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澶淵之盟”,到底是不是虧本買賣,120年後才真正見分曉

宋朝很有意思,喜歡和對手籤條約,北宋和遼國簽訂了一個《澶淵之盟》,南宋和金國簽了一個《紹興和議》。

很可惜,老趙家的人,都沒有明白一個道理,

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談判桌上永遠也別想得到。

兩個條約,看似跨越百年,其實是一種因果迴圈。

對於澶淵之盟,歷來都有兩種聲音。

一種聲音認為,這是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

,每年要給金國30萬的絹和銀,而且是沒有期限的,大宋不倒,賠款不止,比西方列強還“列強”。

有這個想法,非常正常,畢竟,大清國的各種對外花式賠款,已經深深地刺痛了國人的心,但凡說到“賠款”,都會撥動我們敏感的神經。

一種聲音認為,這是一筆“非常划算”的買賣

。雖然大宋每年要給金國30萬的絹和銀,但是,透過宋遼兩國貿易,大宋朝每年賺得盆滿缽滿,這點小錢,九牛一毛,划算。

另外,宋遼兩國交戰了20多年,大宋每年在軍費上的投入,就高達3000萬兩銀子,拿出來30萬,省去了3000萬,怎麼算都是一筆好買賣。

北宋“澶淵之盟”,到底是不是虧本買賣,120年後才真正見分曉

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沒有錯。

第一種,算的是“面子賬”,

只要給別人賠款,就是栽了面子,就是慫。

第二種,算的是“經濟賬

”,拿出30萬的成本,省下3000萬的費用,另外每年還能從兩國貿易中獲得巨大的稅收收入,絕對物超所值。

其實,還有一種賬,他們沒有算,

那就是“長遠賬”。

澶淵之盟,短期看,非常有效果,對於宋遼兩國來說是“雙贏”,雙方都得以休養生息,保持了120年的和平。

但是從長遠來看,

澶淵之盟的成功,讓北宋的皇帝們養成了一種習慣,那就是“用錢開路”,

到了南宋趙構這裡,依然是這種思路,能用錢解決的,絕不和你瞎吵吵。

“紹興合議”,就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得以完成的。那才是真正的喪權辱國,淮河以北的大片領土,都割讓給了金國。

相比之下,澶淵之盟,還是一個相對比較對等的協議,

如果仔細的瞭解了它的產生過程,也許,你會對它有新的看法。

蕭太后“以戰促和”,宋真宗“御駕親征”

宋遼交戰,所爭奪的核心地區,就是幽雲十六州。

這個地區,是中原的門戶,誰佔領了這個地方,就相當於一屁股坐到了中原的大門口,伸伸腿就走進我大中原裡了。可惜,

在五代十國的時候,被石敬瑭這個憨貨,拱手送給了遼國。

後周柴榮在位的時候,曾經帶兵北伐,收復了瓦橋關南部的十個縣,改名為“雄州”。瓦橋關,就是今天的雄縣,或者說,就是今天的雄安新區。

對於丟失的“關南地區”,遼國是心心念念,始終不忘。

1004年,遼國的蕭太后和兒子遼聖宗,親自帶著20萬大軍,出兵北宋,目的,就是為了討回關南地區。

他們一路攻城拔寨,大軍不斷向南推進,很快就到達了黃河北岸的澶淵,就是今天的濮陽。

黃河南岸,就是北宋的都城開封,

只要遼國軍隊過了黃河,北宋就岌岌可危了。

面對遼國的凌厲攻勢,這一仗該怎麼打,朝廷內部有不同意見。以王欽若為首的,主張遷都,避開遼國的鋒芒,把都城遷到南方去;以寇準和楊延昭為首的,主張全力迎敵。

楊延昭認為,遼國孤軍深入北宋腹地,派出一部分兵力斷了他的後路,然後再把他包成餃子,一口吞掉,趁機收復整個幽雲十六州,應該不成問題。

寇準更激進,他極力鼓動宋真宗趙恆御駕親征:“當年太宗皇帝就是親自帶兵北伐,你也要學學你老子的這種精神”。

最終,宋真宗下定決心,親自來到澶淵城。

皇帝的出現,果然鼓舞了士氣,宋朝將士甚至用弓弩,射殺了遼國領兵大將蕭撻凜。

北宋“澶淵之盟”,到底是不是虧本買賣,120年後才真正見分曉

至此,宋遼兩國呈膠著狀態,勢均力敵,但是,北宋擁有主場優勢,遼國客場作戰,戰線拉得太長,其實是有很大危險的。

蕭太后心裡也非常明白,他本來就不是打算來滅了北宋的,他就是想給北宋一巴掌,然後問他:“服不服,服了我們就講和”。

但是,現在事態已經明顯發生變化,似乎不在蕭太后的掌控之下了,於是,

他決定提前講和,派出北宋降將王繼忠,到澶淵城內進行講和。

原本,寇準是堅決不同意講和的,但是,宋真宗這個敗家玩意兒,從小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從來沒有經歷過戰爭,在澶淵城裡待了幾天,腿肚子早就發軟了。

