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用筷子而西方用刀叉,其實刀叉沒有筷子方便

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吃飯已經不在乎能不能吃飽了(實際上有些人還要刻意不吃飽),而是能不能吃好。於是大家再也不滿足於中餐,什麼西餐、韓國料理、日本壽司、義大利麵等等,都受到追捧。

為什麼中國用筷子而西方用刀叉,其實刀叉沒有筷子方便

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主要靠打獵為生,所以多吃肉類食物,用叉子吃食物比較方便人們吃肉。到了奴隸社會,只有奴隸主和貴族才能吃到肉,普通人尤其是佔據人口多數的奴隸是吃不到肉的,所以在我國奴隸制社會只有奴隸主和貴族能夠用到叉子,普通人是用不到叉子的都是用勺子。後來的封建王朝我國進入了農耕時代,以穀物作為飲食,用叉子吃飯不方便,這時候發明了筷子。

實際上,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歐洲人的生產勞動以漁獵、養殖為主,以採集、種植為輔。他們的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吃。歐洲人的高熱量、高脂肪類的飲食結構適應於高緯度的地理和氣候,一些國家常年被積雪覆蓋,植物很難生長,因此以動物類菜品居多,注重動物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取。畜牧業的生活環境使得歐洲人食用較多的肉類產品,因此,切割式的工具成為飲食工具。

到了戰國時筷子成為餐桌上的主流,從此我們中國人開始大規模地使用筷子了,而刀叉進入到了廚房,很難再登大雅之堂。

另外,在2000多年前,餐叉不僅針對的食物比較單一,而且功能也比較單一,它只能對燒烤類或者冷餐類食物有效,而我國作為一個有悠久歷史的烹飪大國,在很早的時候就普及了湯羹等燉煮類食物,雖然中國古人也早早就開發出來刀叉勺子的餐具搭配,但是無論刀叉還是勺子,都不能幫助古人從湯羹中把食材(諸如燉煮的肉類和蔬菜)撈出來吃掉。

為什麼中國用筷子而西方用刀叉,其實刀叉沒有筷子方便

從上古到唐代,中國北方(以及朝鮮半島)的主要糧食是小米,這是一種適合該地區氣候的作物,既耐寒又抗澇。不過小米燒熟之後,不像稻米那麼黏,易於團成塊,因此小米煮成粥最佳,而食粥用勺子更好。相比之下,筷子當時則主要用於從有湯的菜(羹或其他燉菜)中夾起食物。於是,在古代中國,筷子被看作一種次於勺子的進餐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夾取非穀物類食品或燉菜中的食物。

筷子在我國的使用記錄一直都是有文字的記載,而缺乏實物的佐證,在中國廚房文化博物館收藏的一個古代漢灶中發現筷子的浮雕,彌補了筷子實物佐證的空白,是已知唯一的實物佐證,其精緻程度足可以和現代的筷子相媲美,堪稱當代國寶,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透過這個筷子的浮雕不僅能證明在漢代時期人們就已經在使用筷子,而且更能反映出當時人們富足的生活條件和多樣化的生活方式。

為什麼中國用筷子而西方用刀叉,其實刀叉沒有筷子方便

當然一開始,中國古代的筷子不叫筷子,叫“箸”,後來才改了。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語》中記載:“世有諱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今因流傳已久,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這裡說的是筷子的叫法更吉利。

中國古人放棄了刀叉,選擇使用筷子,之所以有這個變化,農業革命的出現,人類的“熵減”能力加大,人口出現暴增,加上秦帝國大一統的出現,農業成為主導,人們主要攝取植物蛋白為生存基礎,因為動物蛋白供給無法滿足暴增的人口增長。刀叉用不上了(刀叉主要是為了吃肉用的),所以,改成了箸。

而我們放棄刀叉,改用筷子的時候,西方人還在用手抓著吃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