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龍塢長埭,感受紅頂商人胡雪巖選址智慧

走進龍塢長埭,感受紅頂商人胡雪巖選址智慧

有些人、有些事,多年不見便有疏離感和陌生感,而龍塢長埭這個地方似乎有些例外,雖然已有十四五年未見,但一提起馬頭山、孵雞灣這些名字,便能從記憶深處扯出很多片斷來。

這個雙休日,受邀重訪這位老友,便欣然前往。與以前到訪從南面小路進入不同的是,這次是從東面的留泗路、龍新路、葛衙莊路進入的。路的選擇不同,路上的風景自然不同。從留泗路拐進龍新路的路口,便看到了一個龍塢茶鎮這個大牌坊,濃濃的茶鄉氣息躍入眼簾,兩邊古色古香的茶樓顯示著她的與眾不同,如同迎著朝陽、和著露水、頭戴斗笠、身著印花藍衫的少女,亭亭玉立,指節如蓮。再往裡走,兩側滿目的翠綠,特別讓人驚奇的是中間的一座茶山(如頭圖),山不高,也不險,甚至在地圖上不一定找得到它,但整座山幾乎沒有雜樹,全是茶樹,一壟壟整齊地排列,線條柔和,高山流水,琴瑟和絃,美得移不開目光,靠邊停下車,用手機定格了光線。

再往裡走,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長埭村。長埭因地形而名,因村域長又大,地形奇特,像只泥埭(另說農具篝),故名長埭。

走進龍塢長埭,感受紅頂商人胡雪巖選址智慧

紅頂商人、“江南藥王”胡雪巖曾在這裡置辦了很多山林,長埭這一帶歷史上是他的茶園,當地百姓稱它為胡家山,他的“旗槍茶”便產於此地(現在是龍井茶系的一個種類)。死後胡雪巖長眠於此地,絕頂的風水寶地。去過胡雪巖故居的人都知道,他的故居位於杭州市河坊街、大井巷歷史文化保護區東部,內部極盡考究奢華,白牆黑瓦,典型的徽派宮廷建築。其選址也挺講究,前門窄窄的小巷叫元寶街,巷子兩頭低中間高,呈元寶狀,又相傳曾經是浙江寶藏貯藏地,作為富甲一方的商賈,胡雪巖選中這塊風水寶地來建造他的豪宅,大概就是考慮它是一塊聚財之地。

長埭村民承襲胡氏遺風,世世代代與山林、與茶葉為伍,汲取綠水青山的無盡甘露,日子也日漸紅火。這是原先存記於我腦海中的長埭印象。

走進龍塢長埭,感受紅頂商人胡雪巖選址智慧

這次長埭行,卻顛覆了我的記憶。上午到了村裡,村李書記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一行,李書記是典型的致富不忘鄉親的浙商形象,上午他帶著我們看了村文化禮堂、澤雨江南書院、雕塑園,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美院教授李秀勤的雕塑園,李秀勤夫婦一個繪畫、一個雕塑,可謂天造地設,他們設在長埭的工作室令人大開眼界,園內雕塑作品錯落有致,移步換景,廢銅爛鐵、管材泥塊在她的手裡,都彷彿被賦予了生命,向我們訴說著藝術的靈魂 。兩位美術大師促膝而談,一堵豎著的玻璃條壓著山巒的牆,兩條鐵軌從狹窄的門洞中穿過,幾個彎管上面焊接了很多張開的剪刀……一件件腦洞大開的雕塑作品,瞬間喚起了你的好奇心,等弄清了其想真實表達的含義時,又顯得有點竊竊自喜,再看就越看越像,形而有義。藝術就是這麼神奇,需要一雙巧手,也需要一雙能解讀美的眼睛。

雕塑是凝固的詩詞,茶園有了雕塑,便多了一些藝術的氣息。有山有水,有詩有茶,自然少不了茶具、陶器和繪畫、時裝等雅好。飯後,我們駕車來到長埭村的自然村孵雞灣,進入一個由兩層舊廠房改造的白樺林文化創意園, 園內有一個大型雕塑廠和20多家手作工作室。在這裡,一堆堆泥土幻化做器物,一段段木頭雕琢成物件、一塊塊面料裁剪成時裝,是日常生活和藝術生命的完善呈現,我們在賞心悅目中治癒著內心的煩躁,多了一份寧靜和釋然。閒談中我臆想,凡是不規則的陶器、不齊整的衣服,稀奇古怪的雕塑,那都是藝術品,反之,則都是日用品。

走進龍塢長埭,感受紅頂商人胡雪巖選址智慧

路上,李書記向我們介紹長埭村的整體規劃,使我們對村子的遠景充滿期待。相信長埭擁有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有毗鄰美院音院的區位優勢,有勤勞淳樸的村民茶農,一定能實現“

藝術茶村,音畫長埭

”的目標。屆時,我一定會再去領略其美其妙。

走進龍塢長埭,感受紅頂商人胡雪巖選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