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這943字,是書法界的“無上範本”,被奉為“書中龍象”

在沒有深入接觸書法的朋友的認知當中,總會以為好的書法就是工工整整,寫得像“印刷體”一樣,這才算好書法。

而草書或者部分行書,寫的一般人都看不懂,這樣的字便沒有存在的意義。其實書法自古以來就是一種“貴族藝術”或者說是一種“士大夫”的藝術,因為只有在“士大夫”階層的人才有機會接觸到並能夠學習真正的書法。

王羲之這943字,是書法界的“無上範本”,被奉為“書中龍象”

朱大有草書《臨十七帖》

時搬到客廳,有時搬進陽光房,輕鬆音樂,焚香品茗,談天說地;瓜果佐酒,漫論詩書。用一位作家朋友說的話,“醉裡挑燈看花”,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澀的美人,在在千呼萬喚中,一點一點地展現它的秀色。未開放時絳紫色的花苞象小家碧玉;開放時,它有著別的花所不及的氣度,潔白的花瓣,一點點向外舒展,如美人伸著懶腰,雖然柔情似水,但它開放的樣子,極其狂放,閉謝的姿勢也剛烈異常,象倒掛金鐘,不減姿態。宗彪、王寒夫婦,文字唱和,各領千秋。他們連續三年,每次堅守三五小時,觀察細緻入微,與我們共享曇花開放的美好時光。《江南草木記。曇花》,講到了這件樂事。撮影家葉曉光,為曇花留影作畫冊;盧霞客與臺嶽學子,詩詞唱和:小暑颱風送清涼,安心靜觀漸開花,妙曼多姿色。人到閒處,你我他。

賞曇花能讓人變得清明與寧靜。如果地球與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曇花雖然弾指芳華,轟轟烈烈,但也是剎那美麗,瞬間永恆!人呢,以百年記,也不過是三萬六千五百多天,在歷史長河中,能有雪爪鴻妮,實是不易。有一付對聯說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終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橫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幾何?我欣賞曇花。巜人類簡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話:“新世紀的口號,快樂來自於內心”。

蜜多時,

每年花開時節,我邀約朋友來家共賞。賞花只讓識花人。我們有時在露天,有時搬到客廳,有時搬進陽光房,輕鬆音樂,焚香品茗,談天說地;瓜果佐酒,漫論詩書。用一位作家朋友說的話,“醉裡挑燈看花”,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澀的美人,在在千呼萬喚中,一點一點地展現它的秀色。未開放時絳紫色的花苞象小家碧玉;開放時,它有著別的花所不及的氣度,潔白的花瓣,一點點向外舒展,如美人伸著懶腰,雖然柔情似水,但它開放的樣子,極其狂放,閉謝的姿勢也剛烈異常,象倒掛金鐘,不減姿態。宗彪、王寒夫婦,文字唱和,各領千秋。他們連續三年,每次堅守三五小時,觀察細緻入微,與我們共享曇花開放的美好時光。《江南草木記。曇花》,講到了這件樂事。撮影家葉曉光,為曇花留影作畫冊;盧霞客與臺嶽學子,詩詞唱和:小暑颱風送清涼,安心靜觀漸開花,妙曼多姿色。人到閒處,你我他。

賞曇花能讓人變得清明與寧靜。如果地球與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曇花雖然弾指芳華,轟轟烈烈,但也是剎那美麗,瞬間永恆!人呢,以百年記,也不過是三萬六千五百多天,在歷史長河中,能有雪爪鴻妮,實是不易。有一付對聯說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終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橫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幾何?我欣賞曇花。巜人類簡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話:“新世紀的口號,快樂來自於內心”。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我們縱觀歷代書法大家,除了清代個別的碑學大師來自底層之外,其餘不是高官厚祿者,便是達官顯貴者,我們幾乎找不出一個從平民階層出來的書法家,這是書法本身的獨特屬性所決定的。

在魏晉時期,人們日常交流的常用字型,乃是草書,所以作為一種通行的字型,在讀書人的群體當中,幾乎無人不通,無人不曉,而對於當代人來講,已經沒有了這種交流環境,人們日常接觸到最多的書體乃是“電腦體”以及“印刷體”,所以會在潛意識當中認為,優秀的書法其實應該如此。這自然是大謬!

王羲之在梁武帝時期便已經確立了在書壇的地位,他的法帖從梁武帝時代就開始蒐集,到了唐太宗年間依舊如此,在皇家的內庫當中,網羅了3000多件王羲之法帖。

王羲之這943字,是書法界的“無上範本”,被奉為“書中龍象”

朱大有草書《臨十七帖》

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部法帖,乃是在公元347-361年,也就是王羲之從44歲到58歲,這14年當中,王羲之寫下的17封書信。這17封書信總計943字,乃是草書界的“無上範本”,被奉為“書中龍象”!

學習草書,《十七帖》是每一個人都繞不過去的一件經典法帖,《十七帖》在草書上的地位就如同《集王聖教序》在行書上的地位一樣,字字堪稱模範,字字如同教科書一般。

後世的草書大師無不是從《十七帖》裡面汲取營養,然後卓然成家的。《十七帖》之所以比其他的草書法帖高明的原因乃是它“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的氣象,無絲毫狂怪之氣,中正而平和,且又不失變化,這本帖就好比汪洋大海,後世學書者,任取一瓢便足以受用終身了。

王羲之這943字,是書法界的“無上範本”,被奉為“書中龍象”

朱大有草書《臨十七帖》

大儒朱熹曾經這樣評價《十七帖》道:

“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其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

這便是《十七帖》從容之氣象品格,唐太宗評價其章法為:

“煙霏霹結,狀若斷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

意思是筆意綿綿,勢力超絕。但唯一可惜的地方是《十七帖》傳世僅為刻本,沒有墨跡本,這對於初學者而言是大為不利的,啟功先生曾經說過,臨摹刻本要有“透過刀痕見筆痕”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則很容易走彎路。

所以初學者學習《十七帖》,最好是學習歷史上最為經典的墨跡臨本。這件《十七帖》,蘇東坡臨摹過,只可惜行筆悠遊精神氣格很像,但是用筆之法與結字之法與右軍相去甚遠,不宜初學。

元朝的康裡巎巎臨摹過,其點畫精微,用筆爽利,不足之處是用筆上頗有儉省,意趣更是與原帖相差較大。明代的胡正、項元汴、董其昌皆有臨本傳世,但只可惜面目氣格與原貼相差甚遠。

而歷史上最佳的臨本乃是朱大有臨的《十七帖》,無論在用筆、結字之法和章法氣息,能夠完全貼合晉人,若是直接看他的臨本,滿滿的皆是晉人意趣,你會難以想象,這個臨本是出自明朝人之手。

王羲之這943字,是書法界的“無上範本”,被奉為“書中龍象”

朱大有草書《臨十七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