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在詩詞中遇見家國曆史,觸控古人的心靈與心跳

王立群 文學報

王立群:在詩詞中遇見家國曆史,觸控古人的心靈與心跳

每一首詩詞,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一段歷史。

杜甫用如椽大筆,記錄了那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一句詩歌一掬淚;岑參的詩,寫盡了大唐邊地的奇異風光,到處洋溢著守邊將士的豪情萬丈;崔護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寫的是一次豔遇、一段情感,其中有驚喜,有落寞,有感傷,有團圓;孟郊的《遊子》,寫的是年邁的母親日日佇立門前,遙望遠方,明知不會卻依然如故地盼望遊子歸來的身影……

王立群:在詩詞中遇見家國曆史,觸控古人的心靈與心跳

詩詞中是個人的經歷,百姓的往事,家國的歷史。讀詩詞,就是讀歷史。

詩詞中還有生活。《詩經·七月》寫了西周時期百姓一年四季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其中有春耕、採桑、染績、縫衣、狩獵、秋收、冬藏、建房、釀酒、勞役、宴饗,全面展示了那個時代。

詩詞中有文化。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這是寫的音樂;李賀的《馬詩》,寫的動物,杜荀鶴的《小松》,寫的植物;蔡京的《聽琴圖》,王冕的《墨梅》,這是寫的繪畫;范成大的“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柳永的《破陣樂·露花倒影》,這是寫的風俗、寫的遊戲。

讀詩詞,怎麼讀?

讀詩詞中的故事,詩詞隱藏的生活,詩詞記載的文化,由此觸控古人的心靈,感受古人的心跳,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無窮的言說,而是吟誦、體驗與不期而來的悸動,然後才會有“心有慼慼焉”的感同身受。

向來緣淺,奈何情深

(賈島《尋隱者不遇》)

王立群

層巒疊嶂、連綿起伏的高山之下,一位書生模樣的人,匆匆而來,輕聲叩門,卻無人迴應,只好在蔥翠挺拔的松樹下踱步。松樹鬱鬱蔥蔥,正給了書生一個等待的好去處。白雲悠悠,山幽水深,真是一個修道的好地方。書生欣賞著風景,感受著仙風道骨之氣。正在這時,一個小童子走了過來,是道師的徒弟。童子告訴書生,師父往山中採藥去了,山高雲深,不知何時回來;雲霧繚繞,更不知現在在哪個地方。書生一聲長嘆,遇與不遇,全是緣分。

《尋隱者不遇》,寫尋找,寫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此詩作者,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賈島,另一說為孫革,詩題為《訪羊尊師》。《全唐詩》中兩說並存。

這詩寫得很妙,呈現了一場情趣盎然的情景劇,一句問,三句答,詞意真率,主角隱者未出場,卻字字圍繞他來寫,凸顯隱者的高致。

王立群:在詩詞中遇見家國曆史,觸控古人的心靈與心跳

“不遇”,是中國文學的傳統題材,中國古代最早明確以“不遇”為題寫不遇的是董仲舒的《士不遇賦》,其後,司馬遷的《感士不遇賦》,陶淵明的《悲士不遇賦》都是此主題的名作。但是,細細讀完之後,此種不遇,與人的命運聯絡至密,悲傷、無奈、憤慨,成了關鍵詞,總是給人一種蕭瑟、壓抑之感。

終於,到了晉代,“不遇”作品有了一絲亮光。

這則“不遇”,著實有些特別,《世說新語·任誕》記載: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王子猷即東晉名士王徽之,王羲之的兒子。雪夜訪友,乘興而來,興盡而返,這是自己主動造就的不遇,並且留下了“雪夜訪戴”的趣聞,以及“乘興而來”“興盡而返”兩個成語。這則不遇,盡顯魏晉風流,率性任情,灑脫自適。

王立群:在詩詞中遇見家國曆史,觸控古人的心靈與心跳

唐代詩人也寫不遇,多寫與隱士的不遇,李白、白居易、李商隱等人都寫過此類詩,都是客體隱士造就的不遇。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尋隱者不遇,其情是惆悵的,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白居易有《晚出尋人不遇》,其情則是放達的,

籃輿不乘乘晚涼,相尋不遇亦無妨。

輕衣穩馬槐陰下,自要閒行一兩坊。

李商隱《訪隱者不遇成二絕》

“玄蟬去盡葉黃落 一樹冬青人未歸”

寫景寫不遇,無言其情,但給人無限遐想。

《尋隱者不遇》,亦寫與隱者的不遇,其情也未直言。其實,此詩的獨特首先在於寫出了波折,一遇一不遇,可遇而終不遇,出其不意,引發讀者如坐過山車一般波瀾起伏的情感體驗,期望、失望,再期望、再失望。

“松下問童子”,詩人帶著相遇的期待而去;

“言師採藥去”,這是不得而見;

“只在此山中”,這是指出採藥的範圍;

