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悠長、動作要慢,種菜之後終於把節奏找對了

文|丹萍

番茄有點貴,又常吃,所以種菜我首選番茄。回瀋陽發現我媽也在花盆裡種了番茄。我們越來越同頻了。

我媽的種植經歷還特別勵志:撿了一顆熟透沒摘的番茄,埋在花盆裡當肥料——她把廚餘垃圾都處理成了肥料,厲害得很。土裡的爛番茄到了春天,居然長出好幾棵小苗。小區封閉,她清除了家裡的一些花草,把小苗分到了不同的花盆裡。小苗長高,她給每個花盆裡插了一根細竹竿,又把一根竹竿橫過來,和這一排細竹竿相交的地方用短繩、皮筋捆在一起,番茄沿著這些竹竿生長,構成一個矩陣。

我說,把花盆串連在一起,這和《三國演義》裡曹操為了讓北方人適應水戰,把船固定在一起的做法很類似啊,曹操最後可是大敗。我媽說,啥大敗啊?會幹活和不會幹活可不一樣。

她的番茄陣法已經掛滿了果。果子大部分還是飽滿的青綠色,紅一個,我媽摘一個,讓我們手手傳遞聞一遍,“味正不?”“味正。”大家都說。沒被傳遞到的人會搶著說,“給我也聞聞。”番茄次第變紅,這個情景在我家每天上演一遍。大家都像被洗腦了一樣,覺得自己種的番茄就是不一樣。

我發現,種菜的人和種花的人是兩種世界觀,不相容。我家陽臺上本來零零落落有幾盆花,自從我開始種菜,就忍不住想擴大生產,我很快從花農轉型到菜農,擠壓了那幾盆花的生存空間。

種番茄之前,我種得最成功的農作物是紫蘇和地瓜葉。從朋友家的菜地裡隨便扯了一把,種下去。下場雨,紫蘇和地瓜葉撲騰騰立起來了,很有成就感。種菜這事情,我起步晚,還追求這些容易見到成果的東西。不過,我慢慢發現種這兩樣東西沒什麼挑戰性,還是番茄好,又好種,朋友圈裡到處都是微距鏡頭下的番茄豐收景象。

種番茄沒多久,我的動向就被各大App發現了,它們拼命給我推薦與農業相關的內容和商品,佔用了我很多時間,但也確實在我和混亂不堪的世界之間形成了一道屏障。以前我關心很多事情,天天焦慮,自從關心菜園子開始,才治癒了。

歲月悠長、動作要慢,種菜之後終於把節奏找對了

在瀋陽那幾天,聽我姑和我媽聊種菜,還說到了挖“地壟溝”和冬天應該“扣大棚”什麼的,東北方言版的農業術語頻出。我媽在鄉下長大,姑姑在城市長大,年輕時下過鄉、務過農。種菜的技藝和騎腳踏車一樣,不會忘。

我姑姑家裡的陽臺很小,她家一樓鄰居的房子在賣,一直賣不出去。她和人家打了招呼,人家允許她在一樓的小園子裡種菜。因是臨時菜地,她一開始就種些很快吃得到的東西。撒了一把香菜種子,香菜呼呼地長,吃都吃不完,她招呼鄰居都去摘。然後又種蔥。一茬一茬的香菜和蔥吃完了,鄰居的房子也沒賣掉,姑姑就開始種生長期長的東西了,現在也種了番茄。她說,種菜還是要施肥。

我媽在家用純淨水的瓶子做農家肥,瓶子裡面裝滿了腐爛的東西,我能看出來裡面有橘子皮,還有雞蛋殼,剩飯剩菜已經看不出樣子了。要是在以前,我會覺得這是她又在摳錢,花50元錢買半編織袋雞糞不香嗎?兩天就到貨了,非要自己搞。但我現在也理解了。從瀋陽回來後,我也開始把雞蛋殼放在小園子裡,又給幾天就躥得老高的番茄苗苗“打頂”,就是把長得比較高的枝兒剪掉,控制它成長的速度。

歲月悠長,動作要慢。年輕時有大把時間,卻整天搞得火急火燎,西瓜、芝麻都丟了。現在年齡大了,倒覺得一切都來得及,遇西瓜撿西瓜,遇芝麻撿芝麻。

人是一呼一吸,自然是春種和秋收。做了菜農,才終於把節奏找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