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花山岩畫——在與古人對話中思考千年奇觀是如何形成的

春天,左江沿岸的木棉花再次盛開,紅色的花朵開放在高高的木棉樹上,與兩岸山崖上二千多年前的赭紅色巖畫交相輝映,這些記載著古代駱越族群精神生活與文化歷史的無字史詩歷經風霜洗禮依舊鮮豔。給後人與祖先穿越時空的對話留下了廣闊空間。神奇的左江花山岩畫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

客前來觀光,人們為古駱越人的勇氣和智慧讚歎不已。

左江花山岩畫——在與古人對話中思考千年奇觀是如何形成的

花山岩畫在全球範圍看確實

非常獨樹一幟。它有很多的方面都是可以算是絕無僅有的。最厲害的就用寫實主義手法記錄祭祀活動。在喀斯特崖壁上,駱越人用繪製巖畫這種粗獷古樸、自然的方法來描繪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在岩石上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他用了影象語言的體系,記錄駱越人的生活,這一點可能是花山岩畫作為巖畫資源來說最寶貴的一點,因為它數量特別龐大,影象又非常豐富,然後又形成了大量的那種變體,在研究影象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它背後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很多細節就都出來了,這也是被全球的巖畫研究者所特別關注的。

左江花山岩畫——在與古人對話中思考千年奇觀是如何形成的

左江花山岩畫有著非常明確的情節性和敘事性。在歷史文獻記載稀缺的條件下,巖畫影象的大量細節提供了很多的資訊。透過這些巖畫影象,我們能還原出當時社會的大概面貌,以及人們如何進行祭祀活動的場面。從這些細節就可以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基本生活狀態和當時宗教祭祀活動時要用的一些法器,包括兵器,還有包括人物身份需要佩戴什麼樣的兵器,以表達他的身份。

左江花山岩畫——在與古人對話中思考千年奇觀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是世界上較早鑄造和使用銅鼓的國家,銅鼓作為一種用青銅鑄造的部族重要禮器,流行於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從原始社會作為炊具的銅釜演變為部族最重要的禮器。在祭祀、戰爭、婚慶、葬禮等部落大事時使用。根據出土地點,銅鼓分為8種類型。廣西是同步分佈最主要的區域,數量眾多型別齊全。在左江花山岩畫中。目前尚能辨認的銅鼓形象有368個,這些銅鼓在眾人的簇擁下處於祭祀儀式中的顯著位置。這些畫面記錄和反映了二千多年前駱越人使用銅鼓和崇拜銅鼓的傳統。

左江花山岩畫——在與古人對話中思考千年奇觀是如何形成的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東蘭縣是銅鼓之鄉,民間工藝人譚安義正在琢磨著要鑄造能敲擊出更多音階的銅鼓。譚安義打算用古法澆築一組大型音樂銅鼓。決定音樂銅鼓音階的主要因素是大小、厚薄和硬度。製作時前兩種在制模時控制,硬度則靠配方控制。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巴英村都要舉行螞拐節,螞拐是土話,就是青蛙。當地傳說中青蛙是雷王的女兒,掌管雨露。人們請出傳世銅鼓,祈求風調雨順。青蛙是在稻田裡面常常出現的動物,春耕的時候青蛙就叫了,雨水就來了,反映了駱越先民透過青蛙的塑造來祈求風調雨順。

駱越是中國最早鑄造和使用銅鼓的部族之一,銅鼓在部族祭祀等重大活動時使用,用銅鼓號令部族民眾。銅鼓逐漸化作權力地位和財富的象徵。成為劃分階級,樹立權威、維護秩序的重器。留存至今的銅鼓鼓面上有青蛙、太陽紋、雷紋、羽人舞姿,龍舟競渡。十二生肖等紋飾。表達了古人對太陽的崇拜,對風調雨順的渴望。也是對古駱越人生活風俗的描繪。巴英村之行讓譚義對突破銅鼓鑄造的音律難題有了信心。回來後譚安義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嘗試。銅鼓聲聲連綿不絕,在彰顯原始部族宗教意志的同時也成為堅韌與開拓自信與包容的精神源泉。這股力量穿透古今,在古代,人們透過祭祀、音樂和舞蹈來娛神,繪製巖畫是駱越人用來紀念隆重祭祀儀式的重要途徑

左江花山岩畫——在與古人對話中思考千年奇觀是如何形成的

二千多年後,人們站在花山腳下,看著高高花山上規模宏大的祭祀場面。千年不退的赭紅色影象,仍能感覺到駱越人強烈的願望和內心的激情。歷經2000餘年。花山岩畫上赭紅色的影象依舊顯眼,駱越人的作畫顏料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也成為許多人在創作藝術時尋找靈感創新的契機。

陳天在大學裡教授民族服裝設計。趁著端午節假期,他帶幾位新生來到花山採風。讓這些剛涉足服裝設計的學生們感受老祖宗關於顏料使用的魅力。顏料的運用在廣西少數民族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在自然中生長的植物常常被用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繡,壯布和壯錦圖案設計精巧,色彩豔麗,先民的生活智慧讓這些年輕人嘖嘖稱奇。

左江花山岩畫——在與古人對話中思考千年奇觀是如何形成的

古老的左江花山岩畫凝結著古代落葉人面對自然的勇氣和智慧,這種勇氣和智慧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顯得剛勁沉穩、堅實,如同腳踩在大地上,所有對於歷史的回望不僅僅為了汲取榮光,更是為了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