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籍教師在廣西民族博物館感受“和而不同”

新華社南寧5月12日電(記者黃慶剛)“博物館是民族文化的寶庫,是瞭解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平臺,在廣西民族博物館我可以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來自印度尼西亞的林建傑說。

綠城南寧,邕江湖畔,一座獨具壯鄉韻味的民族博物館坐落於此。這裡有銅鼓、民族紡織品等八大類別藏品,講述著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12個世居民族的歷史根脈和文化傳承。

35歲的林建傑來自印度尼西亞邦加島的文島市,博士畢業於北京語言大學,2021年8月開始在廣西民族大學擔任印尼語專職外教。在中國生活10年間,他喜歡遊覽不同的城市。

由於熱衷民族文化,閒暇之餘,他和同事劉美麗在廣西民族博物館開啟一場民族文化之旅。

“這裡面展品豐富,除民族服飾外,還有很多民族建築、樂器和生活用品,能很好地瞭解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化。”林建傑說,2013年他遊覽了桂林,觀看印象劉三姐山水實景演出,對壯族文化有了深刻的瞭解。“廣西的山水很美,我遊覽了灕江、象鼻山等景區。我還特別喜歡廣西的老友粉和螺螄粉。”

廣西少數民族人口有2000多萬,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林建傑和劉美麗參觀的廣西民族博物館是廣西民族文化專題博物館,目前收藏有銅鼓、服飾、織繡、石器、竹木器等藏品5萬餘件(套)。其中古代銅鼓345面,是目前世界上收藏銅鼓數量最多、型別最全的博物館;紡織品1。86萬件(套),涵蓋廣西壯、漢、苗、瑤、仫佬等世居民族的工藝。

印尼籍教師在廣西民族博物館感受“和而不同”

拼版照片:上圖為廣西民族博物館展示的一面壯族銅鼓(2021年5月18日攝);下圖為在廣西民族博物館,幾名男子敲打壯族銅鼓表演節目(2018年4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一張張少數民族服飾圖片、一條條頗具民族特色的壯錦……在民族文化陳列展廳,林建傑目不轉睛地看著少數民族服飾。“這些民族服飾很漂亮。我感覺每個民族都不一樣,但大家互相尊重、相處和諧。”林建傑說。

在廣西銅鼓文化展廳,林建傑和劉美麗認真觀察銅鼓。林建傑說,他在民族博物館進一步感受到各民族“親如一家”。

中國同印度尼西亞友誼源遠流長,廣西作為連線中國與東盟的前沿門戶,近年來與印度尼西亞在經貿、文化等各領域合作交往密切。來自萬隆市的劉美麗是一位見證者,她在中國生活了16年,如今是一名中國媳婦。

“廣西和印尼的氣候相似,兩邊都有很多三角梅,酸嘢幾乎一模一樣。每次在餐廳吃到沙姜,我都會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廣西的生活很愜意,我的很多學生是少數民族,大家相處也很融洽。”劉美麗說。

在劉美麗看來,少數民族文化不僅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中,還印刻在人文景觀上。在左江花山岩畫展廳,一幅幅有著人物肖像、銅鼓、太陽等畫面的“無字天書”吸引著劉美麗和林建傑。2016年,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填補了中國巖畫類世界文化遺產的空白。

“兩千多年了,這些巖畫大部分圖案仍然清晰,色彩鮮豔,我很好奇是怎麼實現的?有機會我要去現場參觀一下。”劉美麗說,巖畫中出現了很多銅鼓的形象,巖畫上的紅色人像有的兩手高舉、兩腳叉開,有的兩腿呈跳躍式,像練兵習武,又如狂舞歡歌。

“在民族博物館,我感受到中國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有機會我想去中國各個地方,體驗民族特色和風俗。”劉美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