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的真本究竟去了哪裡,時至今日仍無人能給出準確答案

公元353年某日,王羲之與一群詩友在蘭亭溪旁飲宴,眾人共作詩四十餘首。有人提議將這四十一首即興之作編撰成詩集,當世書法第一的王羲之被眾人推舉為詩集作序,王羲之趁著酒醒揮毫而就,這便是《蘭亭集序》的由來。

《蘭亭集序》的真本究竟去了哪裡,時至今日仍無人能給出準確答案

整首作品描寫了這場飲宴的盛況,雖僅有三百餘字,卻頗具代入感,讓讀者彷彿親臨這場盛會。更妙的是,在整首蘭亭集序中總共出現了二十個“之”字,每個字都獨具特色,與其他“之”字有所區別。因此,這部作品亦被稱作當世書法之絕作。

為了還原這部曠世佳作,王羲之也曾多次提筆臨摹,然而每次寫出來的都差強人意,在蘭亭溪畔的酒酣之作,竟成了無法復刻的神作。然而,就是這樣一部連作者本人都無法還原的絕作,卻給今人帶來無窮的遺憾。

時至今日,我們雖能從書本上看到這部作品,卻無法一睹王羲之先生的真跡。

《蘭亭集序》的真本究竟去了哪裡,時至今日仍無人能給出準確答案

那麼,《蘭亭集序》的真本究竟在哪裡呢?

史學界公認的一種說法是,這件作品被李世民帶進了昭陵,成了唐太宗的隨葬之物。

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太宗李世民文韜武略皆屬上乘,開創了大唐王朝首度盛世“貞觀之治”。根據史料的記載我們可知,唐朝的皇帝頗有“文藝範”,太宗自不例外。

李世民生平最喜書畫,偏愛王羲之的作品。唐太宗是生前,經常派人去民間搜尋王的真跡,將這些作品當作個人收藏掛在寢宮中。每得到一部王羲之的佳作,李世民往往將其視若價值連城的珍品,一有時間便會臨摹揣度,體會王羲之書法的真髓。

唐太宗不但酷愛王羲之的作品,還推行王氏筆法。在編綴《晉書》的過程中,李世民更是親自為王羲之作傳。古往今來,能讓皇帝親自作傳的歷史人物並不多。晚年的李世民已收藏了數部王羲之的書法,其中自然包括《蘭亭集序》。

然而,李世民所收藏的這部《蘭亭集序》,僅是後人復刻的複製品,並不是王羲之的真跡。每想到自己身為九五之尊,卻連最喜歡的書法作品都得不到,念及此處李世民總是鬱鬱不樂。所幸,當朝監察御史蕭翼得到訊息,說這部神作的真本就在王氏後人的手中。

收藏這本《蘭亭集序》的,正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禪師,在智永禪師過世後,這部作品又被傳給了其弟子辯才禪師。顯然,若能為皇帝取得這份孤本,飛黃騰達指日可待。於是,蕭翼喬裝打扮,將自己扮作趕考的讀書人,來到永興寺中搜尋《蘭亭集序》的下落。

這天早上,辯才禪師打開了寺廟的大門,沒想到出寺時腳絆到一個軟塌塌的物體上。辯才一瞧,寺門口臥著一個醉醺醺的傢伙,擋住了自己的去路。辯才搖了搖頭,說道:“我當是什麼擋了貧僧的路,不過是一個醉鬼。”

哪知這醉鬼竟搖搖晃晃地站了起來,對和尚說道:“醉了倒是不假,但我卻不是鬼。”辯才見這個人比較有意思,想與他開個玩笑,便逗趣道:“依貧僧看,即便不是鬼,也未必是人。”誰知那人接下來的回答竟更妙:“沒錯,不人不鬼,是佛。”

《蘭亭集序》的真本究竟去了哪裡,時至今日仍無人能給出準確答案

說完之後,醉漢晃晃悠悠揚長而去。辯才被這番對答勾起了興趣,連忙追上去問:“施主為何要來永興寺?”蕭翼說道:“我本來是個趕考的讀書人,昨天晚上途經此處,在山下的酒肆喝酒,可惜沒有好友共飲。店裡的夥計說山上有佛法高深的大和尚,於是便找上山門拜訪。誰知我酒喝得有點多,竟醉倒在寺門外,著實有些不體面。”

辯才聽罷,覺得這讀書人十分有趣,便讓他留在寺廟中小住幾日,平時二人探討學問和佛理,幾天下來兩人竟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這天,蕭翼又喝高了,他醉醺醺地拉著辯才和尚,稱自己手中有一份絕世珍寶。辯才和尚頗為好奇,只見蕭翼從懷中摸出一本《蘭亭集序》,對好友說道:“我只借給你一個人看,這可是花多少錢都買不到的王羲之真本。若非你是我的知交好友,我才不會給你看哩。”

