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你並不懷念

不要過於相信你的眼睛。

很多導演用這個梗創造了影視劇裡無數的誤會、猜疑、爭執。

孫燕姿有一首動人的歌《我懷念的》是這樣唱的:

“我懷念的是無話不說,

我懷念的是一起做夢…”

今天想說的是,不要太相信你的記憶,你懷念的不一定是真相。

腦科學告訴我們,當你在回憶以前經歷的時候,也是在編故事。

警察在審訊的時候,會盡可能問多人同一件事的細節,因為回憶總是會伴隨很多腦補。

人的記憶不是情景重現,是情景重構。

不,你並不懷念

人腦一直都在做自動的、默默的、讓你意識不到的創作。有些創作素材來自真實記憶和當前現場觀察,有些素材是根據邏輯腦補的,有些素材純粹是胡亂新增的,有些素材則是為了某個主題的需要。

我們的大腦很善於增加細節、做加法、合理化,並認為這是已經發生的事情,自己並沒有撒謊。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是優秀創作者,它能讓你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多方印證自己的觀點。

不僅僅是策略、性格和意義,還有動機、信念、價值、情緒、立場、偏好等等,所有這些代表人的“深層內心世界”的東西,都是我們想象出來的,而且是要用的時候臨時編造的。

想起之前編劇老師說,我們每個人對同一個故事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覺得特別精彩的,不一定是這個故事特別好,也可能是那個人腦補能力強。

我們的判斷極容易被環境影響。

不,你並不懷念

這讓我想起一個小姑娘,中國歷史倒背如流,一講起來滔滔不絕,關鍵是人家眼裡的光完全沒有半分被迫的樣子!

我特意去聽了她媽媽的分享。

原來啊每次教她歷史,她媽媽就準備一大堆零食,兩母女嗑著瓜子嚼著餅乾談天說地,她媽媽非常用心每次提前畫長長的思維導圖在白板上。

她在錄影片的時候流露出的熱忱,我認為是和吃零食分泌出來的多巴胺分不開的。小孩子都是小饞貓,當做一件相對痛苦的事的時候誰都會抗拒,但是她的媽媽不知道有心還是無意,剛好用成堆的零食讓正反饋推動孩子樂在其中。

孩子不知道她的快樂究竟是來源於零食還是獲得了新知識,只需要家長多洗腦(洗腦),這個習慣就很好養成(淺淺同學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感覺不靠譜,主要來自於腦補,那我們知道了這件事可以用來幹嘛?

不,你並不懷念

當然是帶你心愛的人去冒險啦!

1970 年代有個著名的實驗是這樣的。有兩座橋,一個很低而且很平穩,一個很高而且搖搖擺擺。受試者要走過其中一座橋,在橋的另一頭會有一位美麗的女實驗人員等著。女實驗人員會要求受試者當場做一份問卷調查,然後彷彿很不經意地,給受試者留下一個電話號碼,說你要是有問題可以打電話找我。

結果,走過高橋的受試者,事後會更多地打電話給這個女實驗人員。

因為他們以為自己愛上了女實驗人員。

為什麼啊?

因為走過搖搖晃晃的高橋,人的心臟劇烈跳動腎上腺素飆升,這不就是心動的感覺!

所以什麼鬼屋冒險、密室逃生,不僅可以顯示你的機智過人、才思敏捷,最重要的是讓心愛的人在心臟狂跳的那一刻剛好看到你!

(請注意清場啊!萬一心愛的人看到你旁邊的哥們,就悲劇啦!)

好了不說了!方法都告訴你了,快去吧!

( )

對了,再提醒一句,由於我們大腦超強的腦補、合理化的能力,所以如果你不按照所想的去活,有一天就會按照自己所活的方式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