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有一種方式,可以控制自己的夢境

夢,是生命不可分割的存在,進入夢的世界,其中有預言與智慧正在等待。或許世上有比清醒的時刻更為真實的世界。——馬歇爾·普勞斯特

當午夜降臨,夢的天使輕揮魔棒,人們開始閉眼進入夢境。夢,在太陽與月亮間生息,於半夜之中伴隨著人們的呼吸成長。

古人用“夢裡尋他千百度”,傳遞相思之苦;用“夜來幽夢忽還鄉”,表達對現實苦難的逃避;用“但願長醉不用醒”傾訴對夢境的痴迷,從古至今,在詩人的筆下,夢的曲調不斷被流轉。

心理學家:有一種方式,可以控制自己的夢境

夢的種類非常之多,二十世紀後半葉,歐洲更是興起了“夢的功課”的風潮,這是對物質主義的大反撲。夢成了歐洲學者探索、研究的熱門主題,關於夢的內涵、誘因、利用等等都在討論之中。

有一種較為奇特的夢,在這樣的夢境之中,人們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身在夢中,甚至能夠明白自己正在做夢,這類夢被稱之為——“清明之夢”。

心理學家福克斯曾指出,“夢透露的不是人的無意識狀態,而是意識本身。”這句具有突破性的言論來自於對做各種奇特的夢的研究。

或許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睡夢中突然發覺自己正在做夢,只不過這種念頭一閃而過便又消失了,因為夢境中的映象太過深入人心。

但是也有一些人,他們既能感受到自己在夢中,也能回憶起清醒中的生活。通常在這個時候,處於夢境中的人可能是旁觀者或者參與者,控制夢的進行,憑藉夢的性質而定。

對於不熟悉清明之夢的人來說,在夢中清醒,處於半夢半醒的狀態,控制自己的夢境,這樣的說法可能令人感到好奇。

事實上,利用清明夢的特質控制夢境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下面是一些控制夢境的案例。

心理學家:有一種方式,可以控制自己的夢境

聖丹尼斯之著作——《如何引導夢》

十九世紀,法國漢學家聖丹尼斯教授發表過一些有關夢以及如何控制夢的著作。他從十三歲起,常常用文字的方式來記錄自己的夢境,五年內便累積了近二十多冊資料。

他認為,“做夢的時候,我多半明白自己的真實狀態,還對白天從事過的工作留有印象,因此根據事先設想好的主意,引導夢境朝向我的設計發展。”

在不斷的練習中學會控制夢境,一些日常瑣事、痛苦的經歷、翻滾的慾望都透過影像的方式過濾了。

當你在睡前不斷用潛意識暗示自己,“今晚做夢我要控制自己的夢境”,將會發展出隨心所欲掌握夢的能力,對於美夢的渴望也會隨之增強。而慾念強過恐懼,可能導致噩夢被美夢吞噬,這是因為在夢境中主宰映象的是思想。

心理學家:有一種方式,可以控制自己的夢境

凡伊登清明之夢的報告

荷蘭醫師佛德烈克·威廉斯·凡·伊登在1913年在一份遞交給心理研究協會的報告中提出,“1897年6月,我首次在睡眠中感到意識清明。我夢見自己飄浮在一片凸林上空,心裡清楚地知道那是四月的景色,當時令我嘖嘖稱奇的是,從空中俯瞰樹林枝幹的透視觀點,居然轉換得如此自然流暢。我在睡眠中想,想象力怎麼能夠複製出移動的視覺景象,而且是飄浮中的樹幹。”

清明之夢中,人們反覆練習後,便能夠掌握夢境的發展,部分人還能夠學習新的技能。如:不斷訓練自己的意志力,這與平日裡冥思打坐類似,從事這兩項活動的人心理狀態也挺相似。

不過,打坐可以增加清明之夢的次數,打坐者和睡夢者都具有能力控制他們的映象實質和內容。

心理學家:有一種方式,可以控制自己的夢境

俄國哲學家烏斯寶斯基將清明之夢稱作“半夢半醒狀態”,他曾描述過一個例子:

“房中除了我之外,只有一隻黑色小貓。‘我在做夢’我告訴自己:‘要怎樣才能證明我真的在睡夢中呢?’不如這樣吧:假設黑貓能夠變成一隻白色大狗,那麼我就是在真的做夢,因為在清醒的世界裡面,物質是不以我的意識形態而轉移。我的話一說完,黑貓果真變成了白色大狗,我正在睡夢中,而且竟然是清醒的……”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控制”並不是正面的詞彙,放鬆自身的情緒往往比刻意控制來得美好的多。夢中的映象揭露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沒有注意到的自己。

從某些方面來看,掌控夢境的慾望是自己想要去除心中積累的情緒,也可能是自己想要了解真正的自己,因為夢潛在的一面可能是真實的自我。