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拉烏蘇河,捧著讀你(四十四)

薩拉烏蘇河,捧著讀你(四十四)

薩拉烏蘇河,捧著讀你(四十四)

導語:

在鄂爾多斯草原南端,有一條蜿蜒的河流,它源於陝西西北定邊縣境內,流經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烏審旗,然後從巴圖灣村東折流入陝北境內,與響水河匯合後向東南方向流入黃河的支流無定河。在地層鬆散的毛烏素沙漠上,沖刷出一條寬闊幽深的“U”字形河谷。這條河流就被稱為薩拉烏蘇河。

薩拉烏蘇,蒙語的意思是黃色的水。就是在這條河流一帶,曾經是古老而燦爛的鄂爾多斯文明的發祥地。

薩拉烏蘇動物群化石至少有45種以上,這裡是名副其實的“化石之鄉”。這些薩拉烏蘇文化遺物和共存的動物群表明,薩拉烏蘇河一帶,曾經有很多的淡水湖,那裡水草和森林茂盛,成群的動物活躍其間。生活在河湖兩岸的“河套人”就是在這樣水草豐茂的地方創造了自己的文明。為人類的歷史的發展譜寫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本土學者楊道爾吉長期致力於北方草原文化的研究及創作,他將透過系列文章來為我們釋讀關於薩拉烏蘇河的科學研究史。

薩拉烏蘇河,捧著讀你(四十四)

作者/楊道爾吉

1980年8月,綜合考察繼續進行,野外工作進入尾聲。

8月21日,有關隊員聚集銀川,向賈蘭坡先生彙報考察結果,並參觀水洞溝舊石器遺址。隨後,“雙古”所和地質研究所的幾位成員重返薩拉烏蘇河補採鈾系法測年樣品,8月底返京。而蘭州沙漠所的成員則前往陝北無定河、蘆河和榆溪河及東南部黃土區進行第四紀地質調查。

從1981到1987年,薩拉烏蘇河第四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進入以野外資料整理、地層樣品測試分析和成果總結為主的室內工作階段。

成果燦然!

蘭州沙漠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需要進一步完善他們的本職課題——毛烏素沙漠形成時代、演化及其成因。1980年8月,與綜合考察隊的其他成員執手分別後,董光榮一行繼續在黃土與沙漠邊緣探訪,期望一個能夠涵蓋整個更新世和全新世古沙丘砂的地質記錄呈現。1980年10~11月份,他們在陝北榆溪河左岸榆林園藝場蔡家溝地點的羅家塬,發現了儲存良好的含沙丘砂地層剖面,就是後來所稱的“榆林剖面”〔董光榮等,1983年〕。

以“榆林剖面”為主,連同鄂爾多斯高原不同地點和層位發現的古沙丘砂開展了長時段研究〔董光榮等,1983年;高尚玉等,1985年;李保生等,1988年;……〕透過與當時具有年代標定點(熱釋光、古地磁)的洛川剖面對比,認為榆林剖面底部時代為早更新世晚期以來的沉積,自上而下分為——全新統、上更新統、中更新統上部、中更新統下部、下更新統上部5組含沙丘砂地層。按沙丘砂儲存狀態分為“埋藏的”和“殘留的”兩種型別。其中,埋藏沙丘砂在黃土層系中通常以鬆散的細砂和砂壤土夾層形式出現,在橫向展布上不連續,分別向黃土、粉砂質古土壤(或剝飾面或河湖相)逐漸過渡,在縱向上則構成黃土——沙丘砂——古土壤互為間層的沉積系列,不同層位的細砂和砂壤土性狀也有差異。研究經驗結果還歸納出判別古沙丘砂的6個指徵:(1)地貌部位,(2)堆積形態,(3)層理構造,(4)顆粒組成,(5)碎屑礦物,(6)石英砂表面微形態。

在對相關地質環境的考察研究基礎上,在對榆林剖面進行熱釋光年代測定(李虎侯,1983年)、化學元素分析(高尚玉等,1985年)及粒度分析(李保生等,1988年)基礎上,系統探討了“毛烏素沙漠的形成、演變和成因問題”,指出——毛烏素沙漠自更新世早期業已形成!經歷了一系列沙丘活化與固定成壤的正逆交替的演變過程。毛烏素沙漠形成演變的根本原因並非人為因素(與人類活動關係不大),而是全球性的冰期(——導致沙漠形成)、間冰期(沙丘固定與土壤化)氣候波動的驅動。

從薩拉烏蘇河出發的關於“毛烏素沙漠成因、演變”的研究結果,在對晚更新世——全新世的環境變化探尋中,對於薩拉烏蘇河地區氣候地層劃分的認識具有立論依據意義。該項研究結果同時對於中國東部草原型沙漠沙地,乃至西部乾旱~極端乾旱區荒漠型沙漠的形成、演變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鑑。

薩拉烏蘇河,捧著讀你(四十四)

〖待續〗

鄂爾多斯市新媒體中心

鄂爾多斯釋出

出品

轉載請註明來源 違者必究

薩拉烏蘇河,捧著讀你(四十四)

薩拉烏蘇河,捧著讀你(四十三)

薩拉烏蘇河,捧著讀你(四十二)

薩拉烏蘇河,捧著讀你(四十一)

薩拉烏蘇河,捧著讀你(四十四)

薩拉烏蘇河,捧著讀你(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