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如何?延續600年的三版“捉迷藏”

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從爺爺朱元璋手裡接過皇位之後,猛的一看帝國的版圖上,到處是實力強勁的叔叔輩藩王,自己這皇位坐著實在有些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很是缺少安全感。

於是沒過多久,在齊泰、黃子澄等文官班子的規劃下,建文帝朱允炆開始著手削弱各地藩王的實力。但卻因為進度太快,引起眾叔叔不滿,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名號,一路攻城克地打到南京城內。

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如何?延續600年的三版“捉迷藏”

在如何處置建文帝的問題上,朱棣一下子犯了難,畢竟大侄子當了好些年皇太孫,皇位是從他爺爺朱元璋手裡合法繼承來的。而且自己當初起兵的旗號是“清君側”,是要幫著皇帝清除身邊的奸臣,法理上不能直接拉皇帝下馬自己上臺幹。

所以,最好的局面就是建文帝自己把自己乾死。這也是朱棣攻入南京城後,不急著拿下皇宮的原因。事態也的確如朱棣的盤算,建文帝在宮中放起了大火。

可出乎朱棣預料的是,這場大火更像是建文帝搞的煙霧彈,因為從宮殿的廢墟中,並沒有確切地發現建文帝的遺體。一位大活人就這麼憑空消失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在歷史上也成了一個未解之謎。

朱棣坐上皇位之後,也曾多次派人去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但都沒有明確的尋訪記錄。數百年來人們對於建文帝的下落爭論不休,至今都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今天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那些有關於建文帝下落的說法。

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如何?延續600年的三版“捉迷藏”

最常見,也是最官方的一種說法,就是“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

大體意思是南京城破後,眼見大勢已去的朱允炆一把大火燒了皇宮,朱棣的手下從宮殿裡拖出了幾具焦屍,並且指認其中一具就是建文帝的遺體。隨後,朱棣官宣建文帝葬身火海,然後合情合理地登皇帝位,開啟了永樂時代。

因為是明朝官方的記載,所以朱允炆自焚身亡的說法,流傳還是較為廣泛的。加上後來的皇位一直在朱棣一脈傳承,從整個帝國的穩定考慮,建文帝作為一個政治人物的身份,在宣傳和記錄上,他都是“該死”的物件。

而且建文帝“自焚”,乍一看也是合乎情理的。古今中外的亡國之君,商紂王、後晉末帝李從珂、日本戰國大名織田信長,在最後時刻都選擇了自焚來保住尊嚴。

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如何?延續600年的三版“捉迷藏”

如果事情到這裡就結束了,那麼後世也就沒有必要爭論建文帝的下落了。但偏偏在《明史·成祖本紀》中有一句話:“宮中火起,帝不知所蹤”。

皇宮裡起了大火,但是建文帝卻不見了。朱棣趕到的時候,找到的屍體已然被燒焦,已經無法辨認容貌,又怎麼能保證就是建文帝的屍體呢?

況且從朱棣登基後,多次派人尋找建文帝下落的表現來看,恐怕連他自己,都不相信建文帝真的已經自焚而死了。

在登基當上皇帝之後,朱棣內心非常擔憂。畢竟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如果有一天有人跳出來自稱建文帝,那麼朱棣就變成了謀權篡位的亂臣賊子,這種局面是朱棣最不願意看到的。

這也解釋了朱棣在登基之後,雖然一方面對外宣佈建文帝的屍體已經找到,並且用一場隆重的葬禮徹底終結了建文帝的時代,但另一方面卻在私底下,派人暗中搜尋建文帝的下落,這個人就是戶部都給事中胡濙。

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如何?延續600年的三版“捉迷藏”

胡濙對外公開的任務,是去各地尋訪得道高人張三丰,但實際上卻是搜查建文帝下落的線索,而且這項活動一干就是整整16年!

永樂二十一年,胡濙回京覆命,“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朱棣連夜召見胡濙,二人相談至四更天,胡濙才離開,朱棣的疑慮也是在這個時候被打消的。

兩個人到底談了什麼,沒有外人知道,但胡濙尋訪的目的是尋訪建文帝,回京覆命之後朱棣的疑慮被打消了,那麼最可能的就是胡濙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並且已經對朱棣構不成威脅了。

在明朝程濟寫的《從亡隨筆》中,記載了建文帝出逃之後,出家成為和尚,在民間流浪的內容。各種版本的野史逸聞,也煞有介事地說什麼朱元璋老早預料到文弱的建文帝幹不過老司機朱棣,所以早就安排好了退路,讓孫子幹回了當年自己在皇覺寺的老本行。

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如何?延續600年的三版“捉迷藏”

只不過朱棣想要安心地坐穩江山,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從肉體上除掉建文帝,如果胡濙找到了他,為什麼朱棣沒有動手除掉他呢?即便是朱允炆當了和尚,朱棣也無法保證他不會再次重現於世威脅自己。

更何況朱棣從來都不是心慈手軟之人,他的鐵血手腕在靖難之役的時候已經體現得淋漓盡致了。找到了已經當了和尚的侄子,並且任由他在民間流浪,那麼朱棣又何必要大費周章地去尋找呢?

所以建文帝出家當和尚的說法,站在朱棣和胡濙的角度,他們能放下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給充滿隱患的建文帝一條活路?似乎有些說不過去。

於是,在建文帝出家為僧的說法之外,又產生了另一種出逃海外的說法。大意是說建文帝在逃出皇宮後,為了徹底擺脫朱棣的搜捕,選擇遠走他鄉去海外隱居。

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如何?延續600年的三版“捉迷藏”

鄭和率領船隊遠赴海外,相關目的在《明史·鄭和傳》中有過交代:“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一方面是為了彰顯大明國威,還有一方面就是去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從朱棣派遣鄭和遠赴海外的時間來看,不是沒有這種可能。鄭和首次遠赴海外是在1405年,也就是朱棣登基後的第二年。明朝在經過靖難之役後,對國力還是有一定的影響,朱棣不顧龐大的遠航開支,如此著急地派鄭和出海,如果僅僅是為了彰顯大明的國威,似乎顯得太過於牽強。

但這種說法的缺陷也是相當明顯,如果建文帝流亡海外,以當時的交通條件來看,他也只能到周邊的一些國家。鄭和率領的船隊,最遠曾到達了非洲東岸,關於建文帝的訊息卻一點都沒打聽到,如果不是鄭和的能力不夠,那麼就是建文帝壓根兒就沒有隱居到海外。

除此之外,朱棣雖然在尋找建文帝,但是大多行動都是在暗處,一是為了掩人耳目,二也是為了避免打草驚蛇。但是鄭和下西洋,哪一次不是敲鑼打鼓,船隊浩浩蕩蕩地出海?如果鄭和真的是帶著尋找建文帝的目的,那麼這場計劃從一開始就要落空了。

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如何?延續600年的三版“捉迷藏”

總的來說,有關建文帝下落的三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但是又都很難經得起仔細推敲,即便是官方的“自焚說”,最後也加了一句“帝不知所蹤”,讓建文帝的下落變得撲朔迷離。

只能說,作為明初的頂層政治人物,建文帝的確已經在南京皇宮的那場大火中銷聲匿跡。如今距離他失蹤已過了六百餘年,留下那麼點模稜兩可碎片化的線索,後世很難還原出說服力較強的真相,因而這件事也只能成為歷史上的一樁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