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莊子所寫堯讓天下的故事,就不會誤解道家文化的精神

莊子在逍遙遊中,講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道理,又寫了堯讓天下於許由的寓言故事: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

這個故事,也曾被很多的自媒體作者反覆的寫過,寫作的角度各種各樣,甚至還有用娛樂的角度再加上自己的猜測來寫的。

讀了莊子所寫堯讓天下的故事,就不會誤解道家文化的精神

我們應該儘量從莊子所寫的文字中,來看懂莊子寫這個故事的本意。那麼,莊子寫這個故事的用意是什麼呢?跟逍遙遊又有什麼聯絡呢?

莊子既然把這個故事放在至人、神人、聖人的後面,故事中又提到了中國上古的聖人堯,連堯都想讓位於許由,從這些情況來看,莊子是把許由列入至人、神人、聖人一類的人物。

我們必須撇開所有的娛樂成份,撇開所有的臆想猜測,來看一下堯對許由說的這段話,堯把許由比作日月,把自己比作火把;又把許由比作及時雨,而把自己比作挑水澆灌,還說“吾自視缺然”。可見,堯是真的為了天下著想,才把天下讓位給許由的,並不是娛樂版中所猜測的堯懷有別的目的。

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許由的態度也是很明確的,以三點理由,拒絕了堯的請求:

讀了莊子所寫堯讓天下的故事,就不會誤解道家文化的精神

一,堯已經把天下治理好了,就算再讓給許由來治理,從堯和許由的德行能力來看,誰來治理都是一模一樣的成效,讓位於許由顯然就是多此一舉。

二,如果許由接受了天下,對於堯來說多了一個讓賢的美名,對於許由來說多了一個治好了天下的美名,總的來說無非只有一個名聲而已,而名聲對於堯和許由來說,是根本無所謂的。

三,對於許由自身來說,並不需要天下的財富,更不需要蒐羅天下的奇珍異寶和美女,許由的生活所需非常有限,完全能夠自己解決。

有的娛樂版作者,把堯讓天下寫成了堯在耍花招,堯因為害怕許由的名聲超過了自己,會奪了自己的王位,從而演了一場假裝讓位的戲,讓許由親口承諾不受王位。這樣的娛樂版本自然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有人只是從這個故事中,看到了許由的清高和淡泊名利,有人看到了許由連天下都不要,所以才顯得無己、無功、無名。

讀了莊子所寫堯讓天下的故事,就不會誤解道家文化的精神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呢?又該如何把這個故事跟逍遙遊聯絡起來呢?

在司馬遷的《史記伯夷列傳》中,也有同樣的記載:“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還記載了太史公曰:“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司馬遷記載的是太史公登箕山,而沒有直接自稱餘登箕山,所以這個太史公應該是老太史公,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說明司馬談還在箕山上見到過許由的墓。根據司馬遷的記載,堯讓天下於許由的事件是真實的。

從許由不接受讓位的三點理由來看,的確都是成立的,從事後舜禹的歷史來看,許由不接受天下的做法也是正確的。

那麼,如果堯沒有把天下治理好,是堯自己感覺到已經沒有能力來治理天下了,從而想讓位給許由,許由會不會接受呢?答案顯然是肯定的,許由也許會像舜一樣,先勤勤懇懇幹上一段時間,然後再接受堯的讓位。

有些人把許由看作是清高而故意不要名利地位,於是就學習許由的清高,也對服裝、車子、房子等都無所謂,對做事情也是由著自己的興致來,興致來了做一下,興致沒了就不做,從表面上看也是無慾無求很高尚,但其實那就是懶惰。

讀了莊子所寫堯讓天下的故事,就不會誤解道家文化的精神

也有人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理解為至人故意不要自己的東西,神人有了立功的機會都放棄,聖人刻意弄壞自己的名聲,這樣的理解肯定是不對的。原因很簡單,只要認真做事情的,總會如影隨形的帶來功業名聲,除非什麼都不做,如果什麼都不做,那還要擴大心量提高修養幹什麼?莊子也還要應帝王呢。

