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無邊界處見精彩

《天上的街市》是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內容,也是七年級學生學習的第一篇現代詩歌。記得我第一次上公開課便選擇了這一內容。時隔一年半,我再次選擇這一內容參加學校賽課,無論準備方向還是心態都完全不同。我以這兩次公開課的經歷,來探討無邊界學習理念下的自我成長。

備課無邊界,課堂更有料

第二次執教《天上的街市》,我的備課思路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一次執教《天上的街市》時,我還是初入職場的新手,該如何上好一堂語文課,沒有系統的思路,只是一味盲目地東拼西湊,整個課堂看似熱鬧,實則沒有太多內涵,也沒有做到讓學生貼近文字去感受字裡行間蘊含的情感和深意。第二次執教,我不再忐忑,也不再盲目,有了明確的備課思路。

第二次執教《天上的街市》前,我在自己所帶的兩個班進行問卷調查。調查主要包括三個問題:現代詩歌知多少、寫作背景知多少、詩歌意象知多少。調查發現,學生對現代詩歌無論是體裁、意象,還有鑑賞方法方面的瞭解少之又少,運用“知人論世”走進文章深處的意識也沒有形成。明確學情後,我的第二次備課有了更準確的方向。

《天上的街市》寫於1921年10月,是郭沫若早期創作的新詩。當時,面對黑暗的社會現實和深重的民族苦難,許多知識分子陷入苦悶彷徨之中。詩人目睹這種現實,卻又無法改變,只能在詩歌中寄託自己對美好世界的嚮往。因此,我請歷史老師提前跟學生講了這一時期的歷史背景。這也為我後續在課堂上帶領學生深入理解詩歌內涵奠定了基礎。這首詩歌除了歷史背景特殊外,詩中描繪的意境也非常美,特別是對牛郎織女的描述,打破了傳統的悲劇形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描繪的意境,我讓美術老師在美術課上帶領學生化抽象為形象,將詩歌意境用畫面呈現出來,加深學生對詩歌意境的理解。

思維無邊界,學生才有得

要想讓學生學有所得,就需要設計有效的問題,讓學生快速有效地理解文字的重難點。第一次執教《天上的街市》時,因為設計的問題過於零散、不明確,學生的思維受到了很大侷限,似乎找不到問題的關鍵所在,回答問題時也沒能聚焦和達到預期目標。第二次執教《天上的街市》時,我吸取了第一次上課的教訓,以一個主問題串起全文,在此基礎上丟擲一些相關聯的小問題,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比如第二次執教時,我設計的主問題是:假如你此刻也在天上的街市遊覽,此番遊覽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部分?這個主問題很好地將文字與學生的閱讀感受聯絡在一起,釋放了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我深刻認識到,要想讓學生理解文字,就要讓他們帶著自己已有的情感體驗走進文字。只有真正釋放了學生的思維,才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學生表達的慾望。

我給學生當堂佈置了寫作任務:充分發揮想象,仿寫一篇屬於你自己的“天上的世界”。這也是對我前面教學實效的一個檢測。學生的作品讓我喜出望外,也再一次證明不是學生不會寫作,而是沒有激發起他們寫作的慾望。

反思無邊界,成長才不惑

第一次上完《天上的街市》公開課後,我只是覺得課上得不好,但哪裡不好自己也說不清楚。第二次上完課,我有了確定反思的方向:反思無邊界。不能把自己侷限於某一點,要善於從多個角度來審視。

一是自我反思。經過自我反思,我認為這次公開課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範讀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朗讀指導有待加強;文字挖掘的深度與廣度還有提升空間;課堂時間的把握有待加強,最後“美美地寫”沒有將學生的優秀習作展現出來。

二是結對反思。結對反思就是找那些能指出且願意指出自己不足的聽課老師單獨交流,結對反思的教師可以不侷限於本學科,應儘可能聽取不同學科老師的意見。

三是集體反思。學科組內部成員聚集在一起,針對某一教學案例集體評課。這種反思形式能多角度、深層次挖掘授課教師及教學案例上的優缺點。

兩次公開課教授同一篇課文帶給我許多思考。我深刻認識到,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必須善於積累,積累生活,積累經驗,積累理論,積累不斷創變的勇氣和熱情。

(作者單位系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赤灣學校)

《中國教師報》2021年05月05日第5版

作者:胡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