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靖難之役,朱棣僅僅攻下南京就可以稱帝,這是天選之子的幸運

我是七哥。

1402年7月13日,守衛金陵(今南京)內城門金川門的朱棣十九弟朱橞(hui,第四聲)、李景隆開啟城門,歡迎朱棣入城。至此,這位從北平打到金陵的優秀將才朱棣,在7月17號順利登基稱帝。

明朝靖難之役,朱棣僅僅攻下南京就可以稱帝,這是天選之子的幸運

(朱棣劇照)

朱棣的登基旅程,的確很有意思。起初,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受封燕王,成為管轄北平的藩王。靖難之役爆發後,朱棣因為實力有限,能夠真正管轄的地區,至多也只是北平周邊的一些地區,即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此時的建文帝朱允炆,擁有的則是大部分大明江山,實力遠勝於朱棣。

但令人詫異的是,在如此大的實力對比中,佔有絕對優勢的建文帝,竟然連連輸給了北平的一個藩王。最後,燕王朱棣僅僅依靠、南下攻佔金陵的重大軍事勝利,就登上了皇位——這太讓人疑惑了,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朱棣僅僅攻下首都金陵、就能稱帝呢?

為了撥開歷史謎團,我們可以從朱棣就封燕王之後的經歷、來細細窺探原因。

明朝靖難之役,朱棣僅僅攻下南京就可以稱帝,這是天選之子的幸運

(朱棣打仗 劇照)

在北平的藩王經歷中,燕王朱棣最大的成就,就是參與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的第七次北伐、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的第八次北伐。在這兩次北伐中,朱棣都建立了令人敬仰的軍功。

第七次北伐,朱棣打敗北元軍隊,迫使北元丞相乃兒不花投降,數萬元朝軍隊全部投降,收繳了數十萬牛馬。而一同作戰的晉王朱岡,則是空手而歸。此次北伐,朱棣軍功卓著。

第八次北伐,朱棣領兵,成功消滅了大寧的北元軍隊,再次建立了軍功。

這兩次軍事經歷,使得朱棣在軍隊中,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個人威望。

在明朝初年,許多勳臣貴族都因軍功而得以在朝中取得較高地位,自然在這些臣子組成的朝廷班子中,就有了尚武的氛圍,有軍功的臣子在朝廷中的影響力就更加強大了。

而朱棣也恰恰因為卓著的軍功,在軍隊、朝廷中有了較高的威望。這也正是燕王朱棣,在之後的叛亂中可以依靠的最大本錢——軍隊中都有不少親信自己的人馬。

明朝靖難之役,朱棣僅僅攻下南京就可以稱帝,這是天選之子的幸運

1399年七月,早有預謀的朱棣,起兵造反了,靖難之役就此爆發。

這場戰爭,在初期,朱棣雖然形勢十分不利,但憑藉其過人的軍事謀慮,高人指點,以及其本人的崇高威望,尤其是朱棣的崇高威望,使得朱棣最終取得了一連串的軍事勝利。

而朱棣本人的崇高威望,使得建文帝一開始打壓自己的時候,就有人不斷歸降——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知曉朱棣已經要謀反之後,便派遣張苪、謝貴、張信去抓捕朱棣等人。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張信卻十分恐懼燕王的威儀,不敢下手,為了平復心中恐懼,便與母親商量。而張信母親聽完張信接到的命令,直接說了一句“王氣在燕”的話,如此一來,張信就更加不敢逮捕燕王了,最後直接跑去向燕王告密了——朱棣因此佔得先機,提前起兵叛亂。

明朝靖難之役,朱棣僅僅攻下南京就可以稱帝,這是天選之子的幸運

(耿炳文 劇照)

在控制北平後,通州便主動投降,站到了燕王這邊。

同年,建文帝派遣老將耿炳文討燕。耿炳文率領13萬大軍,進駐到真定,隨後開始佈置兵力。初次交戰,耿炳文率領的南軍落敗;接著,南軍將領張保便暗中直接投降燕王,並且受燕王指令,矇騙耿炳文,最終使得耿炳文率領的南軍大敗。

南軍戰敗,明朝初年名將顧成便向朱棣投降了。

耿炳文落敗,建文帝便派遣李景隆、江陰候吳高去平燕。同年九月,李景隆聚集50萬大軍,對抗朱棣。李景隆雖有兵力優勢,但卻不懂兵法,連續幾次交戰,最終被朱棣吊打—— 鄭壩村之戰、白溝河之戰等等戰役,一一落敗,幾十萬大軍全部被打沒了。

此次李景隆主持的大戰,以南軍慘敗告終,最終使得燕王朱棣的名聲高漲,許多南軍將領、官吏紛紛歸順朱棣,如廣昌守將楊宗,蔚州守將王忠、李遠等等。

明朝靖難之役,朱棣僅僅攻下南京就可以稱帝,這是天選之子的幸運

(李景隆劇照)