辯才是個老實人,他自然清楚好友手中的“真本”其實是西北貨,因為這部作品的孤本就收藏在寺中。憨厚的辯才對蕭翼說道:“你這個絕不是真本,因為真本就在寺裡的閣樓上。”蕭翼假裝沒聽進去,蒙上被子呼呼大睡了起來。第二天一大早,辯才等著蕭翼一塊吃早飯,誰知蕭翼竟遲遲未到。辯才以為好朋友在睡懶覺,便前去禪房催蕭翼起床。誰知,當辯才推開禪房門後,發現蕭翼已不知所蹤,桌上有一封不告而別的書信和若干金銀財寶。

辯才這才知道,自己被這位好友“忽悠”了,他的《蘭亭集序》真本已被蕭翼偷走了。就這樣,蕭翼成功地得到了皇帝夢寐以求的珍寶,並將其獻給李世民。李世民得到這部作品後欣喜若狂,立即將蕭翼提拔為五品員外郎,還給了他一大筆金銀珠寶。

對於那個私藏《蘭亭集序》孤本的辯才和尚,李世民原打算將其打入大獄懲戒一番,可後來又念在此僧敦厚老實且年事已高,不忍心對他動大刑。說來這本《蘭亭集序》未能遺失,辯才和尚也有一定功勞,所以李世民便賜予辯才許多綿帛穀物,至此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蘭亭集序》的真本究竟去了哪裡,時至今日仍無人能給出準確答案

關於李世民獲得《蘭亭集序》,野史中還流傳著另一種說法。

唐初有個大和尚偶然得了《蘭亭集序》的孤本,將它視作“天下第一的寶貝”。據說這僧人平日裡最喜歡收藏奇珍異寶,他手中除了這部《蘭亭集序》之外,還有兩樣曠世奇珍,一是一件鐵製如意,二是一件銅製銅龜。

唐太宗聽說這件事後,立即派出一個大臣,透過各種手段從和尚處騙走了《蘭亭集序》。僧人上當受騙後,大聲悲呼道:“既然天下第一的寶貝都失去了,收藏其他寶貝還有什麼意義呢?”說罷便將如意和神龜全部敲碎,從此再不收藏寶物。

顯然,這種說法與第一種說法屬同源,有可能是民間作者的藝術創作。不論如何,李世民獲得了《蘭亭集序》珍本是既定事實。

《蘭亭集序》的真本究竟去了哪裡,時至今日仍無人能給出準確答案

那麼,李世民過世後,這本曠世奇作又去向何方呢?

根據史料的記載,李世民臨終之前,曾囑託自己的兒子李治,將《蘭亭集序》作為隨葬品一塊下葬,做完這些吩咐後李世民便駕崩了。

古人以孝為先,李治雖也喜歡這部《蘭亭集序》,但他卻謹遵父親的吩咐,將這部奇本放在了昭陵之中。從這以後,這部《蘭亭集序》便不再見天日,在昭陵地宮中度過了幾百年。

五代十國時期,發生了這麼一檔子事:“溫韜在鎮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顯然,既然是“在其境內者”,昭陵自不例外,與其他唐帝陵一樣慘遭溫韜毒手。不過,由於昭陵修建得堅固異常,溫韜的軍隊在開啟地宮時費了一番功夫。

據說溫韜在開啟墓牆時,昭陵地宮讓所有在場計程車兵歎為觀止。地宮的墓道長達七十五丈,堪稱史上之最,地宮中的陳設極其華麗,就像將長安皇宮搬進了地下一樣。在主墓室中有兩張石床,石床上各有一個石盒,盒中收藏著唐太宗生平最喜歡的書畫。

這其中最珍貴的,就是東漢鍾繇和東晉王羲之的作品。由於儲存完好,這兩份古籍墨跡如新。溫韜盜墓為的就是這些稀世珍寶,他自然不會放過這些價值連城的墨寶,於是他便將這些書畫全部收入囊中。此後的一千多年,這些書畫作品再未西現世。

或許是不忍心看到這部曠世絕作被盜墓賊糟蹋,一些史學家又提出另一種可能性。喜歡書法的李世民希望《蘭亭集序》能傳世,所以並未將其帶入昭陵,而是送給了自己的兒子李治。李治自幼身體欠佳,體弱多病,在其病亡後立下遺囑,將所有書畫作品全部葬入乾陵。

據說,溫韜在盜掘唐陵時,唯獨沒有染指乾陵。因為兵匪在挖掘乾陵的過程中,突然天昏地暗風雨交加,兵匪們覺得自己得罪了唐帝之靈,便灰溜溜地離去了。如果這種說法是真的,那麼《蘭亭集序》可能仍被保留在乾陵之中。

《蘭亭集序》的真本究竟去了哪裡,時至今日仍無人能給出準確答案

不過,這種說法亦有漏洞存在。

若李世民希望這部作品傳世,李治為何不顧父親遺願將《蘭亭集序》作為私有物隨葬呢?顯然在遵從孝道的古代這種情況是說不通的。

總而言之,《蘭亭集序》的真本究竟去了哪裡,時至今日仍無人能給出準確答案。至於這部神作是否尚在人間,還有待我國考古學家對乾陵、昭陵進行發掘後,我們才能得到答案。

參考資料:

【《蘭亭集序》、《資治通鑑》、《蘭亭集序下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