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界中的三大歷史罪人,一位的被尊稱為聖人,最後一個無人不知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雜詩》

前段時間我的孩子問了我一個問題:

世界上有沒有神?

當然從科學的角度出發,我告訴她是沒有的。如果從某個角度出發,它們都是建立在神存在的基礎之上。但他們必須遵從的一個東西,就是教導人們向善,否則將是不被認同的。

其實很多時候我有這樣的疑惑,那些一眼望去就知道荒謬得不可思議的行為和理論,人們究竟為什麼願意去相信它?

文化界中的三大歷史罪人,一位的被尊稱為聖人,最後一個無人不知

或許這個問題有一百種答案,但無非是這些行為看起來“有效”,或者這些理論看起來邏輯自洽,甚至在追求靈魂上的昇華

。當然某些東西不被承認,沒有令人信服的評判標準,這我們就做過多解釋了;就怕有的東西被承認,卻成為了他人利用的“工具。”既然說到了這裡,我們就來暢談一下文化思想界中的三個歷史罪人。

朱熹

我在提到這個人的時候,可能很多人心裡一驚,這不是我們偉大的聖人嗎?

如果你對他滿口稱讚,那隻能說明你對他的思想沒有充分的瞭解。他生活在南宋,是著名的理學家。

作為文化空前發展的一個朝代,理學當然也是星光璀璨

。當然在這個時期或許不被提倡,但也有了發展興盛的苗頭,很多人還是比較認可的。

文化界中的三大歷史罪人,一位的被尊稱為聖人,最後一個無人不知

他在最早提出的時候,被定義為“XX歪理”,前兩個字諸位腦補,這塊不方面說。到了明清時期,他的思想被大力的提倡,統治了國人多少年?對於朱熹的思想,也無非一句話“

存天理滅人慾

”,那我們就來看一下它的產生環境。宋朝被周邊少數民族吊打,國家需要強大,你卻說“

正常的需求是天理,過分的需求是慾望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跪舔”,這是一種什麼氣節?

這塊我們就不想多說了,還有一點成為後人詬病的原因。因為當時社會風氣的寬鬆, 我們從李清照休夫就可以看出來,而朱熹卻在這時提出了程朱理學,什麼含義,就是提倡婦女死節。很多人可能理解不了,我舉一個典型的人物:祥林嫂。

自己一邊喊著“存天理滅人慾”,另一邊又與自己的兒媳婦曖昧,偷養尼姑,這是聖人?

一切盡在不言中……

文化界中的三大歷史罪人,一位的被尊稱為聖人,最後一個無人不知

朱元璋

這個人物諸位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可他在歷史上還有一個名字叫“

朱重八

。”人們一旦看到這個字,自然也跟著浮現出另外兩個字“土匪。”

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及依附於他的儒生道士僧人們,製造了種種

符瑞

,證明朱元璋是“真命天子”,以號召和迷惑天下臣民百姓

。明朝在建立之後,根據謀士李善長的建議,以“鐵腕”的方式對思想界的幾個人物進行打壓。

文化界中的三大歷史罪人,一位的被尊稱為聖人,最後一個無人不知

後來《大明律》裡面詳細規定:“

為首者絞,從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

”,這也讓人們感受到了朱元璋對文化思想的一種畏懼。其實從某種程度上看來,它們似乎也成為了古時朝代的政權。但一個專制的帝王又怎麼會容忍這樣的東西存在?當時朱元璋本人是明教中有威名的小頭目,既然有這樣身份,當然也知曉籠絡人心之手法的厲害。所以出於政治目的,他必須過河拆橋,不能養虎遺患。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其實不光朱元璋是此,歷史發展到現在每個帝王或許都是如此。當然他們這樣忌憚,也不是沒有原因。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張角、張修兩個人就以這樣的名義發展眾會。

數年之間,便帶甲百萬,鐵騎千群,一則獨霸東方,一則統攝漢中,與大漢王朝分庭抗禮

。而誰又有朱元璋這樣的手法呢?不愧為朱重八。

文化界中的三大歷史罪人,一位的被尊稱為聖人,最後一個無人不知

洪秀全

既然說到了朱元璋,就不得不提起另一個人洪秀全。因為他們兩個人有著太多相似的地方,只不過結局不同。前者成功當上了皇帝,後者則以失敗告終。

為了組織人民群眾參加起義,建立了拜上帝教,樹立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神:皇上帝

。當然如果你用這種方式去發動起義,好像也並沒有什麼不妥,因為你是在拯救百姓。

文化界中的三大歷史罪人,一位的被尊稱為聖人,最後一個無人不知

可洪秀全不但沒有這樣做,反而變本加厲。

在定都南京之後,本應是他逐步放棄其宗教的時機,他卻更執著地迷信自己製造的“神話

。”經過天京內訌,宗教的紐帶已經斷裂,西洋鏡已被拆穿,信仰危機日益嚴重。可洪秀全還是沒有放棄,為了維護其教主地位和天王的寶座,歇斯底里地迷信自己創造出來的“皇上帝。”

為了滿足自己的幻覺,他提出“

朕即上天堂,向天父領到天兵,保固天京

”的口號,斷然拒絕了“讓城別走”的唯一生機,坐守待斃,最終的結局我們也都很熟悉

。可洪秀全在這個過程中又是否考慮到了人民?只為一己私利?那些信奉他思想的人呢?

家破人亡自然也是必定的悲劇,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文化界中的三大歷史罪人,一位的被尊稱為聖人,最後一個無人不知

以上就是對國人們思想界危害比較大的三個人物,有不同看法或補充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參考文獻:

《雜詩》

《大明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