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基因什麼樣?科學家:與雞鴨鴕鳥角鱉差不多

參考訊息網5月25日報道

美媒稱,請不要打擾這些鱉,它們正在做重要的工作。這些可愛的鱉讓科學家瞭解史前史,也就是恐龍生活在地球上的時代。

據美國石英財經網站5月23日報道,5月21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研究描述了科研人員如何使用龜類和鳥類的DNA來重建它們已滅絕的親緣動物恐龍的DNA。由肯特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麗貝卡·奧康納帶領的科研團隊分析了鳥類和龜類的染色體,以發現一致的基因元素,然後找出時間推移帶來的演變——最早從2。55億年前的巨大蜥蜴開始——從而重建恐龍的DNA。

報道稱,根據染色體樣式的許多相同之處和細微的不同,科研人員認為已經發現恐龍的基因可能是什麼樣子。在顯微鏡下,恐龍的基因可能像是現代的雞、鴨、鴕鳥或角鱉的基因。

這篇文章表示:“我們對於(角鱉)基因染色體的分析……顯示出該物種和雞之間基本不存在染色體上的差異。”研究團隊得出結論,“從至少2。55億年前的祖龍開始,整體的基因組成方式就已經確定,而在大部分現存的物種中都沒有太大改變”。

研究團隊必須透過倒推得出這個結論,因為恐龍化石只能提供關於已滅絕恐龍生理結構的一些提示,化石不可能給出恐龍最根本的基因元素的線索。該研究的合著者妮科爾·瓦倫蘇埃拉是艾奧瓦州立大學的生態學、進化和有機體研究教授,她解釋說:“有些特徵可以透過觀察化石得出,有些特徵不能。基因結構無法透過化石留存,所以我們如果想知道是什麼樣的話就必須活用創造性思維。”

報道稱,龜類、鳥類和恐龍之間結構上的相似之處值得注意,但也帶來一些問題。如果說鳥、龜、恐龍和巨大的史前蜥蜴都有一樣的基因結構,那為什麼它們的外表又各不相同?為什麼這些物種進化出完全不同的特徵?

研究團隊沒辦法回答這些問題。但他們可以提供一種假設,這種基因結構能夠延續2。55億年使其“成為一種非常成功的基因組織方式,有可能為進化成功提供藍圖”。他們認為外表的多樣化,也就是說這種染色體樣式可以適應不同的特徵和組合,可能就是這種基因結構能夠延續的原因。

換句話說,看起來在進化過程中——就像是我們平日的生活一樣——適應性和創造性是存活和茁壯成長的重要因素。(編譯/胡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