“雲深不知處”,則徹底斷了念想。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便是審美藝術。

王立群:在詩詞中遇見家國曆史,觸控古人的心靈與心跳

此詩成為經典,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富含哲理,引人思考。

生活中有許多的期待,可以是一頓美食,也可以是一座房子,還可以是一個職位,更可以是一個理想,順利實現,自然舒心,一旦不成,甚或剛有希望又遭破滅,此時,我們該怎麼辦?引人思索。詩歌沒有明確給出它的答案,但是那勁松、高山、深雲、隱者營造的意境傳遞出來的,或許就是白居易“相尋不遇亦無妨”的心境,因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來,無論多大風雨, 我都去接你,你不來,我繼續。這就是遇與不遇,一切隨緣。

才華與理想之間

(賈島《尋隱者不遇》)

王立群

王立群:在詩詞中遇見家國曆史,觸控古人的心靈與心跳

年輕人,滿懷青春朝氣,有著一顆為理想躁動的心,有著一顆為夢想奮鬥的心。在年輕人眼中,未來很是美好,未來很是磅礴,未來是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年輕人抱負滿懷,激情澎湃,期待才華綻放,激揚文字,揮斥方遒。在年輕人眼中,才華與理想之間,是直線;才華與理想之間,有自信。這就是青春的力量,這就是年輕的夢想。但事實究竟如何呢?

《劍客》是唐代苦吟詩人賈島寫的一首五言絕句。

十年磨一劍, 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 誰有不平事?

賈島早年家境貧寒,年少出家。元和年間,輾轉來到京城,在元和六年(811)的時候與韓愈相識。韓愈非常欣賞賈島的詩歌才能,勸其還俗應舉。賈島欣然接受,從此踏入了科舉考試的坎坷道路。從《劍客》這首詩歌表達的思想傾向來看,應該是賈島還俗後不久的作品。

王立群:在詩詞中遇見家國曆史,觸控古人的心靈與心跳

詩歌題名為《劍客》,可見這是一首寫人的詩,但看起來更像是一首詠物詩。

通篇不是著力寫劍客,而是極力寫劍。劍是用十年時間磨成的利劍,劍刃寒光閃爍,還未試鋒芒。現在我就把這劍拿出來讓您瞧瞧,世間有什麼不平之事,都可以用這把劍來解決。當然,利劍的背後,始終有一劍客存在,是他用十年時間磨成這把利劍的,是他還沒有初試鋒芒,是他拿出利劍來展示給人看的,也是他要用利劍來擺平世間不平之事的。單從這一方面來看,這首詩寫得很巧妙。

不過,這又不是一首純粹的詠物詩,也不是純粹寫一個劍客行俠仗義的詩,這還是一首自喻的詩,是賈島自我推銷的詩。

劍客是誰,指的是賈島自己,劍指的是賈島的才華。他用十年的寒窗苦讀,終於練就了滿腹的才華,現在是時候拿出來向世人展示了,他躍躍欲試,要大展宏圖。這裡展示的是賈島的才華、自負和理想。

王立群:在詩詞中遇見家國曆史,觸控古人的心靈與心跳

但是,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是有距離。

他想得太天真,以為憑藉自己的才華,一定能春風得意,一舉考中,誰知,屢考屢敗,一次次名落孫山。他以為憑藉自己的“十年磨一劍”,一定能夠解決世間不平之事,但現實總是不按照他的預期發展,於是他心生不滿,鬱悶怨恨。

有一次,賈島寫了一首《病蟬》詩:

“病蟬飛不得,向我掌中行。

拆翼猶能薄,酸吟尚極清。

露華凝在腹,塵點誤侵睛。

黃雀並鳶鳥,俱懷害爾情。”

這是一首詠物詩,寫蟬,而且是病蟬;這也是一首詠懷詩,寫自己,而且是不得志的自己。詩歌說黃雀、老鷹都不是什麼好鳥,都一樣是想禍害蟬的,都是些害人的玩意兒。很明顯,其中語含譏刺,諷刺權貴,當然會惹惱一些人。他們睚眥必報,說賈島在考場內舉止瘋狂,破壞了科考秩序,將賈島列入“十惡”,是無才之人,不得采用,驅逐出京。

從此,賈島告別長安,告別科考,一生始終與功名無緣。

王立群:在詩詞中遇見家國曆史,觸控古人的心靈與心跳

賈島是個苦吟的詩人,“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在詩歌字句上下足了功夫,還因此創造了“推敲”的詞語、典故。

看看賈島一生的遭遇,年少時家境貧苦,出家時生活清苦,還俗後仕途痛苦,他的“苦吟”不是沒有原因的。不過,《劍客》這首明白如話的五言絕句,也貢獻了一個成語——十年磨一劍,用來比喻多年的刻苦磨鍊。

王立群:在詩詞中遇見家國曆史,觸控古人的心靈與心跳

節選自

《王立群妙品古詩詞》

王立群/著

東方出版社

2019年9月版

新媒體編輯 金瑩

王立群:在詩詞中遇見家國曆史,觸控古人的心靈與心跳

文學照亮生活

公號:iwenxuebao

網站:wxb。whb。cn

郵發:3-22

長按左邊二維碼進微店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