之後,盛庸接替李景隆的職務。盛庸軍事才能顯著,濟南之戰、東昌之戰,兩次挫敗朱棣的銳氣,多次險些要殺了朱棣。但因朱允炆有諭旨“毋使朕有殺叔父名”,盛庸等人便不敢傷害朱棣,這才讓朱棣逃過幾次大劫。

這是朱允炆的巨大失策,兩軍交戰,人員傷亡必然發生,但為了保衛自己所謂的道德名聲,束縛了前線將領的手腳,最終讓朱棣逐漸做大,實在是有些愚蠢。朱棣的威猛、剛斷,與朱允炆的柔弱形成了鮮明對比。如此一來,只會讓諸多觀望局勢發展的軍事將領逐漸倒向朱棣,朱允炆也無兵無將可用了。

在接下里的作戰中,更是發生了“異象”,這些異象,彷彿就在向世人宣告:朱棣就是天選之子。

明朝靖難之役,朱棣僅僅攻下南京就可以稱帝,這是天選之子的幸運

(盛庸 劇照)

1401年,朱棣進攻夾河,意圖在於盛庸決戰。以盛庸的軍事才能,在決戰初期,南軍佔據較大優勢,穩居上分。但每當到了戰爭的關鍵時期,天空總是忽然掛起大風,嚴重影響了南軍的作戰。而此時的燕王朱棣,則憑藉這天賜良機,趁勢反攻,最終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從最初的白溝河之戰,到夾河之戰,再到藁城之戰,三次大風,都救了燕軍一命,使得燕軍得以扭轉即將失敗的戰局。大風無時無刻不在刮,可是偏偏就在南軍、燕軍交戰的關鍵時期,刮向了有利於燕軍的方向——

三次大風,在古人有些迷信的年代,似乎就更加堅定了一個想法:這是上天在幫助朱棣,朱棣才是未來的天選之子。

這種巧合的歷史機遇,給了朱棣一個可以登上帝位的、似乎更加合理的理由。

挫敗盛庸率領的南軍之後,朱棣的軍隊,更加順風順水了,許多府縣聽聞燕軍到來,就直接望風投降了。

明朝靖難之役,朱棣僅僅攻下南京就可以稱帝,這是天選之子的幸運

(朱棣的幕後高參 黑衣宰相姚廣孝)

最後,兩軍在靈璧迎來了至關重要的一次大決戰。而此戰初期,南軍佔有優勢,燕軍陷入了劣勢之中。但隨著兩軍交戰時間的延長,南軍陷入了糧草緊缺的境地,於是,為了解決這個重要問題,南軍首領何福、平安兩人約定,以三聲炮響為訊號,之後兩人便突圍在淮河取得糧草。

而此時的朱棣,也與將士們約定,以三聲炮響為訊號,之後燕軍猛烈攻擊靈璧。所以,當朱棣的三聲炮響響起時,南軍誤以為是自己人發起的訊號,便開始棄城而逃,準備搶奪糧草,而燕軍則猛烈攻城。如此一來,靈璧之戰,南軍完敗,燕軍獲勝。

這驚人的巧合,實在是“上天在眷戀朱棣”啊,而朱棣本人也更加堅定了登基帝位的野心。而靈璧之戰以後,燕軍再無大的阻礙,可以直驅京師。

燕軍一路直下,沿途守軍將領要麼視而不見,要麼就直接開城投降,乃至守衛金陵內城門金川門的李景隆、橞王,就直接率領守城軍隊投降了。靖難之役,就此結束。

明朝靖難之役,朱棣僅僅攻下南京就可以稱帝,這是天選之子的幸運

朱棣登基之後劇照 鄭和、朱棣、姚廣孝

看完朱棣登上帝位的道路,我們不難看到一個關鍵的因素:

朱棣登上帝位,是眾人所望,人心所向。

而朱棣本人,能夠取得如此多的人心,不外乎三點:

強悍的軍事能力,以區區燕地,就能夠直搗黃龍,攻佔金陵,眾人望風投降。如此強悍的軍事實力,在建文帝一朝,又有誰敢反抗呢?;

上天的“眷戀”,歷史的巧合,給了朱棣許多絕地求生的希望、機會。三次大風,多次的死裡逃生……這些無法解釋的“上天安排”,讓這些觀望局勢發展的將領、官吏逐漸倒向了朱棣,產生了“朱棣就是天選之子”的預設信念;

明朝靖難之役,朱棣僅僅攻下南京就可以稱帝,這是天選之子的幸運

(朱棣與建文帝朱允炆 劇照)

建文帝的南軍,連連慘敗,這既是建文帝軟弱的結果,也是朝中無大才可用的結果。這在無形中,也助推了建文帝失敗、朱棣登基的結局。朱棣、朱允炆兩人一比較,雖同為皇族,但朱棣的聲望、資歷完勝朱允炆,在加上軍事上的勝利,朱棣完全比過了朱允炆。

【本文由“歲七夸父”釋出,2019年9月25日】

多選 | 朱棣為什麼能在靖難之役中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