經常出現編鐘的身影,編鐘是這些活動中常用的樂器之一。但在古時,編鐘體積龐大,製作需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一般僅為貴族使用。

周王室為了推行雅樂,還專門設立了大司樂,由此可見皇室對其的重視程度。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的大型編鐘,也是目前為止被人們所熟知的編鐘之一。曾侯乙編鐘共有65枚鍾,有三層八組,上層為鈕鍾,中層為甬鍾,下層為大型甬鍾,正中為楚惠王贈予曾侯乙的鎛鍾。

探究青銅製編鐘的形成,以及在音樂考古中的意義

曾侯乙編鐘的表面有許多銘文,大體上為編鐘的編號,記載著當時的音律樂理,配有撞鐘錘和木槌擊打發聲,曾侯乙編鐘具有“一鍾雙音”的特點,即敲擊正鼓部和側鼓部會出現兩個不同的音,兩音之間的頻率為三度關係,雙音鍾是古代樂器製作者根據扁體鍾所帶有的共鳴特殊性製成。從整體上看,曾侯乙編鐘是多種型別鐘的一個集合,編鐘的製作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密不可分。春秋晚期的青銅蟠龍紋鈕鍾,已經體現了當時鐘的一個基本使用形態,外部的蟠龍紋也是青銅器紋飾之一。

編鐘的製作,也是樂器與本土文化融合的體現,樂器來源於生活,最終成形,就是樂器製作者思維的實物化呈現。將文化價值注入編鐘當中,是情感的一種抒發,在樂器製作中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古往今來,都值得樂器行業的愛好者學習。

編鐘,在樂器製作者的眼裡,可以說具有自身獨特的魅力。它有著自己的樂律,編鐘上的銘文非常重要,一來銘文記載了編鐘的歷史,二來銘文的出現,也為編鐘樂律體系的完備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