現在一看有講和的機會,立馬就同意了,他派出心腹曹利用到遼軍中進行講和。

臨行前,曹利用問宋真宗:“底線是什麼?”,宋真宗說:“契丹人南下,不是圖財,就是謀得,土地是祖宗留下的,說什麼都不能丟,可以給他們錢,只要不超過100萬兩,都可以”。

曹利用剛走出房間,就被寇準給攔下了,寇準對曹利用放了一句狠話:“雖然皇上答應可以賠100萬兩,但是,我告訴你,絕對不能超過30萬兩,否則,我也可以要了你的小命”。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宋遼兩國達成如下協議:

一、宋遼兩國約為兄弟之國,兩國皇帝,誰年齡大,誰就是兄。

二、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瀛、莫二州),雙方撤兵。兩國邊境,保持現有狀態,不得加蓋城池。

三、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雙方談判完成後,曹利用回去覆命,宋真宗問他賠了多少款,他伸出三根手指頭,宋真宗還以為賠了300萬,急的都跳起來了,曹利用趕緊說:“是30萬”。

宋真宗哈哈大笑:“這麼便宜,好,你乾得很好,重重有賞”。

這個數字,對於宋真宗來說,確實不值一提,因為北宋一年的財政收入,高達1億兩銀子,30萬,在宋真宗眼裡,不過是買幾身衣服的錢。

條約簽訂後,雙方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從此以後,兩國之間再無戰事,百姓安居樂業,長達120年之久。

澶淵之盟是利是弊,要算“四筆賬”

澶淵之盟,籤的到底值不值,我們得算算四筆賬。

第一,民生賬。

澶淵之盟,為大宋帶來最直觀的效果,就是“和平”。

邊境再無戰事,百姓安居樂業,東京汴梁,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市,人口成倍的增長,稅收不斷提高,國家富得流油。

因此,

從民生的角度來講,澶淵之盟的簽訂,是非常值的。

第二,經濟賬。

前面我們講過,宋遼交戰,大宋每年的軍費開支在3000萬兩銀子,現在以區區30萬的絹和銀,就可以省掉這筆費用。

當然,不可能是全部省掉,因為北宋在全國佈置了超過100萬的禁軍,養這些禁軍,也是要不少錢的。

我們要算的經濟賬,主要是“榷場”帶來的收入。

榷場,可不是自由貿易市場,他是一個完全的官方壟斷的交易市場

。交易的種類,數量,時間,地點,都是由官方一手指定的,官方就是“硬賺差價”,當然,這種差價,是以稅收的形式出現的。

壟斷,就是暴利,當時北宋最缺的就是戰馬,牲畜,皮毛,遼國最喜歡的,就是中原的瓷器,茶葉,絲綢。

當時的榷場商人,就和80年代的倒爺一樣,你得有本事弄到批文才行,有了批文,不愁沒有買家。

透過榷場,北宋賺的是盆滿缽滿,每年那區區30萬絹和銀,簡直不值一提。

當然,後來遼國人不地道,弄了大量的鐵錢代替銅板,又生生地從北宋削走了大量的財富,北宋也不敢放個屁。

北宋“澶淵之盟”,到底是不是虧本買賣,120年後才真正見分曉

三、面子賬。

按照我們現在的歷史觀,北宋是中原王朝的正統,契丹是北方蠻夷,現在兩國居然要平起平坐,還稱兄論弟,這是不可想象的。

尤其是,我中原正統,居然還要給北方蠻夷賠款,而且年復一年,毫無期限的那種。就算是還月供,最高也就30年,就算是庚子賠款,那也只有39年。

這種無期限的賠款,金額雖然不大,但是侮辱性極強。

更何況,當時北宋並不算處於劣勢,雙方頂多是打個平手,這和清朝被動挨打,被迫割地賠款,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因此,從面子上講,澶淵之盟,籤的真是不應該。

四、長遠賬。

把歷史的維度拉大,我們再來看這件事,就會發現,

澶淵之盟,簡直就是北宋滅亡的開始,甚至,是整個宋朝“雄不起來”的根源。

第一,宋朝養成了用錢開路的習慣,甚至在對付西夏的時候,也是主動講和,但是,西夏沒有契丹那麼好的信用,三番五次的背叛,搞的北宋非常頭疼。

因此,北宋常年在西北安排重兵,有名的“種家軍”,就是常年在西北防禦。

第二,長達120年的和平,讓宋朝武備鬆弛。本來宋朝就是重文輕武,這下,更有理由來打擊武將了:“你都沒活幹了,還牛什麼牛,說不定哪天就下崗了”。

可以說,靖康之恥,從簽訂澶淵之盟那天起,就已經埋下了種子,南宋偏安一隅,也與澶淵之盟有莫大的關係。

因此,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澶淵之盟,真不應該籤。

我國春秋時期有一部兵書,叫《司馬法》,上面寫道: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尤其是第二句話,簡直就是老祖宗對北宋跨越時空的教育,可惜,安逸的生活,早就讓他們把兵書給扔到了爪哇國。

澶淵之盟,真的是一朵帶刺的玫瑰!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歷史百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