莊子的意思,就是指至人、神人、聖人已經超越了功業名聲,如同故事中的堯和許由一樣,只要能把天下治好就行,至於是不是自己治理好的,已經無所謂了。若不是自己治理好的,就像許由一樣,樂得無己、無功、無名;若是自己治理好的,就像堯一樣,並沒有把功業名利當回事,在堯的心裡,只有如何把天下治理好,讓百姓安居樂業,而不會考慮治好了天下,會給自己帶來多少名利地位?

堯和許由都知道,這些名利地位,都是做好事情之後的附帶之物,堯和許由所追求的是把事情做好,是讓天下安居樂業,而這些附帶之物,是不會對堯和許由這樣的人物產生絲毫影響的。

對於堯和許由來說,正兒八經的事情必須要去做好,至於附帶產生的名利地位,有與沒有都一個樣,都無所謂,都不是考慮範圍內的事,這才是不為功業名聲所困,這才是超越了名利地位,這才是順著道的生生不息。

總的來說,他們只是為了順著生生不息的道,才決定該做還是不該做,絕不是為了屬於附帶之物的名利地位,才決定該做還是不該做,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讀了莊子所寫堯讓天下的故事,就不會誤解道家文化的精神

這就是莊子用堯和許由的寓言故事,來說明道家文化的深刻道理。另外,很多人讀莊子的這個故事,只注意到了許由,卻沒有注意到堯,這樣看問題可就不全面了。

那要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修養呢?話題則又回到了逍遙遊,還得要從擴大心量開始,拋開自我的情緒私慾,拋開自我的榮辱得失,實實在在的提高境界、智慧、功夫。

也有人透過這個寓言故事,認為道家文化沒有用,道家文化就是一種沒用的文化,你看許由這麼好的道德才華,結果把天下讓給他還不要,那還要擴大什麼心量,修養什麼智慧功夫,反正學了也派不上用場。

這也正是很多人,讀了莊子逍遙遊的這個故事,卻很容易忽略的一句話:“予無所用天下為!”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對於天下是沒什麼用的。”

對於上面這個問題,我們也要透過這個寓言故事,來看看道家文化對有用與沒用的精深闡述,這是道家文化的一個非常關鍵的理論——無用之用。

道家文化到底有沒有用?道家人物的無己、無功、無名,到底對人類社會有沒有用?如果都像許由一樣,擁有很好的道德才華,卻不能為人類社會作點貢獻,那又有什麼意義?

這個道理,就像是每戶人家都有一定的存款一樣,把多餘的錢存在銀行裡,當你不需要用錢的時候,再多的存款都跟沒有一樣,這就是無用。但等到要用錢的時候,就可以拿出來用了,這就是有用。道家文化也是如此,對於一個人的境界、智慧、功夫,不用的時候似乎毫無用處,但真正用出來的時候,就能產生很大的作用。而且,人的修養也跟錢一樣,只怕太少不怕嫌多。

讀了莊子所寫堯讓天下的故事,就不會誤解道家文化的精神

這就是歷史上的道家人物,在太平盛世的時候,躲在深山老林裡擴大心量提高修養,一旦社會動盪的時候,他們就會出山輔助君王平定天下。

對於我們普通人也一樣,不怕有了錢沒地方用,只怕要用錢的時候沒有錢。若有很多的錢存在銀行裡,晚上睡覺都踏實,若手上沒有多餘的錢,打個盹都會被忙醒。

學道也是如此,只要擴大了心量,有了一定的境界,即使處在沒用的時候,即使遭遇了艱難困苦,也是整天都在道的光明之中,心靈始終像道一樣的空靈,在這種境界下,道的生生不息就會給自己很深很深的內心深處,無中生有的產生一股寧靜和歡喜。

所以,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都是以逍遙遊的心量、境界、智慧、功夫作為基礎的。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心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